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優秀教學設計

          時間:2021-07-03 08:37:05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論語〉十則》優秀教學設計范文

            【教學目標】

          《〈論語〉十則》優秀教學設計范文

            1、積累、理解“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任重道遠、三人行必有我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語。

            2、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背誦課文。

            3、理解、運用《論語》中關于學習的名言警句。

            4、培養文言注釋能力。

            5、感受孔子光輝人格魅力;開闊胸懷,提高成熟處事的思想修養。

            6、聯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全文。

            2、評點《論語》十則內容。

            【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論語》十則內蘊。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教學內容

            認讀《論語》十則,整體感知,析讀十則內容,就其語言材料進行充分有效的分類整理的實踐。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誰能告訴我,今天是幾月幾日?……

            9月28日,很好!有誰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呢?……

            今天是一個“圣人”的誕辰!說到圣人,我們想到的是誰呢?……

            中國人說“圣人”,就肯定是說孔子!每年的今天,都會有很多人去到山東省曲阜市“朝圣”,今年已經是孔子誕辰2556年了。今天我們還要上課,就不可能跑到山東的孔子廟去拜祭孔子了,但我們可以通過學習第10課《<論語>十則》來紀念孔子誕辰2556年。繼續將孔子的儒家思想發揚光大,才是對孔子最好的紀念!

            二、檢查預習,積累文學常識

            1、提問關于孔子的資料收集:

            強調識記: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公認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人。

            政治上,孔子主張仁義,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殘暴統治,反對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話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就是這個意思。他的政治主張具有一定的開明態度,所以孔子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被尊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國歷史上致力于教育事業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誕辰為中國教師節。他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一視同仁),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板書:

            政治上:主張仁義

            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

            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2、提問關于《論語》的資料收集: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從漢朝初年到五四運動以前的兩千年間,《論語》一直是學童們的一本必讀書,影響很大,書中有不少語句都作為成語保留在現代漢語之中。

            《論語》的體式有三種。

            板書:

            《論語》的體式 語錄體(格言體) 對話體 敘事體

            語錄體(格言體),只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環境和對象,內容大多是關于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課文的1~9則都屬于語錄體;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出的回答,他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課文第10則屬于對話體;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結,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

            南宋時,朱熹把《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而“五經”則是指詩、書、禮、易、春秋,即《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左傳》。“四書五經” 是我國古代科舉考試的內容。

            板書:

            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三、反復誦讀課文

            1、聽課文錄音前先齊讀課文前方框內的提示,標出“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詞。

            2、聽課文錄音,完成兩項工作:

            ⑴ 聽清字詞讀音;

            ⑵ 思考這十則《論語》分別屬于課前提示的哪一類內容。

            3、總結三個通假字:

            古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語言現象叫“通假”。但由于語言的演變,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間,現在已不同音了,朗讀中要讀本字的音。

            板書: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通“悅”,愉快。

            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通“汝”,你;通“智”,聰明,智慧。

            4、全班朗讀,糾正字音,提示字義。

            5、提問朗讀。一個小組,每人讀一則;再提問一男一女朗讀。

            6、全班跟錄音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四、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1、領會大概意思,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表述。不必花太多時間在有注釋的詞語上,討論、弄清楚沒有注釋的詞語的意思。

            2、把十則《論語》按照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分類,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3、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舉手提出。

            4、提問10人,隨便講自己對哪一則的理解。講出大概意思就行,只講求理解,不追求準確翻譯。

            五、課外作業

            1、抄寫課文及注釋。

            2、背誦課文。

            第2課時

            〖教學要點

            詳細分析,具體探討。

            〖教學步驟

            六、逐句翻譯、理解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時:副詞,時常;也可理解成“以時”,即按一定的時間,按時、及時。

            習:實習、演習。孔子講的功課,包括禮(禮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詩、書,既要學書本知識,又要實習各種技能,還要跟德育結合。如禮、樂、射、御等都需要實踐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課如講經,那就只能是溫習或復習了。

            朋:舊注“同門曰朋”,即同學、同班。句中指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慍:怨恨,生氣。

            君子:有道德修養的人,高尚的人。

            〖固定句式

            “不亦……乎?”譯作“不也是……嗎?”

            〖翻譯

            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踐、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得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為)嗎?

            〖理解

            第一句講學習的方法,第二句講學習的樂趣。第三句講為人的態度,屬于個人修養范圍。不斷實習,方能牢固,學習之樂;遠道而來,切磋促進,人生之樂;自求長進,不怨他人,提高修養。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文言文中的“三”、“九”都指“多”,不是確數。

            省:檢查、反省。

            為:替。

            謀:辦事。

            忠:盡心竭力。

            交:交往。

            信:真誠、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習:復習。

            〖翻譯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了呢?”

            〖理解

            討論思想品德修養。朱熹認為,重在為學,“傳”指受之于師,“習”則熟之于己,而“忠”、“信”為“傳習”之本(內容)。由此可見古代治學之人非常重視品德修養。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故:舊的(知識)。

            知:領悟。

            可:可以。

            以:憑。以(此),憑借(這一點)。

            為:做。

            〖翻譯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理解

            討論正確的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迷惑而無所得。

            殆:危險、有害。

            〖翻譯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理解

            討論正確的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學習與思考相結合,方能有所得。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誨:教導教誨。

            知之:認識事物(的道理)。

            為:是。

            是:這(就是)。

            〖固定句式

            “……也……”譯作“……是……”

            〖翻譯

            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理解

            討論正確的學習態度:要有謙遜的態度,不可強不知以為知。要言行謹慎,實事求是,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賢:賢人。

            齊:相同。

            內:內心。

            自省:自我反省。

            〖翻譯

            孔子說:“看見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一樣。看見不賢的人要從內心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虛數,幾個。

            行:走。

            焉:于此,在其中。

            其:代詞,他們,指“三人”。

            善者:優點,好的方面。

            從:順從,學習。

            改之:改正自身同樣的毛病。

            〖翻譯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理解

            講正確的學習態度,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根他類似的毛病。要虛心求教,取長補短,改正不足。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士:有學問有抱負的人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

            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胸懷寬廣,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堅強,才能長期堅持奮斗。

            仁以為己任:即以“以仁為己任”,把仁作為自己的任務。

            已:停止。

            〖翻譯

            曾子說:“有志者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責任重大而且路程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這不也是很重大嗎?為理想奮斗終身,這樣的道路不是很遙遠嗎?”

            〖理解

            討論思想品德修養,“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曾子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門人要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斗終身。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歲寒:比喻社會現象,指在濁世。

            然:這。

            后凋:君子不同于凡人。

            〖翻譯

            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理解

            討論思想品德修養。處于濁世,君子能潔身自好。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作為。

            行:奉行。

            其:副詞,大概(就是)。

            欲:想要的事物。

            加:施加。

            于:在,給。

            〖翻譯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理解

            討論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七、課外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一(做到作業本上)。

            2、《每日5分鐘》第10課。

            第3課時

            〖教學要點

            總結歸納,查缺補漏,在課堂上就完成背誦、默寫。

            八、總結歸納

            1、內容小結:

            ⑴ 談學習方法的:

            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⑵ 談學習態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日三省吾身;人不知而不慍;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⑶ 談品德修養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課文中出現的成語:

            不亦樂乎;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善而從;任重道遠;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文言字詞小結:

            ⑴ 而:

            ① 表示順接;

            ② 表示轉接。

            學而時習之──順接

            人不知而不慍──轉接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順接

            溫故而知新──順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轉接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順接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順接

            任重而道遠──順接

            死而后已──順接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順接

            ⑵ 為:讀 wèi 時,多作介詞;讀 wéi 時,多作動詞。

            為人謀而不忠乎?── wèi,介詞,“替”。

            可以為師矣── wéi,動詞,“擔任,做”。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wéi,判斷動詞,“是”。

            仁以為己任── wéi,作為。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wéi,作為。

            ⑶ 焉:

            見賢思齊焉──語氣詞,無實義。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指示代詞兼句末語氣詞,相當于“于是、于此、在其中”。

            ⑷ 之:

            ① 指示代詞,“這”;

            ② 第三人稱代詞,“它、它們”;

            ③ 結構助詞,“的”;

            ④ 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⑤ 助詞,在句中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無實義。

            4、固定句式:

            ⑴ 不亦……乎?→不是……嗎?

            ⑵ ……也。→……是……。

            九、文言文翻譯技巧(略略帶過)

            1、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⑴ “信”──忠實于原文,字字落實,句句落實,不隨意增減。

            ⑵ “達”──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不走樣。

            ⑶ “雅”──用簡明、優美,富有文采的現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

            2、文言文九字翻譯法:

            ⑴ 留──專有名詞,人名等照譯

            ⑵ 補──補出省略成分,如主語,賓語

            ⑶ 刪──刪去不譯的詞語

            ⑷ 換──把古詞換成現代詞

            ⑸ 調──調整倒裝句句序

            ⑹ 選──根據上下文,選用恰當的詞義

            ⑺ 譯──譯出實詞、虛詞、活用的詞及通假字

            ⑻ 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譯法

            ⑼ 意──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譯不通,用意譯

            十、小組討論

            1、你喜歡哪一則?為什么?

            2、你覺得哪一則對你啟發最大?

            3、你覺得怎樣才能真正學到知識?

            4、你還知道哪些指導我們如何學習的名言?

            十一、堂上默寫《<論語>十則》

            十二、國慶假期作業

            1、復習所學的課文,10月8日進行基礎知識測試。

            2、背誦課外古詩兩首:《題破山寺后禪院》、《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假后默寫,基礎知識測試中也有課外古詩默寫的內容。

            3、作文一篇,擇優推選去參加中小學生“書香”作文競賽。

            內容:與讀書有關;

            體裁:可以是讀書筆記、小說、詩歌、散文等;

            題目:自擬,可以參考《我最喜愛的一本書》、《書與我飛翔》、《我一直想買的一本書》、《我與書的故事》等等;

            字數:800~1200;

            要求:寫到每頁400個格子的原稿紙上。

            4、制作一份手抄報,假后進行評比。

            主題:漫游語文世界;

            內容:與語文或文學相關的任何內容,自由發揮即可;

            規格:最小要像試卷般大小,有興趣的可以做成報紙一般大小,單面;

            形式: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小組合作,自由組合,每組1~4人。

            十三、教學反思

          【《〈論語〉》優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論語優秀教學設計06-29

          論語優秀的教學設計07-22

          論語優秀教學設計08-25

          《論語十則》的優秀教學設計12-30

          論語十則優秀教學設計01-02

          《〈論語〉十則》優秀教學設計01-03

          《論語十則》優秀的教學設計12-23

          《〈論語〉十則》優秀的教學設計12-23

          《論語》 教學設計12-06

          論語的教學設計04-19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日本欧美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专区精品视频 |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国产A∨ 嫩草研究所久久久精品 | 亚洲欧美高清在线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