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皇甫曾《送人還荊州》的閱讀答案及賞析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我們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閱讀答案,通過對照閱讀答案可以發現自己的知識盲區。你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能切實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皇甫曾《送人還荊州》的閱讀答案及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皇甫曾《送人還荊州》的閱讀答案及賞析 1
送人還荊州
唐·皇甫曾
草色隨驄馬,悠悠同出秦。
水傳云夢曉,山接洞庭春。
帆影連三峽,猿聲近四鄰。
青門一分手,難見杜陵人。
注:青門:長安東南門,古屬秦地。
【作者小傳】:
皇甫曾,字孝常,冉母弟也。天寶十二載登進士第。歷侍御史,坐事徙舒州司馬、陽翟令。詩名與兄相上下,當時比張氏景陽、孟陽云。
(1)詩歌的第二聯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2)結合具體詩句,說說這首詩是如何圍繞“送”字表達情感的?
【參考答案】
(1)詩歌的第二聯運用想像(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2分,答“借景抒情”給1分)
答:詩人由眼前送別地的景物想像到友人將要去的荊州、洞庭湖一帶的山水美景,流露處對游人一路山高水長、孤獨寂寞的關切。(2分)
詳析:頷聯“水傳云夢曉,山接洞庭春。”可直譯為:“眼前的流水,宛如涌動著云夢楚地的晨意。身旁的山川,仿佛綿延著洞庭湖畔的春色。”原句有點互文的意思,因此也可連起來翻譯為:“眼前(秦川)的山水仿佛傳遞著楚地的春曉美景。”云夢、洞庭都指古代楚地,荊湘一帶。
(2)結合具體詩句,說說這首詩是如何圍繞“送”字表達情感的'?(4分)
答:先寫送別友人同出秦川,(表達留戀之情);(1分)再想像將去之處的風光和途中的情景,(表達牽掛之情)(2分),如答“借 景抒發 情”給1分);最后寫一別再難相見。(直接表達對友人的不舍之情。)(1分)
賞析:
首聯敘描送別朋友出秦川,直接寫“送”;頷聯想象朋友將去的荊州風光,反襯別后自己的孤獨,突出不舍;頸聯想象朋友將行的途中情景,表達對別后朋友的牽掛;尾聯感嘆一別再難見,直接表達不舍之情。
皇甫曾《送人還荊州》的閱讀答案及賞析 2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送人還荊州
皇甫曾
草色隨驄馬,悠悠同出秦。
水傳云夢曉,山接洞庭春。
帆影連三峽,猿聲近四鄰。
青門一分手,難見杜陵人。
題目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首聯寫詩人和友人并轡出秦地,以草色綿延烘托出悠悠離情,引發讀者的想象。
B. 頷聯 “水傳”“山接” 運用了比擬的手法,生動地表現了地域的遼闊和景色的壯美。
C. 頸聯從友人的角度著筆,寫其途中所見之景,“帆影”“猿聲” 渲染了孤寂的氛圍。
D. 本詩是一首送別詩,語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摯,以景襯情,情景交融。
詩歌尾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
答案
B 解析:“水傳”“山接” 運用的是想象和虛寫的手法,不是比擬手法。
尾聯表達了詩人與友人分別后的傷感和對重逢的渺茫之感。“青門一分手,難見杜陵人”,直接寫出在青門與友人分手,直言一別之后,友人到荊州再難回到長安,難以相見,直抒胸臆,將送別時的不舍和別后的悵惘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賞析
《送人還荊州》是一首典型的送別詩。
結構清晰:詩歌以空間為序,從送別之地秦地寫起,到友人將去的荊州。首聯 “草色隨驄馬,悠悠同出秦”,點明送別的地點和出行方式,驄馬、草色,營造出一種悠遠的氛圍。頷聯和頸聯展開想象,分別從水陸兩路描繪友人途中的景象,“水傳云夢曉,山接洞庭春”,將眼前景與想象中的楚地風光相連,給人以清新之感;“帆影連三峽,猿聲近四鄰” 則進一步渲染了旅途的`遙遠與孤寂。尾聯 “青門一分手,難見杜陵人”,又回到現實的送別場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達出與友人分別后的傷感和對重逢的渺茫之感。
情感真摯:全詩圍繞 “送” 字,層層遞進地抒發了詩人對友人的深情。既有送別的不舍,又有對友人旅途的關切,還有對別后難再相見的惆悵。詩人巧妙地將這些情感融入到對景物的描寫和想象之中,使情感表達得含蓄而深沉。
【皇甫曾《送人還荊州》的閱讀答案及賞析】相關文章:
曾鞏《城南》閱讀答案及賞析08-30
曾鞏《詠柳》閱讀答案及賞析10-03
詠柳曾鞏賞析閱讀答案07-11
劉長卿《送皇甫曾赴上都》閱讀練習及答案06-20
《戲書》曾鞏閱讀答案及賞析05-09
曾鞏《詠柳》閱讀題答案及賞析10-27
曾幾《寓居吳興》的閱讀答案及賞析08-13
曾鞏《城南》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09-04
曾鞏《詠柳》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12-05
曾鞏《西樓》閱讀答案及全詩賞析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