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教案設計

          時間:2022-10-26 13:45:56 教案 我要投稿

          《峨眉山月歌》教案設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峨眉山月歌》教案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峨眉山月歌》教案設計(通用10篇)

            《峨眉山月歌》教案設計 篇1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學習《峨眉山月歌》,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點難點:

            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具準備:

            插圖、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談話

            同學們,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有的同學在學前就會背許多首古詩,上學后,我們又學習了一些,誰愿意把你記住的古詩給同學們背背?你知道是誰寫的嗎?(指名學生背古詩,說作者)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一)介紹作者

            我們熟悉的《早發(fā)白帝城》、《贈汪倫》是誰寫的?李白是個怎樣的詩人?誰愿意介紹一下?(指名介紹李白)

            過渡語:今天,我們再欣賞李白的另一首詩歌《峨眉山月歌》。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聲讀讀詩歌,找出本課生字,記記。

            3、反饋:

            “眉”的半包圍不能寫成“尸”。

            提醒讀準生字“君”、“羌”。

            4、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jié)奏。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洲。

            5、簡介“峨眉山”。

            6、學生根據注釋自學,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學情況。

            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重點:

            半輪——(看插圖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之意。

            夜發(fā)——連夜出發(fā)。

            向——駛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詩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別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隨我順流而下。連夜從清溪出發(fā),向三峽方向駛去,想念友人卻見不著,只好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向渝洲駛去了。

            8、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9、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1)出示插圖,看懂圖意。

            (2)想象詩人坐在小船上抬頭看到了什么,低頭看到了什么?這時他會怎么想,心情怎樣,表情又會是什么樣的?

            (3)看圖有感情地朗讀。

            10、練習背誦。

            三、作業(yè)

            1、完成習字冊。

            2、默寫《峨眉山月歌》。

            3、完成書后第四題的第1小題。

            4、收集兩首沒學過的李白的詩,課后向同學推薦。

            《峨眉山月歌》教案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

            3.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朗讀背誦古詩

            難點:感悟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以前我們曾經學過不少古詩,誰能背誦給大家聽

            (指名背誦)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古詩。

            (板書:)

            這節(jié)課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

            (板書課題)

            2、解題。《峨眉山月歌》

            (1)簡介“蛾眉山”。

            (2)簡介作者。

            李白:唐代詩人,幼時隨父遷居四川,長期在各地漫游,他的詩想象豐富,本詩是他青年時代初離四川時所作。

            3、初讀課文。

            (1)范讀課文。

            (2)自學課文。

            要求:

            ①準字音,讀通詩句。

            ②結合詩句理解詞語。

            半輪影流夜發(fā)向思君下

            ③讀通課文,理解詞句的意思

            ④不理解的注上記號。

            學生根據上述要求自學課文。

            (3)檢查自學情況。

            ②指名說說有關詞語的意思。

            ③指名說說詩句意思。

            ④提出不懂的詞和句。

            4.精讀課文。

            (1)疏通詩句。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半輪:(看圖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詩句中指月影。

            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之意。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夜發(fā):夜里出發(fā)。向:駛向。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2)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①出示圖畫,看懂圖意。

            ②想象詩人坐在小船上抬頭看到了什么,低頭看到什么,這時他會怎么想,他的表情會是什么樣兒。

            要讀出詩人思念友人的感情,語調要低緩些。

            出示: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范讀、指名讀。

            5.指導背誦。

            朗讀背誦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案設計 篇3

            一、學習目標

            1、認識“峨、羌、渝”3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借助注釋和插圖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江行思鄉(xiāng)思友之情。

            二、學習重點

            了解詩句含義,感受“月”代表的思想含義,進一步感受詩人思鄉(xiāng)思友之情。

            三、教學過程。

            (一)詩人簡介

            今天,我們上課之前先來聊聊一位大家熟知的詩人——李白。

            你對他有什么了解?

            李白不僅文采斐然,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特別愛游歷。不信,來看看他的詩,請幾位同學來讀讀。(詩文略)

            感受到什么?

            (李白足跡遍布九州,去過不少名山大川,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

            是啊,這既是李白,他時常在路上。今天,我們就來細品他的一首《峨眉山月歌》,隨它去領略名山大川之美,感受旅者之思吧!

            (二)初讀釋題,把握節(jié)奏韻味。

            誰來讀詩題,讀了詩題,你知道了什么?(描寫了峨眉山月的景色)齊讀詩題。

            自由讀,反復讀,讀準字音,試著讀出節(jié)奏來。

            正音、讀出詩的節(jié)奏、韻味。

            (三)自主探究解詩意,品讀感悟入詩境。

            1、勾畫詩中表示地點的詞,邊畫邊想,詩人一路上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又有著怎樣的特點呢?

            “峨眉山月半輪秋”看到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點?

            “月”半輪;“山”高大雄偉。

            同學們,有了高山相伴的月亮,你們還確信它的形狀就是“半輪”嗎?有沒有可能是的呢?你以為是哪種?為什么?

            小結:遠遠望去,這不就是一幅“青山吐月”的優(yōu)美畫面,請男生讀。

            再讀讀,這月亮還有什么特點?“亮”

            從何可見?“秋”

            這青山吐出的還是月亮嗎?吐出的是一顆閃閃發(fā)亮的明珠啊!美嗎?

            全班女生一起讀。

            2、我們知道,這是李白初次出游,加之看到如此美麗的景致,聯(lián)想一下你們出去游玩時的心情,此時的李白,心情如何?(興奮、高興、已被美景深深地陶醉了……)他特別期待看到更多的美景,他看到了嗎?找到了嗎?請用詩句回答我。“影入平羌江水流”怎么個美法?江水流動,水波蕩漾之美!讀月亮照在江中,隨著江水流動,顯得很美!師質疑:這行沒有寫月啊,你們怎么知道月光在江中呢?“影”指月亮的影子。讀能用一個詞或句子來表現(xiàn)這種美景嗎?雖不是漁火,但月影入江,李白似乎也可以體會到“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的妙處吧!一起讀。

            3、看看插圖,我們的詩人此時在哪呢?人在船上,船在江中,隨江而下,結合插圖我們知道了詩人的觀察點。來,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兩行詩,隨作者感受夜行江景之美吧!

            4、看看你們圈畫的地名,再讀讀詩文的三、四行,看看還有什么發(fā)生的變化?詩人除了陶醉于美景之外,心情會不會有變化呢?趕快讀讀后兩行,感受一下。發(fā)現(xiàn)什么有變化?(地點發(fā)生了變化)感受到什么?(離家越來越遠了)家在哪里?那高大雄偉的峨眉山也漸漸看不見了,誰來讀?從你的朗讀中我聽出了詩人的一絲惆悵,還有誰讀?你讀出了什么?(一絲不舍、想念)離家越來越遠,思念之情漸盛。女生一起讀。

            繼續(xù)往下讀,你還從哪里讀出了詩人的想念與不舍?

            “思君不見下渝州”思君,這里的“君”指誰?(親人)他會想念親人的什么呢?

            還能見到么?為什么?

            是啊,思親不見親,還有誰讀?

            除了親人,這里的“君”還指誰?(朋友)

            李白一生愛交友,與友人情誼之深,在他的詩中也可見一斑,他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那你們知道,李白最喜歡和朋友在一起干什么嗎?“喝酒”

            是啊,“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可現(xiàn)在呢?

            他是多么想和朋友把酒言歡啊,請男生讀。

            5、隨著船兒漸行漸遠,詩人眼中的美景也漸漸被愈演愈烈的思鄉(xiāng)之情所取代。來,請一、二組同學讀一二行,三、四組同學讀三四行。老師讀課題,我們合作來讀讀這首詩,讀出你的理解來。

            6、同學們,隨著五個地點的依次出現(xiàn),詩人似乎為我們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圖。我們隨著他一起欣賞美景,沉醉其中;一起思鄉(xiāng)思友,依戀不舍;那么,我想問問同學們,作者的思念之情真的是從“夜發(fā)清溪向三峽”開始的嗎?有沒有同學有自己的想法?

            是啊,月亮常常作為思鄉(xiāng)的代名詞。詩人行至路上,看到家鄉(xiāng)的山月之景,思鄉(xiāng)之意已頓然而起。這也是為什么詩文短短28個字,連用了五個地名,但詩題卻取之其一,名為《峨眉山月歌》之故啊!

            讓我們齊讀古詩,再一次感受詩人的思鄉(xiāng)思友之情吧!

            理解之后的背誦更有效率,自由背誦。

            7、李白寫“月”的詩句不少,也常常寄托了自己的思念之意,課下,也請同學們多讀多積累。

            《峨眉山月歌》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暢的誦讀詩歌,背誦詩歌。

            2、理解詩句意思,感悟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情感。

            3、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詩歌的誦讀、背誦、理解。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方法:

            誦讀法,品讀法,情讀法。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靜夜思》——李白——回顧小學時學過的李白的詩句——本課

            學生活動,

            師采用多媒體進行相關提示:李白,李白詩句《靜夜思》《贈汪倫》

            《古朗月行》《望天門山》《望廬山瀑布》《早發(fā)白帝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明確學習目標

            師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正確流暢的誦讀詩歌、背誦詩歌。

            理解詩句意思,感悟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情感。

            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生明確學習目標。

            師指導學生賞詩的方法:重在讀,讀中理解,讀中品味,讀中體會,讀中感悟……

            讀——讀全詩,讀詩句,讀關鍵詞,讀出語氣,讀出情感……

            三、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

            師多媒體展示:助讀資料,寫作背景

            助讀資料:李白少年時代隱居深山讀書,學習劍術,結交俠士、隱者。二十五歲時,詩人“仗劍去國,辭親遠游”,開始了他登歷名山大川的壯游,游歷了長江中下游一帶及長安、東魯等地,結交名流,期待一朝受到達官賞識,授以重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寫作背景:這是李白年輕時初次出四川時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歌。

            詩人即將離開故鄉(xiāng)外出闖蕩,內心的憧憬和喜悅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詩中。

            學生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有助于對詩歌的理解。

            四。誦讀詩歌,感受音韻之美

            學生自讀——師提示注音、停頓——生再讀——師范讀——生誦讀展示——師生評價

            (平羌,渝州)

            五、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學生誦讀,明白詩體,感知內容內容。

            詩體:七言絕句,

            內容:依戀家鄉(xiāng)山水的一首詩

            師適時指點。

            學生進一步誦讀,搜尋問題詞語,理解詩句大意,合作解決;師適時指點,以鼓勵為主。

            詩句大意:峨眉山的半輪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

            在靜靜的夜晚,我從清溪乘船向三峽進發(fā)。

            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見,我只好懷著戀戀不舍的心情,乘流東去,直下渝州。

            六、品讀詩歌,賞析詩句師指點賞析詩句的方法:走近詩人,聯(lián)系背景,捉住關鍵詞品內容,品寫法,悟情感。例句:“峨眉山月半輪秋”一句

            題目是《峨眉山月歌》,詩人從“峨眉山月”寫起;“秋”字既點出此次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季,又與“半輪”相疊,形容出月色之美。峨眉山半輪秋月,讓人情不自禁的想到青山吐月的優(yōu)美意境。學生活動:自主合作交流,賞析其余三句,師適時指點,合適處肯定鼓勵,不足處適時指點。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中“影”“入”“江水”“流”四詞讓讀者感悟出“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也暗點秋夜行船之事。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詩人連夜從清溪驛出發(fā)進入岷江,向三峽而去。辭親遠游,乍離鄉(xiāng)土,對故鄉(xiāng)故人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而此時“思君不見下渝州”,對故鄉(xiāng)、對故人的依依惜別的濃濃情意全濃縮在一個“思”之中。

            賞析小結:

            這首詩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描景與抒情相結合。描景:描寫峨眉山月的美麗景色。(青山吐月,月映清江)抒情:抒發(fā)對家鄉(xiāng)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詩中凡詠月處,皆抒發(fā)江行思鄉(xiāng)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山月——是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形象師指點可從哪幾方面進行總結:詩歌的美點,寫法,此首詩中“山月”的象征意義,引導學生舉一反三。

            七、情讀詩歌,走近名家評說師多媒體展示:

            列舉兩例:《唐詩箋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發(fā)清溪,及向三峽,忽又不見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詩自神韻清絕。”明代王世貞評價說:“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洲。使后人為之,不勝痕跡矣,益見此老爐錘之妙。”

            學生進一步挖掘詩之美。適當處老師指點(詩中連用五個地名,這在絕句中是獨一無二的,請寫出這五個地名,結合詩歌內容說說這樣寫的作用)

            八、課堂檢測

            1、詩中直接描寫峨眉山月特點的一個詞是:

            2、第二句詩用“入”、“流”兩個動詞寫出了峨眉山月怎樣的一種動中之景?

            3、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思?

            通過活動,簡單檢測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程度。

            九、詩歌背誦

            形式不一,注意學生背誦的準確,情感的把握。

            十、課堂小結

            古代詩人創(chuàng)造了大量優(yōu)美的詩篇,流傳至今。

            古代詩歌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其中唐代詩歌更是創(chuàng)造了我國文學史上的高峰。

            《峨眉山月歌》詩仙李白最早的一首寫月詩,借月抒發(fā)自己的情懷,令人陶醉。

            師生共同總結,師進行必要的指點:詩的國度——古代詩人眾多——詩篇流傳——李白,鼓勵大家多走近古詩,走近經典,提升自我。

            十一、布置作業(yè)

            1、積累有關李白的文學常識。

            2、背誦,默寫《峨眉山月歌》。

            3、體會李白在詩中抒發(fā)的情感。

            4、搜集含有“月”的詩句并進行交流。

            《峨眉山月歌》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3——5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掌握多音字“磨”;教學重點、難點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預案:

            一、導入

            從歷史上看,我們是個特別喜歡月亮的民族。入晚,我們抬頭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吳剛、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詩詞中有關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種特別的感受。如果這也算是一種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現(xiàn)這種心理的詩人就是李白了。“太白十詩九言月”,明月經過詩人反復歌詠成為美麗皎潔動人的形象,賦予了它特別的生命和感情。

            二、走進李白筆下的月光世界

            “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難》);

            “俱杯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三、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

            四、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年輕時離開蜀地時的作品,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寫月詩。這首詩寫于他出蜀遠游,向三峽進發(fā)的途中,他懷著“遍謁諸侯,海縣清一”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揚帆東下,辭親遠游。然而這個青少年生活過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躊躇滿志的胸中縈繞著留戀的情緒。

            五、朗讀詩歌,理解大意。

            1、聽錄音,結合注釋感知。調整:調整:教學反思教學內容《峨眉山月歌》第二課時主備人繆君麗執(zhí)教老師教學目標1、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通過自我診斷與矯治,感受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2、默寫古詩教學重點、難點展開豐富想象,理解詩意,了解古詩表達的情感,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設計預案一、基礎性診斷與矯治。

            1、復習背誦學過的李白的詩歌。

            2、范讀,讓學生初步感受兩首古詩。

            3、簡單介紹《峨眉山月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

            二、發(fā)展性診斷與矯治。

            1、讀前啟發(fā):兩首詩皆有山有水,景色優(yōu)美,你能體會出詩的意境嗎?

            2、自瀆,讀后同桌檢查是否準確通順,再交流各自對詩句的理解。

            3、圖文對照,理解詞義:(1)半輪;(2)影入;(3)下渝州。

            4、展開想象,理解詩意,體會“青幽的峨眉山上掛著彎彎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這一優(yōu)美意境。

            5、讀邊悟,體會全詩意境。

            三、理解性診斷與矯治。

            1、反復誦讀,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2、領會作者寫該詩的思想感情。

            3、討論交流。

            4、熟讀成誦,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

            四、發(fā)展性練習。

            1、寫字指導,注意“君”第二筆“橫”要寫長一些。

            2、出示一首描寫山水景色的詩,生自瀆自悟。

            3、讀后交流詩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讀成誦。調整:調整:教學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案設計 篇6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及組成的詞語。兩首古詩的意思。

            2、背誦兩首古詩。能寫出《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難點:

            理解本課的8個生字及組成的詞語。兩首古詩的意思。能寫出《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準備:

            投影片、收集有關李白、劉禹錫的生平資料或名篇佳句等。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任務:理解《峨眉山月歌》詩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

            導入新課

            1、誰能談談李白和他的詩?

            師述:李白,唐代詩人,字太白,居士,幼時隨父遷居四川清蓮鄉(xiāng),25歲離蜀,長期在各地漫游,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人稱“詩仙”有‘斗酒詩百篇“之稱。

            2、說說你學過李白得哪些詩。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3、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他青年時期寫的一首《峨眉山月歌》。書:課題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

            2、指名讀,糾正字音。

            三、出示:峨眉君羌渝洲

            1、認讀生字。

            2、理解字詞的意思:半輪(看圖理解,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影。

            夜發(fā):連夜出發(fā)。

            四、讀文釋義

            理解一、二兩句: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別明朗,月影映照平羌江,又伴隨我順流而下。

            1、指名讀。

            2、小組學習,理解意思,或提出疑問。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讀這兩句詩

            板書:月半輪

            理解三、四句:連夜從清溪出發(fā),向三峽方向駛去,思念友人卻沒有見著,只好懷著依依惜別之情向渝洲駛去了。

            板書:影江水流

            1、由讀。

            2、小組學習。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讀這兩句詩。

            連起來讀,指名串講詩意。

            1、示幻燈片課文插圖。

            2、引導觀察想象。

            板書:思君

            五、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1、看懂圖意。

            2、想象詩人坐在小船上,抬頭看見了什么,低頭又看見了什么。這時,他會怎么想,臉上會么表情。

            3、結合想象連起來說一段話。

            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詩人因思念而惆悵的預語氣。,語調要低緩些。

            六、指導背誦指名背

            齊背。

            總結作者借峨眉山的月夜美景,抒發(fā)了自己思念友人的心情,意境清新,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書:寫景抒情

            作業(yè):理解帶點的詞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

            朗讀并背誦《峨眉山月歌》。

            教學反思

            學習《峨眉山月歌》這首詩時,我簡單介紹了一下寫作背景,告訴學生這是李白離開四川到外地赴任時在途中寫的。然后提出問題:你能讀讀詩,再聯(lián)系插圖,想象李白離開時的場景嗎?有個學生說:他知道了李白離開峨眉山是在一個秋天的夜晚,那天晚上一輪彎彎的明月掛在天空,銀色的光輝灑在江面上,非常美麗。我相機提示:這就是哪句詩的內容?有學生回答“峨眉山月半輪秋”,為了讓學生盡可能學會自己讀詩,我告訴他們,古詩中往往會出現(xiàn)詞序顛倒的現(xiàn)象,那是詩人為了壓韻,如“峨眉山月半輪秋”,其實是“秋峨眉山月半輪”,學生感覺理解起來容易多了。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有學生說:我知道李白在乘船時,看到月亮也在跟著他走。現(xiàn)在,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隨船順流而下,學生也能有所明白。接著,我示意學生:詩人乘著小船順流而下,從清溪駛向三峽,快到渝洲時,他會想起誰呢?有同學說,他想念家鄉(xiāng)的朋友,也有同學說,他想念一路陪伴他的月亮。這樣的提問點撥,既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有讓他們理解了詩句“思君不見下渝洲”的意思,可謂水到渠成,又入情入理。

            《峨眉山月歌》教案設計 篇7

            【學習目標】

            1、 認識3個字

            2、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 理解詩句意思,感悟詩詞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點難點】

            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準備:1、CAI 2、本詩的朗讀錄音,配合簡易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以舊引新,激發(fā)興趣

            1、 教師引入:同學們,你們以前學過哪些和月亮有關的古詩呀!誰能背給同學們聽聽?(學習復習以前的學過的與月亮有關的古詩:《靜夜思》《古朗月行》《竹里館》《望洞庭》《宿建德江》等,主要是讓學生回顧一下以前學過的古詩,引起學生學習這首詩的興趣。

            2、 唐代的偉大詩人李白非常喜歡月亮,我們以前學過的《靜夜思》《古朗月行》就是他寫的,他還寫了許多和月亮有關的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另外一首詩《峨眉山月歌》。讀完題目后,問:你知道了什么?你們知道峨眉山在哪兒?(峨眉山是李白故鄉(xiāng)最有名的大山,也是四川著名的旅游勝地,這首詩是李白年輕時初次離開四川所做。

            3、 教師板書課題,指導學生讀題。

            二、初讀古詩,初步感悟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把古詩讀通、讀順。

            生:自讀(教師巡視)

            師:請同座同學互讀古詩,互相檢查字音讀得是否正確,讀錯字音互相糾正。

            生:互相檢查。

            師:這幾個字大家都會讀嗎?誰來讀:指名

            1、 檢查字

            2、 檢查詩

            三、自主探究,讀中感悟

            1、大家結合起來插圖、注釋再讀古詩,教師提問:想想你了解到了什么?

            2、學生讀完后,說說從詩中了解到了什么。

            同學們很會學習,知道利用插圖和課后注釋來幫助自己理解詩意,這就是學習古詩的方法。(出示古詩)

            在一個秋高氣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詩人乘著小船,順流而下。月亮倒映在江水之中,船在行,月亮也跟著行。他連夜從清溪出發(fā)向三峽駛去。第一次遠離故土,難免戀戀不舍,可他心懷偉大事業(yè)大抱負,毅然決然地順江駛向渝州。

            三、讀中悟情境之美

            1、為了更好地體會詩人的內心情感,我們再來逐字逐句體會詩的意境。大家一邊自由讀第一句,一邊腦海里浮現(xiàn)出畫面。

            你們腦海中出現(xiàn)的是這樣的一幅畫嗎?

            2、①和半輪 ②江水流

            3、半輪秋月掛在空中,陪伴作者順流而下,這是多么優(yōu)美的意境啊!誰來讀一讀。指名讀評:月亮走,我也走,我順流而下,才看到了影入江水流的妙景啊!多美的月色啊!四周一片寂靜,只能聽到江水的嘩嘩聲。

            4、齊讀,過渡語?詩人順江而下,他從哪兒出發(fā),又到哪兒去呢?是懷著什么樣的心情呢?

            5、指名讀第三名著重交流:思君不見教師可問學生:詩人在這里思念誰呢?

            預設:如有學生說李白在思念親朋好友,教師可追問:這跟月亮有什么關系呢?(如果學生仍不能理解,教師可舉一些李白把月亮當作好朋友的詩句引導學生理解,李白曾經寫過這一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里的月亮詩人就把他當作了故鄉(xiāng)的親人、朋支。透過這月亮,詩人看到了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一切一切。這怎么不讓他依依不舍呢?

            多么有意境的秋夜遠行圖啊!不僅寫出月映清江的景色之美,還表達了作者對故鄉(xiāng)難舍之情啊!

            A. 指導學生朗讀這句詩。

            B. 指名朗讀這句詩,學生評讀。

            C. 學生自由誦讀這句詩,注意體會李白愉快的心情。

            四、品讀古詩,感悟詩歌的意境

            1、學生自由讀整首詩。

            2、配樂再來指名讀。

            3、播放音樂,學生閉上眼睛感受詩歌的意境。

            是啊,李白即將離開家鄉(xiāng)遠行了,此時,他看到家鄉(xiāng)的山、家鄉(xiāng)的水,特別是家鄉(xiāng)的月是多么親切和留戀啊!他多么想和它們常常做伴呀,他要把這些家鄉(xiāng)的美景一一帶走。他馬上就要離川遠行,實現(xiàn)自己的遠大抱負了,他的內心豪情萬丈!讓我們懷著依依惜別心情,一起誦讀這首詩。

            4、播放音樂,學生有感情地誦讀這首詩。

            5、讀著讀著,詩的語言活了吧,來,趕緊把它背下來吧!

            五、小結

            中國古代詩歌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其中唐代詩歌創(chuàng)造了我國文學史上的高峰。古代詩人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優(yōu)美詩歌,流傳至今,我們?yōu)槟軌蛏谶@樣詩的國度而自豪。古代詩人很喜歡把月亮寫入詩中,他們把月亮當作朋友親人來歌頌,你們課后可多找一找,看看能找到多少寫月亮的詩歌,讀一讀吧。

            《峨眉山月歌》教案設計 篇8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該單元選用了現(xiàn)代詩歌、古典詩詞,意在增強學生對我國詩詞的領會能力,詩歌體裁的魅力和詩歌獨特的表達效果。

            古詩兩首均描寫秋夜景色。《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詩人李白年輕時初離四川時所作。影入江流的迷人景色,表現(xiàn)了詩人秋夜行船離鄉(xiāng)時對故鄉(xiāng)山水的深深依戀。全詩意境明朗清新,語言自然流暢。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力目標:憑借圖文對照,想象全詩場景,詩人的所見所思與所感;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聯(lián)系生活經驗來理解頷聯(lián)。

            3、情感目標: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離別赴任時對友人的思念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三)重難點分析:

            重點:背誦古詩,有感情地誦讀來想像這首詩描繪的優(yōu)美景象,感受詩人筆下的月夜下的千里蜀江行旅圖。

            難點:體會詩人漫長江行途中江月作伴中的思念之情。

            二、說教法學法:多法品讀、圖畫展現(xiàn)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板塊:談話導入,回憶舊知。

            同學們,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大家都很熟悉詩仙李白,誰來介紹一下?誰愿意把你學過的李白的詩歌給同學們背背?今天,我們再欣賞李白的另一首詩歌《峨眉山月歌》。

            第二板塊:激發(fā)興趣,解題引學。

            1.出示幾幅美麗的.峨眉山圖片,指名介紹所了解的峨眉山。

            (位于四川成都西南峨眉山市境內,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游勝地和佛教名山。地勢陡峭,風景秀麗:隘谷深幽,飛瀑如簾,云海翻涌,林木蔥蘢,有“秀甲天下”之美譽。)

            2.簡單介紹《峨眉山月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這首詩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

            3.配樂朗讀,學生邊看邊聽,整體感知美,教學生劃準節(jié)奏223,指名練讀出韻律和節(jié)奏。

            4.找出最重點的字:“月”。

            李白寫下《峨眉山月歌》之后,“峨眉山月”遂成典故,出示詞語,學生齊讀:

            峨眉山月半輪秋——彎彎娥眉秋月 青山吐月

            影入平羌江水流——影映清江 隨水流去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一葉輕舟駛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隨行明月 被遮不見

            把詞寫在對應的詩句旁邊。

            第三板塊:圖文對照,理解詞義:

            生借助相關資料,通過小組合作,用上老師剛剛出示的詞語,說說古詩的意思,分組匯報古詩的意思。

            重點:

            半輪——(看插圖理解)殘月娥眉月或新月娥眉月。影——指月影。

            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之意。夜發(fā)——連夜出發(fā)。 向——駛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第四板塊: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談一談。

            2.詩人乘著小船順流而下,從清溪駛向三峽,快到渝洲時,他會想起誰呢?

            3. 最后有感情地朗誦課文,在感受意境美的同時體會古詩的語言美,爭取背誦。

            第五版塊:拓展資料,開闊視野。

            自從李白寫下《峨眉山月歌》之后,“峨眉山月”遂成典故,對后世詠誦峨眉的詩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多樣作業(yè)布置:

            1、讀一讀:收集兩首沒學過的李白的詩,課后向同學推薦。

            2、 做一做:完成書后第四題的第2小題。

            《峨眉山月歌》教案設計 篇9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學習《峨眉山月歌》,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點難點:

            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引入談話

            今天,我們欣賞李白的一首詩《峨眉山月歌》。讀題。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㈠初讀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師范度讀,要求:正確、節(jié)奏

            3、正音、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jié)奏。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

            ㈡了解背景

            1、初次釋題

            2、為何寫“峨眉山月”

            盛唐時代,很多詩人都有一段漫游經歷。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歲,他離開蜀地,開始了長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離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鄉(xiāng))時的作品。

            ㈢理解詩句

            1、交流自學情況。

            ⑴、詩句中你讀懂了哪些?

            秋——詩人遠游是哪個時令?秋

            師點撥:我們在記敘描寫時一般會先介紹時間、地點等;因詩歌壓韻需要倒置句末。(秋、流、州)

            ⑵、不理解的地方?

            ⑶、指導性交流

            重點: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之意。(注意:只有順流而行,才會有此感覺——月影隨波、月影隨六船——妙哉、樂事)

            夜發(fā)——連夜出發(fā)。

            向——(看插圖理解)駛向。

            君——對對方的尊稱。“勸君更進一杯酒”、“君看一葉舟”。作者的友人。

            下——順江而下。

            一、二句:教師言簡意賅地提問:“初次離開家鄉(xiāng)的李白會想些什么呢?”

            三、四句從字面上看沒有寫月亮,你能讀懂字面上的意思嗎?

            2、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可設計填空

            ㈣品味詩境

            1、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1)想象詩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頭看到了什么,低頭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樣?

            (2)詩人漸漸遠去,沿岸山重水復,月亮或隱或現(xiàn),此時的月亮已不再像故鄉(xiāng)峨眉山月那么 那么 ,詩人感到?(惆悵迷惘)

            ⑶再次品題:峨眉山月歌。升華主題

            “暗生 思月懷鄉(xiāng)之情”、 “思君/不見/下渝洲。”

            難怪古往今來的詩人似乎特別鐘情于月亮,情到深處總會望月抒情

            ㈤誦讀師生評讀

            1、根據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感悟,看圖有感情地朗讀。

            峨眉/山月/半輪秋,(秋:暗襯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讀:惆悵)

            2、小組、男女生賽讀

            3、練習背誦。

            三、延伸

            峨眉山月,是家鄉(xiāng)的月,在游子遠行時最易撥動心弦。李白也許沒想到,他這一走,就再沒能回來。李白至老還惦記著峨眉月,這不僅是對月的喜愛,更是對故鄉(xiāng)的眷戀。

            四、作業(yè)

            默寫《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教案設計 篇10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3——5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通過自我診斷與矯治,感受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峨眉山月歌》

            一、基礎性診斷與矯治。

            1、復習背誦學過的李白的詩歌。

            2、范讀,讓學生初步感受兩首古詩。

            3、簡單介紹《峨眉山月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

            二、發(fā)展性診斷與矯治。

            1、讀前啟發(fā):兩首詩皆有山有水,景色優(yōu)美,你能體會出詩的意境嗎?

            2、自瀆,讀后同桌檢查是否準確通順,再交流各自對詩句的理解。

            3、圖文對照,理解詞義:(1)半輪;(2)影入;(3)下渝州。

            4、展開想象,理解詩意,體會“青幽的峨眉山上掛著彎彎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這一優(yōu)美意境。

            5、讀邊悟,體會全詩意境。

            三、理解性診斷與矯治。

            1、反復誦讀,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2、領會作者寫該詩的思想感情。

            3、討論交流。

            4、熟讀成誦,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

            四、發(fā)展性練習。

            1、寫字指導,注意“君”第二筆“橫”要寫長一些。

            2、出示一首描寫山水景色的詩,生自瀆自悟。

            3、讀后交流詩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讀成誦。

            峨眉山月歌的教學反思

            古詩《峨眉山月歌》描寫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發(fā)了作者秋夜行船時思念故鄉(xiāng)和友人的感情。出示古詩后,我請學生讀讀古詩。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都讀得很有自信,他們在朗讀時還能注意詩句中的停頓,讀得很有節(jié)奏感。同時對古詩的押韻也有所理解。

            理解古詩時,我采用了讓學生說說自己讀懂了詩句中的字詞意思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在學習時,邊看圖邊討論,先攻破字詞的意思,再把整句詩連起來解釋,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失為在古詩教學中的方法,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容易掌握字詞的理解,提高了學習的能力。學習第一、二行,我告訴他們,古詩中往往會出現(xiàn)詞序倒置的現(xiàn)象,那是詩人為了壓韻,如“峨眉山月半輪秋”,其實是“峨眉山半輪秋月”,學生感覺理解起來容易多了。“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隨船順流而下。這首詩是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乍離鄉(xiāng)土”時所作,難免會流露出對友人、對親人的'留戀之情,學生對于這樣的情感體驗甚少,只是從“思”這個字的字面上悟出李白對朋友的思念之情。為了能讓學生的知識底蘊更足一些,所以我讓學生回憶了李白頌月的詩歌,補充了其他詩人描寫月亮的古詩,讓學生反復誦讀比較,理解詩人借助月亮烘托情思的寫法。學生剛上四年級,課上總是不放心,怕學生不理解,在古詩的教學中分析過多。現(xiàn)在想想,教學古詩應讓學生自己在誦讀中體會,稍加點撥就可以了,一定要讓學生走進古詩,走進詩人的內心。

            也許一個問題,一張圖片,學生就能進入古詩的意境。教學古詩,要讓學生擁有詩人的情懷才是最關鍵的。

          【《峨眉山月歌》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峨眉山月歌教案設計08-26

          峨眉山月歌教案12-13

          《峨眉山月歌》的課件03-31

          峨眉山月歌課件03-27

          《峨眉山月歌》課件03-27

          峨眉山月歌鑒賞06-12

          峨眉山月歌教案12-06

          李白 峨眉山月歌09-08

          李白《峨眉山月歌》09-01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色 | 亚洲人成自拍网站在线观看 | 久久久理论片免费观看 | 在线观看人成视频免费不卡 | 中文字幕国产综合 | 婷婷网色偷偷男人的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