關于玉米機收及跨區作業情況的調查報告范文
關于玉米機收及跨區作業情況的調查報告范文
為進一步摸清20**年玉米機收、秸稈還田和跨區作業情況,加快推進玉米收獲機械化進程,山東省XX縣農機局于7 月21-30日在全縣范圍內組織開展了專項調查活動。縣農機局領導十分重視該項工作,就調查工作的開展進行了專門研究部署和具體安排,成立了以分管局長為組長,農機科、農機校、推廣站、鄉鎮農機站等部門技術人員為成員的2個專題調查組,本著實事求是、認真負責的態度,在全縣13個鄉鎮(街道)開展了深入、詳細的摸底調查。調查組采取與玉米聯合收獲機械作業戶交流、發放問卷、聽鄉鎮(街道)領導介紹、與村委會負責人和農機大戶座談、咨詢農機企業技術人員以及到田間地頭實地察看待收玉米地塊等方式,獲得了比較可靠的各項信息。農機科就全縣調查的情況進行了全面分析、整理,基本摸清了XX縣2008年玉米機收、秸稈還田和跨區作業情況,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了一些合理化意見、建議,使調查活動取得較好效果。現將調查情況總結如下:
一、XX縣20xx年玉米機收及跨區作業情況
XX縣轄13 處鄉鎮(街道),全縣總面積1119平方公里,592個行政村,60.56萬人,現有耕地面積82萬畝,主要農作物是小麥、玉米,玉米是該縣第二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7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32%。據調查統計,玉米主要以夏玉米為主。目前該縣小麥耕、播、收等主要生產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而玉米從種到收大部分采用人工方式,玉米收獲機械化已成為制約該縣農機化發展的瓶頸。玉米生產過程中收獲是最繁重的體力勞動,靠手工作業不僅占用勞動力多,勞動強度大,而且生產效率低。加快玉米聯合收獲,已成為發展農機化當務之急。近年來,XX縣農機部門根據省、市農機主管部門XX縣委、縣政府的工作部署,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玉米機收、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機械化的推廣應用上來,連續組織實施了以玉米收獲和秸稈綜合利用為主要內容的農機購置補貼項目、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與禁燒項目,通過政策扶持、宣傳發動、現場交流、典型示范等措施,較好地推動了全縣玉米收獲機械化的發展。經過試驗、示范和推廣,廣大農民群眾逐步認識到玉米機收秸稈還田的好處,焚燒秸稈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秸稈還田面積逐年增加,機械化收獲正在加快發展,截至目前,全縣玉米聯合收獲機、秸稈還田機、小麥免耕播種機保有量分別達到58臺、42臺和10臺。今年三秋擬積極引進外地機械來XX縣跨區作業,計劃引進秸稈還田機30臺,集中玉米聯合收獲機、秸稈還田機、小麥免耕播種機在西部的楊柳、金莊、柘溝、濟河、泗河等5個鄉鎮(街道)集中開展機械化作業,預計機收3萬畝,機收率力爭超過10%,秸稈還田面積 4.5萬畝,還田率力爭超過15%。擬派出15臺玉米聯合收獲機,30臺秸稈還田機去河南、河北、寧陽、濟寧、兗州、曲阜、汶上等地進行跨區作業。
要完成市局下達的秸稈還田面積占玉米種植面積80%的任務,需完成秸稈還田面積21.6萬畝。據往年統計,一臺秸稈還田機或玉米聯合收獲機平均年作業量為400畝,全縣21.6萬畝玉米需540臺秸稈還田機或玉米聯合收獲機,目前我縣的秸稈還田機和玉米聯合收獲機保有量共100臺,尚需440臺秸稈還田機或玉米聯合收獲機才能完成市局下達的秸稈還田面積占玉米種植面積80%的目標。
多年實踐證明,利用農作物耕種收獲的時間差、地域差,組織開展大范圍跨區域的農機作業,對于提升農機化水平、提高農民收入、減輕農民勞動強度、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努力探索和完善三秋跨區作業的運行機制、效益機制、激勵機制、服務機制和管理機制,創新玉米跨區作業的組織形式和服務模式,盡快將玉米機收跨區作業市場培育成完善、健康、發達的農機作業市場。
二、XX縣玉米聯合收獲和農機跨區作業中存在的問題
(一)玉米聯合收獲機械化水平低的因素
1、農機與農藝不適應。目前,XX縣玉米種植有平作、畦作、間作套種等多種行距,有用2行、3行播種機播種的,也有用1行簡易播種機播種的,還有人工點播的,行距有600~700mm和300~400mm等多種規格,而推廣的玉米聯合收獲機一般適應600mm--700mm的規格。另外,玉米果穗的脫皮難易程度、在秸稈上所處位置,以及秸稈粗細、高矮等都直接影響著玉米聯合收獲的機械作業,嚴重制約了該縣玉米收獲機械化的快速發展。
2、對玉米機械化收獲認識不夠。農民受傳統觀念影響,認為玉米收獲適應期長,晚收幾天一般影響不大。另一方面,農民只需手工掰下玉米棒即可,無需人工鐮割鎬刨玉米秸稈,所以玉米機械收獲的需求不如小麥那么迫切。
3、機械收獲費用高。受柴油漲價影響,農機作業成本大幅度提高,玉米收獲價格為50—60元/畝,而且玉米機收只能做到摘穗和秸稈切碎,一般沒有剝皮工序。因此,玉米收獲后還需剝皮脫粒,需要投入勞動力,收獲成本增加。
4、機械性能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現有玉米聯合收獲機的制造質量雖然較以往有很大提高,但對作業質量滿意率仍不高。作業效率較低,經濟收入不高。不論是自走式還是背負式的收獲機,生產效率都達不到農民要求。
5、機具價格偏高,投資回收期長。目前1臺自走式玉米收獲機需要10多萬元,1臺2行背負式玉米收獲機也在3萬元左右,加上拖拉機不低于10萬元,與小麥聯合收割機相比其結構簡單,價格卻高出許多,很多機手覺得風險大,擔心自己難以收回成本。由于玉米的收獲期季節性較強,再加上農民整體支付經濟能力低下,購機戶的盈利空間較小,資金回收期較長,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民購機的積極性。
6、行距適應性較差。玉米收獲機械的適宜行距一般為600~700mm,而我縣玉米大部分為套種,行距不均勻。聯合收獲作業時,不可避免地將部分玉米株推倒而無法進入割臺,結果被收獲機連同植株上的玉米穗一起被粉碎,地里成片地撒落著玉米粒,損失率大。
7、土地分散,經營規模小。目前,該縣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主要是一家一戶經營土地,地塊過于零碎,種植品種、收割期也不同,不便于規模化作業。這從根本上制約了玉米機收的生產效率,導致作業費用相對偏高,農民用機積極性不高。
8、自然條件影響。由于天氣條件的影響,常使玉米出現倒伏、果穗下垂等現象,而玉米聯合收獲機械化作業要求玉米秸稈倒伏程度≤5%,果穗下垂率≤15%,致使宜機械收割面積減少。如:2006年玉米收獲期間,該縣連續多次降雨,使機械無法進地收獲,等到機械能夠收獲時,果穗下垂,嚴重損傷了農民購買玉米聯合收獲機的積極性。
(二)XX縣“三秋”農機跨區作業工作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跨區作業難度大。經過10多年的發展,小麥聯合收割機快速增加,夏季跨區作業市場已趨于飽和,而秋季作業市場逐步形成,作業市場競爭不如小麥激烈,外出作業,有的玉米聯合收獲機無人用,跨區作業難度大。
2、跨區作業成本高。農用柴油價格居高不下,甚至有些地方供應沒保證,造成因加油而機械空耗;雇傭機手工資增長較快,原來60-100元/人日上漲到現在120-150/人日。作業成本的上升,壓縮了跨區作業的利潤空間。
3、跨區作業組織化程度低。該縣玉米聯合收割機保有量58臺,每年秋季參加跨區作業的少,有的合伙、有的單獨外出,盲目性大,組織性差,活難找,收益差。
4、對有關人員的培訓力度有待加強。很大一部分機手和中介人員缺乏專業培訓,致使跨區作業工作受到影響。有的組織紀律觀念不強,不聽招呼,擅自行動。有的技術水平不高,操作技能差,小故障也不會解決,影響了作業效率。
5、農田機耕道窄。在調查中發現不少鄉鎮(街道)的生產路太窄,不安全,存在很多地塊沒法進機,農戶想用機,機手不敢進地的現象,也影響了玉米機收進程。
【玉米機收及跨區作業情況的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小學美術作業檢查情況總結02-23
小學作業檢查情況總結(精選16篇)09-25
學校規范作業自查情況總結02-08
數學常規作業檢查情況總結(精選15篇)03-28
關于暑假完成作業情況的總結(通用11篇)07-31
關于大學生玩游戲情況的調查報告三篇02-16
關于縣牛羊肉市場價格情況的調查報告范文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