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家花前篼教學設計

          時間:2021-03-30 09:51:00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苗家花前篼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苗家花前篼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苗家花前篼教學設計

            苗家花前篼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

            2、讀準“攢”、“撩”、“揩”、“抿”等生字,理解“炊煙裊裊”、“田埂”等詞語,認清“蜿蜒”的字形。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4自然段,嘗試背誦有關段落。

            4、初步感受山村孩子勤勞樸實的美好品德。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1—4自然段。

            教學難點:感受文章的美和山里孩子的勤勞樸實美,抓住“美”來理解課文。

            二、教學過程

            1、猜謎導入。

            (1)昨天老師編了一個謎語,想請大家猜一猜:小小一個兜,寶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褲兜,你猜它是什么兜?

            (2)揭題。

            (板書:背篼)后理解。從字形上看,你認為背篼是什么做的?

            (竹、藤、柳條等做成,可以背在背上運送東西的篼。)見過背篼嗎?請同學板畫。

            (3)齊讀課題。

            (4)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2、整體感知。

            (1)大聲讀課文,想辦法把文章讀通順、讀正確。能干的嘗試讀流利。

            (2)反饋。

            (選擇性朗讀,特別是課文第7自然段。)

            重點讀準“炊煙裊裊”、“揩去”、“積攢”。

            機動板書:揩、攢、撩、蜿蜒等。

            大家都很會讀書。你愿意更深入地了解課文嗎?我這里有配音樂的朗讀,還有圖,請你邊聽邊看,想象一下描繪的畫面。

            (3)教師配音樂范讀,學生邊聽邊想象。

            (4)談談聽后的感想。

            3、圍繞“美”,學習課文第1—4自然段。

            (1)導入:

            美麗的夕陽下,這個勤勞的孩子回來了。

            自由讀課文1—4自然段,說一說、找一找,你從哪里感受到了“美”?

            (2)句子比較,體會感情。

            這里有這么一段話(出示小黑板):“山風吹著他蓬亂的頭發,小溪發出輕輕的流淌聲,鳥兒在樹枝上叫著。”

            誰來讀一讀?再請你自己讀讀第2自然段,兩者相比,你更喜歡哪一種?好好讀讀,體會一下或同桌交流一下,說說你喜歡的原因。(擬人手法表現歡快、喜愛之情。)

            反饋。個別說。你能用實踐來證明嗎?很會思考,一起來試試。齊讀。

            (3)理解“炊煙裊裊”。

            (4)感情朗讀。

            a、大家都很善于發現美,這么美的畫面,你能用朗讀來表現嗎?自由讀——選擇自己讀得最好的交流——隨機指導。

            b、一個人就這么有感情,四人小組的力量就更大了。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感情朗讀,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朗讀方式,如:分角色讀、表演讀……鼓勵創新。

            c、交流。

            d、有感情地齊讀。取長補短,結合想象,配樂朗讀。

            4、小結。用你明亮的雙眼發現更多的美。

            5、作業。

            (1)嘗試背誦。

            (2)劃下你喜歡的句子,嘗試背誦。

            (3)反饋。

            (4)《作業本》第4、6題。

            苗家花前篼教學設計2

            一、欣賞評述

            1.你見過背篼嗎?背篼是用來干什么的?(引發學生思考)

            背篼是我國老百姓原始的一種生產生活用具,特別是農民在農耕與收獲的過程中,它發揮廠極其重要的作用。

            2.出示少數民族的苗家花背篼與一般的背篼讓孩子比較,學會分析判斷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

            發現問題:

            a.外形上有什么不同特點?

            b.竹塊在編織上有什么不同特點?看了背篼之后,你聯想到了什么?

            “苗家花背篼變化豐富,很美,農民伯伯很辛苦,很勤勞,它美觀又實用。”

            二、視覺表達探究

            1.尋找感覺——用毛筆在宣紙上畫出墨線。

            引導學生嘗試比較:

            粗線條與細線條在畫面中的效果。

            中鋒與側鋒在畫面中的效果。

            濕筆與寸:筆在畫面中的效果。

            濃墨與淡墨在畫面中的效果。

            2.濃墨重彩法介紹:

            a.用于指在宣紙上輕輕勾出物體的外形。

            b.用大筆濃墨將形填滿。

            c.用濃重的彩色直接點寫。

            小結:表現對象時,用色彩刻畫物體的精細部分,筆尖調尖勾線細,用筆稍干,墨色浸潤的地方水分要多。

            三、學生作業

            用濃墨重彩表現方法寫生花背篼。

            要求:仔細觀察背篼的花紋及形狀寫生,可以添加內容。

            四、教學后記

            本節課是一節國畫游戲課,—方面讓學生感知體驗用線、色、墨的樂趣,另一方面又讓學生初步了解國畫表現的多樣性,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苗家花前篼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

            2、學會13生字;理解19個新詞語。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感受山村孩子勤勞樸實的美好品德。

            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

            學習“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閱讀方法,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

            找出課文的重點詞句,全面理解課文重點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語言特點。

            教具:

            投影片,課文錄音。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猜謎導入。

            1、小小一個兜,寶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褲兜,你猜它是什么兜?

            2、揭題,學習“篼”字。

            3、《背篼》這篇課文主要寫什么呢?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文錄音,邊聽邊思考。

            二、整體感知。

            1、指導學生用課題擴充法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2、按三項要求自學課文。

            3、檢查自學效果。

            (1)指名讀字詞。(基礎較差)

            (2)提出難讀、難寫、不理解的字詞。

            字音重點:梢、攢、漬、背、盛。

            字形重點:篼、撩、揩。

            (3)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說說讀后的感受。(這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4、學習“學習提示”。

            (1)投影出示:我們在學習課文時要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2)找出課文重點句。

            三、作業。

            抄寫生字詞語。

            第二課時

            一、圍繞重點句,學習課文第1——4自然段。

            1、讀課文重點句,導入:這個勤勞的孩子回來了。自由讀,你看到了怎樣的情景?同桌互說。

            2、句子比較,體會感情。(投影出示)

            (1)山風吹著他蓬亂的頭發。

            山風梳理著他蓬亂的頭發。

            (2)小溪發出輕輕的'流淌聲。

            小溪對他說著悄悄話。

            (3)鳥兒在樹枝上叫著。

            鳥兒依依送別,約他明天再來。

            比一比,體會表達的方法和情感有什么不同。

            3、指導朗讀第2、3自然段。理解“炊煙裊裊”。

            4、如果你是孩子的媽媽,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會怎么想?

            5、聽到媽媽的呼喚,孩子怎么做了?默讀第4自然段,你發現了什么?(動詞很多:.拐、繞、走、跨、走、走)

            6、感情朗讀,小結。

            二、圍繞重點句,學習課文5—7自然段。

            1、導入:山里的孩子已回到了家,我們看到的是怎樣的情景?

            2、朗讀5—7自然段,談談讀后的感受。

            3、山里的孩子多么勤勞,多么懂事。他不但幫助家里打柴,還采集藥材,積攢學費,同時不忘愛護鄰家小弟弟。你有什么話對他說?有感情地朗讀重點句。

            4、理解重點句:背篼里裝的是什么?

            比較句子:

            背篼里盛著滿滿的柴火。

            背篼里盛著一個勤勞的童年。

            這兩句話有什么關聯?作者用第2句話來贊揚這個孩子,好在哪里?(前一句寫了作者看到的事實,是“一次”,是平實的記敘;后一句寫了作者的聯想,是“許多次”,是“習以為常”的,是指整個童年辛勤地背柴火,點出背篼里柴火的象征意義。)

            5、小結:山里的孩子,利用課余的時間,去打柴、采藥材,他是多么勤勞啊!

            三、朗讀全文。

            1、自由讀。

            2、四人小組交流。

            3、個別交流(評議)。

            4、集體讀。

            四、回顧學習過程與方法,小結寫作順序。

            五、作業。

            完成《作業本》第2、5、6題。

            第三課時

            一、邊聽課文錄音邊輕讀課文,回顧:你喜歡這個山里的孩子嗎?他有哪些優秀的品質?

            1、交流:勤勞、孝順、愛學習、愛他人。

            2、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集體交流疑難點。

            3、聽寫詞語。

            二、自讀課文,欣賞語句。劃下優美詞句,試背。指名背誦部分語句。

            三、背誦全文。

            1、自由背誦。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

            4、課本劇表演。

            5、集體背誦。

            四、城市里的孩子與這些山村里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1、仿寫練習:

            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著一個勤勞的童年。

            2、學了這篇課文后,你希望自己有一個怎樣的童年?圍繞上面的重點句,寫一段話。

            五、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全文。

            2、完成《作業本》第3、4、7題。

            3、補充練習:辨字組詞。

            教學后記:

            為了深入理解課文,啟發學生想象課文第5-8節所描寫的情景,然后用動作、語言表演出來,學生興趣較濃,效果較好。

          【苗家花前篼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花鐘》教學設計【熱門】12-29

          《寒花葬志》教學設計12-23

          《前赤壁賦》教學設計(3篇)12-16

          《前赤壁賦》教學設計3篇12-16

          《前赤壁賦》教學設計2篇02-26

          《花鐘》教學設計精選15篇12-29

          《花鐘》教學設計(合集15篇)12-29

          金色花教學設計15篇12-22

          《春江花夜月》教學設計11-14

          李清照《醉花陰》教學設計范文07-01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伊人小蛇婷婷色香综合缴缴情 | 免费人成国产网页在线观看 | 婷婷丁香狼人久久大香线蕉 | 日本又黄又潮娇喘视频免费 | 午夜打电话福利视频 | 日韩国产亚洲欧美中国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