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案

          時間:2023-02-08 10:24:26 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案(精選10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案(精選10篇)

            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案 篇1

            練習目標

            1、通過畫圖等操作活動,進一步體會對稱圖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2、通過“擺一擺”“找一找”等練習,感知現實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對稱現象。

            教學重點

            對稱圖形的特征。

            教學難點

            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教具準備

            點子圖,方格紙等。

            練習過程

            一、基礎練習

            1、課文第15頁“練一練”的第1題。

            出示題中文字。

            (1)先讓學生找一找,這里的哪些字是對稱的。是對稱的字,在它的'下面打個“√”。

            (2)在小組中交流。說一說是怎么找的,并互相檢查找得對不對,完整不完整。

            (3)匯報結果。

            通過觀察,思考,讓學生說一說他們在對稱方面有什么區別。看看學生能不能發現其區別,即對稱軸的位置不同或對稱軸的數目不同。明白有的對稱圖形的對稱軸不只一條。

            2、請學生說一說對稱圖形的特征。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出自己的體會,主要是抓住兩點。

            (1)沿著對稱軸對折。

            (2)對稱軸左右兩邊圖形完全重合。

            二、專項練習

            1、課文第15頁“練一練”的第2、3題。

            第2題:

            第1個圖。先讓學生說一說畫出的圖形是不是對稱圖形,然后找出對稱軸的位置。

            第2個圖形,要求學生畫出對稱軸是縱向的對稱圖形(左右對稱)。

            第3個圖形。要求學生畫出對稱軸是橫向的對稱圖形(上下對稱)。

            第3題:

            讓學生照課文擺一擺,也可以參照課文圖形,自己設計新穎的,簡單的圖形。

            2、課文第16頁的第4、5題。

            第4題:

            第一個圖形像一座橋或椅子。

            第二個圖形像飛機。

            第三個圖形像火箭。

            第5題:

            (1)讓學生獨立嘗試練習。

            (2)同伴之間,相互交流,說一說自己的想法與畫法。

            (3)教師指導,并說明要點。

            (4)針對錯誤圖形,進行分析。

            3、課文第16頁“你知道嗎?”。

            (1)讓學生根據課文圖形,判斷哪些樹木是對稱圖形。

            (2)說一說: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什么?

            三、鞏固練習

            1、課內外作業。(課文第18頁“練一練”的第1、2、3題。)

            第1題:

            (1)先讓學生猜一猜,并打上“√”;

            (2)用鏡子來試一試,進行驗證。

            第2題:

            (1) 讓學生按題目要求試一試。

            (2) 把鏡子所放的位置畫出來。

            (3) 說一說,這條線是什么。

            2、實踐活動。

            (1) 讓學生收集一些對稱的圖形、圖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覽。

            (2) 會剪紙的學生,自己動手剪一些簡單的作品。

            四、作業設計

            1、把鏡子放在虛線上,看看整個圖形是什么,再畫出另一半。

            2、從鏡子中看到的左邊圖形的樣子是什么?畫“√”。

            ( ) ( ) ( )

            五、板書設計

            鏡子中的數學

            《猴子撈月》

            把鏡子放在虛線上,看一看鏡子里的圖形和正個圖形。

            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景中學會用“第幾排第幾座”、“第幾層第幾號”、“第幾組第幾個”等方式描述物體在平面中的相對位置,或根據平面位置確定物體。

            2、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教學,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朋友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確定位置的方法。

            教學難點:

            描述物體的位置。

            教學準備:

            電腦課件,學生操作材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動物王國舉行運動會,許多小動物都高高興興地參加了,你們看,都有誰呢?你喜歡哪一個小動物,能說說它的位置嗎?(出示電腦圖片)

            二、學習新知。

            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歡的動物,可是它的位置卻沒有表達清楚。第幾排是怎樣確定的,第幾個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來聽聽小猴是怎樣說的.?

            播放電腦媒體課件:小猴(我在第一排第一個)小烏龜(我在第二排第三個)

            聽了它們的話,你能找一找哪兒是第一排嗎?哪兒是第二排嗎?哪兒是第二排嗎?哪兒是第三排?第四排呢?那么第幾個應該從哪邊開始數呢?指著圖看看。

            從上面的這幅圖上,我們知道了排數一般從前往后的,個數一般從左往右數,要講清楚一個小動物的位置,就要說明它在第幾排,第幾個?(同時出示媒體課件)

            三、試一試

            1、小動物的位置講清楚了,那你自己的位置呢?同學們,從右往左數,可以這樣確定,第一小組,第二小組,第三小組……第幾個一般從前往后數。

            誰來試試說說自己的位置?

            ( )在第3組第2座?( )做在第4組第4座?

            2、師里來了新同學,請同學們來幫他們找找位置?

            根據給出的信息確定自己的'位置,在相應的位置上打“√”。

            A同學:第3組第2座

            B同學:第2組第5座

            C同學:第4組第3個

            電腦課件展示,集體校對。

            四、闖關練習

            1、電腦出示題目一:根據題目給出的消息,要求正確說出小動物所在的位置。出示電腦課件,學生觀察圖片。

            2、怎樣才能很快找到座位,在小組交流。出示小朋友的電影票(第幾排幾號),學生回答正確后,進行表揚鼓勵。

            3、找圖書。(幫圖書管理員來找圖書)說出什么書在第幾層第幾個,正確說出它們的位置。

            4、找金幣。(出示翻板,回答正確后,給出尋寶提示。)

            在給出的藏寶信息后,自己貼金幣制作尋寶圖,然后在尋寶區展開尋寶活動。

            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

            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環境,使學生認識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能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的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基本技能目標:使學生知道地圖上的方向。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認識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教學難點:

            對東西南北等方位概念的形成。

            教學過程:

            室外部分

            一、導入

            師:今天有許多老師來聽課,其中不少老師還是第一次來到我們緯二路小學呢!對我們學校不是很了解,大家能不能先當個小導游領著老師們參觀一下我們的'學校?時間的關系我們只參觀前院四周的情況,介紹時注意使用正確的方位詞。能當好小導游嗎?(能)下面就分小組請老師們去參觀吧!

            (學生分小組進入操場向參觀的老師們介紹校園)

            二、認識東、西、南、北

            1、認識東、西、南、北。

            學生集合匯報。

            師:同學們是怎樣向老師們介紹的?

            (學生用以前學過的前后左右來介紹校園的情況)

            師:為什么幾位同學有的說他的前面是教學樓?有的說他的前面是幼兒園樓呢?

            (兩位同學站的方向不一樣,所以他所面對的事物就不一樣。)

            師:看來用我們以前學過的前后左右來描述,有局限性了。怎么辦呢?你還知道其他描述方向的`方法嗎?

            (可以用東西南北來描述)

            師:你知道哪是東嗎?(太陽升起的方向就是東方)

            知道了東還能知道那個方向?(西方,東與西相對)

            剩下兩個方向是什么?(南和北)

            哪是南?哪是北?你是怎么知道的?

            2、鞏固東西南北。

            師:看大家是不是認清了東西南北,我們來做幾個小游戲。

            教師說方向,學生轉向那個方向。(速度適當加快,增加娛樂性,使學生在游戲中熟練辨別東西南北。)

            一學生說方向,其余學生指出相應的方向。

            用方位詞再來介紹一下我們的學校。

            3、知識擴展。

            師:在學校同學們都已經熟練地辨別出東西南北了,出了學校還分得出來嗎?老師要考考大家,東圖書店在我們學校的哪個方向?聚豐德呢?泉城廣場呢?

            師:你的家大約在學校的哪個方向?

            室內部分

            4、方向的相對性。

            師:回到電教室,你調向了嗎?文化墻在操場的哪邊?辦公樓呢?教學樓呢?幼兒園樓呢?

            師:現在在多媒體教室里,我在同學們的哪邊?門呢?那幼兒園樓在我們的哪邊?哎?剛才有同學說幼兒園在操場的南邊,可現在幼兒園又在我們的北邊,這是怎么回事呢?

            (不是幼兒園在動,而是我們站的位置不一樣了。)

            師:看來我們再敘述方向時,要說明誰在誰的什么方向。

            三、認識地圖上的方向

            師:老師這兒有一張我們學校的平面圖沒有完成,同學們能將“文化墻、教學樓、辦公樓、幼兒園樓”及它們的方向填在操場四周并把這張平面圖完成嗎?試試看!

            學生繪制,展臺前展示,介紹繪制情況。說說為什么這么畫。

            師:同樣的校園,有的同學把“東”畫在了上面,有的把“北”畫在了上面,如果不標出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別人還能清楚地看懂我們的示意圖嗎?怎么辦呢?

            (我們可以統一一個畫圖的標準)

            師:對了,根據地理知識,在地圖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繪制的,(板書)為了使大家知道我們是按這個標準畫的就在圖的右上角畫一個向上的箭頭寫明“北”。

            師:請同學們修改一下你的示意圖。

            展示。

            四、看圖辨方向

            1、游樂園。

            師:春天就要到了,我們該去春游了,我們一起去兒童樂園玩好嗎?(出示)

            師:介紹一下公園的情況。(如果沒用上方位詞可引導學生“用上我們今天學到的知識來介紹”)

            師:你怎么知道花壇的北邊是噴泉的?

            我們先去哪兒玩?(學生自主選擇進入并介紹情況)

            2、北京。

            師:去過北京嗎?老師有幾張北京的照片想不想看看?

            出示,學生欣賞。

            師:這兒有一張廣場的照片,同學們能根據左下角的平面示意圖找到你想去的地方嗎?

            變換不同的位置讓學生說說四周的情況。

            五、小結

            今后我們再出去旅游就可以運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順利地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案 篇4

            一、教學目的

            1.在拼搭和觀察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空間想象能力。

            2.在拼搭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并初步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詞描述正方體的相對位置。

            二、教學重點:

            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形的相對位置。

            三、教學難點:

            能根據一定的指令正確搭出立體圖形。

            四、教具:

            正方體

            五、學具:

            正方體,彩筆。

            六、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師用3個4個正方形擺圖形,師提問:我們可以從幾個方向來觀察它?你看到了幾個正方形?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索。

            1.游戲一。

            (1)引語:今天我們來做游戲,好嗎?

            我用4個正方形木塊擺一個圖形,但你是看不到我擺的圖形,請你根據我的指令,搭出和我一樣的圖形。

            師發指令,生活動。

            (2)兩人一組,玩這個游戲。

            游戲規則:

            a.兩人不許互相看各自擺的圖形。

            b.指令盡可能少。

            (3)學生活動。

            (4)學生匯報。

            2.游戲二。

            (1)我們在來做第二個游戲。

            師:我擺了一個圖形,請你們向我提問題,然后根據我的回答,搭出和我一樣的圖形。

            (2)兩人一組,玩這個游戲。

            游戲規則:

            a.兩人不許互相看各自擺的圖形。

            b.指令盡可能少。

            (3)學生活動。

            (4)學生匯報。

            (三)小結。

            你有什么收獲?

            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教材第21頁練習四第2~4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商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和豎式的寫法,提高計算的速度和準確率。

            2、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養成認真審題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愛好數學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怎樣筆算一位數除兩位數的除法?

            2、筆算除法要注意什么?

            二、指導練習:

            1、第21頁練習四第1題

            (1)看作業比較上下兩行的異同。

            (2)小組討論,匯報交流。

            2、練習四第2題

            (1)讀題。

            (2)小組合作練習。說說錯在哪里?分頭進行改正。

            (3)全班訂正。

            (4)作補充練習。

            3、練習四第3題

            (1)看圖說清題目意思。

            (2)說一說還能想到的'問題。

            (3)畫出要擺的形狀,再說說解答這類問題要用什么方法。

            (4)解答后集體訂正。

            4、練習四第4題

            (1)讀題,審題。

            (2)找問題、條件、解答問題,評講。

            三、全課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練習,你學會了什么?

            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案 篇6

            學情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包括三個部分,即加法、減法和加減法的驗算。根據《標準》的要求,筆算加減法限定于三位數加減三位數,因此本單元主要講解三位數的加減法。本單元是在二年級下冊“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幾百幾十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本單元主要介紹三位數加減三位數中連續進位和連續退位減,這是學生學習筆算加減法的難點。

            教學目標

            1、采用小組和合作學習方式,熟練掌握三位數加三位數的計算方法。

            2、通過多種形式練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計算能力。

            3、培養學生養成認真審題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三位數加三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

            口算卡、投影片

            教學方法

            談話、講授、練習法、合作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揭示內容

            師:海上有許多的帆船,每艘帆船上都裝有兩箱物品,要知道船上一共裝有多少物品應該怎么辦呢?

            (把兩箱物品加起來)

            師:今天我們來復習萬以內連續進位加法的復習,請打開課本19頁,在沒有準確計算船上的物品數目之前你能不能大概地說出哪艘船轉的東西最多?哪艘船裝的東西最少呢?你是怎么看出來的,能不能將你的想法告訴大家?

            師:請你動手列豎式算一算,這六艘船的排列順序是不是和你估計的一樣?

            二、課本第19頁,直接在表格中寫出上下兩個加數的和。

            師:有什么辦法即不用在稿紙上列豎式有能夠將上下兩個加數的和算得準確呢?

            三、京廣中心大廈是北京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樓,樓高209米,它比中央電視塔矮196米,你知道中央電視塔有多高嗎?

            問:在這道題目中哪座建筑高?我們應該怎么考慮問題?

            四、算出玉米上算式的得數

            五、開鎖游戲

            鎖頭上有得數,鑰匙上有算式,請將算式和相應的得數連起來。

            六、判斷,課本20頁第7題,判斷各題有無錯誤,說說錯在哪里。

            七、536、915、351、85、464、208、649、873、792、127

            上面哪兩個數加起來得1000?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八、共同分析21頁第9題。

            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結合“貨比三家”的具體情境,經歷比較小數大小以及與同伴交流的過程。

            2、體驗比較小數大小的策略的多樣性,會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發展數感。

            3、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準確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體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讓學生在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

            學會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能正確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

            教學難點:

            1、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

            2、小數大小比較的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喜歡逛商店嗎?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一起逛商店。我們先到食品店去逛一逛。在逛的同時別忘了記一記你所看到的食品的價格。(課件播放視頻)

            師:你記住了哪些食品的價格?

            (學生根據自己的記憶來回答,以此來復習小數的讀法。)

            2、接下來我們到文具店去逛一逛。咦!這兒有三個文具店。這三個文具店分別叫“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 “豆豆文具店”,我們挨個進去瞧瞧。(課件3出示三幅圖)

            (讓學生扮演售貨員,對三家文具店的商品的價錢進行介紹。)

            二、探究新知

            1、探索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

            (1)師:新學期到了,我們的好朋友淘氣準備買一個鉛筆盒,請同學們幫他拿拿主意,他到哪家文具店買便宜些呢?

            學生說自己的想法。

            (2)問:你是怎么知道的?

            讓學生分析自己的看法。

            (3)問:怎樣比較4.9元與5.1元的`大小呢?下面請同學們小組合作,比一比哪一個小組的同學想出的辦法最多。

            (4)小組討論。

            (5)全班交流。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師完成板書:4.9元<5.1元)

            2、小結: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關于比較小數大小的辦法,真了不起。

            3、我們的好友笑笑也還準備到這三家店里買些學習用品,你猜猜她可能會買什么?應該到哪家去買?

            (1)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并提出問題。

            (可能會買尺子,彩筆,書包,橡皮)

            ①“去哪家文具店買書包便宜?”

            (個別學生匯報,全班交流。師板書:8.2元<8.5元)

            ②“去哪家文具店買橡皮便宜?”

            板書:

            2.63元2.36元2.65元

            先小組討論,然后全班交流,引導學生先進行兩個小數的大小比較,再進行三個小數的大小比較,最后得出:

            2.36元<2.63元<2.65元

            4、小結:

            先觀察這幾組小數的特點,然后引導學生發現并總結兩個小數大小比較的一般方法。先比較整數部分(元),整數部分大這個數就大。如果整數部分(元)相同,再比較小數部分(角),以此類推。

            三、新知應用

            1、(第4頁的第1題)淘氣和笑笑買完文具,他們倆清點了自己的錢包,發現都還剩有很多錢。這是淘氣剩下的,這是笑笑剩下的。(課件出示圖片)

            說一說他們各自剩有幾元錢?誰剩的錢多?并說一說你是怎么判斷的。

            2、(第4頁的第2題)智慧老人看見同學們表現這么棒,也想來考考大家。

            (1)學生獨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小數大小的比較,并把結果填在課本上。

            (2)班內反饋時請學生分別說出答案和自己判斷的過程,讓其他學生進行判斷,并補充不同的判斷方法。重點處理3.50元和3.5元的大小。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對不同的想法進行比較,總結出兩個數是相等的。

            3、(練一練第2題)淘氣和笑笑買完文具,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有三個新開的百貨商店。(課件出示第2題圖)

            (1)讓學生仔細觀察情景圖,然后讀出各種商品的價格,并用幾元幾角幾分進行口頭表達。

            (2)解決“到哪個商店買毛巾便宜?”

            (3)如果要買牙刷,到哪個商店買便宜?如果買牙膏呢?

            四、總結提升: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又增添了許多智慧。我們在買東西的時候,一定要記得多到幾家商店看看,在商品質量相同的情況下,我們要選擇價格較低的商品。這就叫“貨比三家知好壞,價問三處知貴賤。”

            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案 篇8

            教學內容:

            32頁例7的第二題及做一做

            教學要求:

            運用知識的遷移,使學生掌握被除數末尾不夠商1的'筆算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掌握被除數末尾不夠商1的筆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5分鐘口算練習

            2、列豎式計算,并和同桌說說你是怎么算的。

            415÷3280÷6

            二、新授

            1、出示例2:562名學生分4批去參觀克隆鼠展覽。平均每批有多少人?還剩幾人?

            (1)全班讀題,題目里告訴我們什么數學信息?做什么方法?怎么列式?

            (2) 562÷4,請你在練習本上列豎式計算,再在四人小組說說你是怎么算的。請學生板演

            (3)匯報:你是怎么算的?2除以4不夠商1怎么辦?為什么要商0,不寫行嗎?為什么?

            (4)全班口答

            2、做一做:631÷3340÷2704÷5843÷6

            (1)同桌任選兩題列豎式計算,再同桌交換檢查說說算法。

            (2)請學生板演,說算法。

            (3)集體訂正

            3、鞏固:奧林匹克火炬在某地傳遞了816米,平均每天傳遞了多少米?

            (1)獨立完成后同桌說算法

            (2)集體訂正

            4、總結:今天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

            三、作業

            1、33頁第一題第二排

            2、33頁第四題和五題

            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經歷對生活中某些現象的推理、判斷的過程,能夠對這些現象進行合理的分析。

            2、學會運用列表、嘗試、操作等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行推理,發展推理能力。

            3、能夠用語言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推理過程,在經歷推理判斷的過程中樹立自信,體會生活中這些現象中蘊含的數學道理。

            教材分析:

            《有趣的推理》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數學好玩》中的內容。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把“對現象的推理”作為教學內容還是第一次出現,本節課也是學生正是接觸邏輯推理的開始。教材立足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發展水平,選取了難度不大,但又相對獨立的兩個素材,力圖讓學生親歷有趣的推理活動過程,形成一種明確的推理意識,學會借助表格,運用分類、排除等策略進行推理的方法,發展推理能力,為后續解決復雜的推理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樂于展示與分享,他們對符號、分類和列表也有一定的認識和運用。在生活中積累了合情推理的經驗,具備簡單的推理能力。但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邏輯表達能力不強。所以,有條理的表達推理過程對學生來說比較困難,借助表格有序的進行推理便是教學的重點。

            教學重點:

            經歷對生活現象進行推理的過程,理清推理順序,學會表格法、排除法等常用的推理方法。

            教學難點:

            對信息進行分類整理,能用表格的形式進行梳理。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初識推理。

            1、和學生一起玩猜一猜的游戲。

            猜興趣愛好。

            說一說你最喜歡的課外興趣活動是什么。

            猜一猜老師最喜歡什么。(唱歌,打乒乓球中的一種)

            師:“不喜歡”是否定表述,“喜歡”是肯定表述,這兩種說法都能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

            今天我們就用肯定或否定的判斷來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猜朋友。

            師:今天我請來了一位小客人和大家一起學習,是他們中的一位。

            (出示圖片:智慧老人,笑笑,機靈狗,奇思,淘氣。)

            師:猜不準嗎?需要什么?

            (張福蘭)《有趣的推理》教學設計依次出示:女生;我的頭發是黑色的;淘氣×;奇思√

            2、導入新課。

            師:剛才同學們利用的提示就是嘗試猜測時所必須的信息。

            (板書:信息)

            根據信息,利用排除的'方法縮小范圍,得出結果,這個過程就是推理。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趣的推理”。

            【設計意圖】:

            學生在猜測的過程中,由按照個人想法的“盲目猜”到利用信息提示進行“有根據的猜”,凸顯推理活動中信息的重要性,并讓學生體驗生活中信息的不同表達方式,了解推理的主要方法是排除法。

            二、合作探索,體驗推理。

            1、讀懂問題,明確要求。

            課件逐一出示信息。

            學校有足球、航模和電腦興趣小組。淘氣、笑笑和奇思根據自己的愛好分別參加了其中一組。他們三人都不在一個組。淘氣:我不是電腦小組的;笑笑:我不喜歡踢足球;奇思:我喜歡航模。

            師:你能判斷出他們分別在哪個興趣小組嗎?

            2、獨立思考,組內交流。

            3、現場收集信息,展示推理過程和結果。

            4、小結回顧,優化方法。

            小結:用文字說的很清楚,只是記錄有些麻煩;連線法簡單明了,結果一目了然,但是沒有展示思考過程,表格法巧妙的運用了數學符號,只用了“√”和“×”就能清楚地記錄推理過程和結果。

            對比三種方式,你更喜歡哪一種?(板書:列表法)

            回顧推理過程,先確定誰?由這個“√”可以排除幾項?

            看來這個信息很關鍵。

            (板書:從關鍵信息入手)

            5、活學活用,小試牛刀。

            出示問題:有語文、數學和美術3本書,他們三人各拿了一本。

            他們分別拿了什么書?

            作業要求:試著利用表格將你的推理過程和結果記錄下來吧!

            【設計意圖】:

            挖掘生本內化資源,開放生本創造空間,讓學生經歷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引導學生利用表格、借助符號、運用排除法進行推理,在獲取推理知識的同時,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

            三、鞏固拓展,再探推理。

            師:我們依據關鍵信息,利用表格進行梳理,得到了結論。當遇到信息更多、難度更大的推理問題時,你還敢接受挑戰嗎?

            1、獲取信息。

            奇思的航模小組有6個飛機模型,現在按要求把它們擺放在展柜里,你能找到正確的位置嗎?

            出示:淘氣號和樂樂號都放在柜子的左側,淘氣號在樂樂號的上面。

            教練號在最上面一層的左側。

            妙想號不在最上面,也不在最下面。

            奇思號沒有放在教練號的旁邊。

            2、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

            3、小結:針對信息較多的推理,先進行分類,可以簡化推理的過程,

            比較容易找到結果。

            【設計意圖】:

            通過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的情景鞏固和內化推理知識,引導學生在遇到復雜推理時可借助分類活動化繁為簡,轉變成簡單的三項推理,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

            四、課堂小結,運用推理。

            1、說一說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2、李老師和小軍、小明、小林、小兵、小海在操場上做游戲。李老師的兩邊是小明和小軍,小林正好在李老師的對面,小兵在小林的左邊,小兵的后面是小明。請在圖中標出他們的名字。

            3、寶盒探寶。

            這是一個寶盒,打開盒子需要找到正確的密碼。

            ·出示:密碼是1、2、3、4、5、6、7、8中的一個;它比4大;它是7的鄰居;它不在7的右邊。

            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案 篇10

            教學目的:

            1、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操作、驗證等活動,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

            2、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合作學習的習慣。

            教學重點:

            利用天平或蹺蹺板的原理,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為以后學習簡單的代數知識做準備。

            教學難點:

            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或數學問題。

            教具、學具:

            卡片學具、課件。

            師生活動:

            一、情景引入。

            師:看,今天水果園里正在進行“體重”大比拼呢?(播放課件)我們先來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師說明:當天平平衡時,左右兩邊的物體一樣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師:接下來進場的是蘋果妹妹,我們假設每個蘋果同樣重。(繼續播放課件)看!天平又平衡了,這又說明什么?(引導學生說出:4個蘋果重1千克。)

            師: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數學問題?

            讓學生自由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解答。

            二、教學新知。

            (一)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合作探究解決方案。

            師:這個問題提得真棒,幾個蘋果與1個西瓜同樣重呢?(10個、12個、15個、16個……)

            師:小朋友不要急著猜,好好動動腦筋。或者在小組內擺擺學具,通過合作解決這個問題。

            (留給學生充足的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及操作學具的時間,老師巡視,給予學生適當的啟發與指導。)

            小組匯報:這時大部分的學生喊出:16個。

            師:你們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生1:因為:一個西瓜

            4千克

            (等于4個砝碼),

            1千克

            (1個砝碼)等于4個蘋果,我們用替換的方法,把一個

            1千克

            (1個砝碼)換成4個蘋果。西瓜重

            4千克

            (4個砝碼),總共要換4次,因此是16個。

            (師依學生的回答,一邊擺學具,利用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

            生2:我們組認為:如果第二個圖中天平的右邊變成原來的4倍,左邊也要變成原來的4倍,就是16個蘋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生3:一個西瓜和4千克砝碼同樣重,而4個蘋果和1千克

            砝碼同樣重,所以4千克砝碼就有4個4,4×4=16(個)。

            生4:……

            (二)進一步體會等量代換方法。

            師:小朋友說得都對,(課件展示:1個西瓜等于16個蘋果。)這時又來了波蘿哥哥,1個波蘿的“體重”等于2個蘋果。一個西瓜與幾個波蘿一樣重呢?(課件)為什么呢?

            讓學生獨立思考,同桌交流,匯報結果。

            生1:32個。

            (可能有些學生會出現這樣的錯誤,老師要及時給予分析引導,再通過生生評析,幫助其改正。)

            生2:8個。因為,2個蘋果可以換1個波蘿,1個西瓜等于16個蘋果,就可以換8個的`波蘿。

            生3:2個蘋果換一個波蘿,16個蘋果里面有8個2,16÷2=8(個),所以1個西瓜和8個波蘿一樣重。

            生4:把2個蘋果變成原來的8倍就是16個,等于1個西瓜的重量。把1個波蘿也變成原來的8倍就是8個,這樣天平也平衡,所以是8個。

            師:(略小結。)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完成p109“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老師巡視,個別輔導。講評時,讓學生說說是怎么思考的,最后師生共同梳理解題思路:要求2頭牛和多少頭羊同樣重,首先要知道2頭牛和多少頭豬同樣重,再利用豬和羊的關系進行替換(計算),最后求出結果。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二十四第3題。

            引導學生讀題、分析關系,并嘗試抽象地推導(計算)一下。如果學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難,可以讓學生先用學具擺一擺。

            2、完成練習二十四第4題。

            提示:直接比較1只雞和1只鴨誰重一些比較困難,可以轉化為2只雞和2只鴨,或4只雞和4只鴨的比較。

            3、完成練習二十四第5題。

            第1小題,把第一個等式中的△用□+□+□替代,就變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于180。

            第2小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交流討論,尋找方法。

            建議:直接用等量代換的方法來解決比較困難,可以先把三個等式的左邊相加,右邊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換,依次求出○、△、□的值。

          【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下冊第二單元教案04-09

          三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教案02-25

          數學第二單元教案08-26

          三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教案(精選6篇)03-10

          三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教案10篇02-26

          三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教案(10篇)02-26

          小學數學下冊第二單元復習要點08-26

          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案06-16

          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案02-06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最新国产精品大片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中文在线 | 亚洲人AV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有码Av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