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設計

          時間:2022-11-01 13:48:10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17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么大家知道規范的教學設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17篇)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

            教材第100—103頁和練習二十的第1—4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過程與方法:通過掂一掂、稱一稱的活動,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連,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知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培養學生估測物體質量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概念。

            難點:估測物體的質量。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電子課本、天平、2分硬幣、食鹽等。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引導觀察主題圖,交流觀察所得。

            2.揭示課題,隨之板書。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1)教師介紹:計量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克”作單位,“克”用字母“g”表示。

           。2)學生獨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幣,靜靜感知1克。

           。3)集體交流:互相說一說感覺,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約重1克的物品。

            2.教學例2。

           。1)教師介紹:計量比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單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

           。2)理解“凈含量”,明確克與千克的關系。

            (3)學生輪流掂一掂兩袋食鹽,靜靜感知1千克。

           。4)認識用千克作單位的幾種秤,會認讀各種秤。

            三、鞏固應用

            小組合作完成教材第101頁和第103頁的“做一做”,教師巡視。

            四、課堂小結

            板書設計

            克和千克的認識

            克g一枚2分硬幣約重1克。1千克=1000克

            千克kg兩袋食鹽重1000克,即1千克。

            作業設計

            1.練習二十的第1—4題。

            2.填一填。

           。1)計量比較輕的物品常用()作單位,它用字母()表示;計量比較重的物品常用()作單位,它用字母()表示。

           。2)一只羊重40(),一個氣球重5(),一瓶洗潔精重1(),一個漢堡重100(),一個西瓜重5(),一本書重210(),一盒牛奶重250(),一只小狗重4(),一瓶墨水重100()。

            (3)2千克()20xx克800克()1千克5千克()4900克

            2500克()3千克6000克()6千克4千克()4200克

            9200克()9千克()8800克

            學案設計

            1.觀察主題圖,交流觀察所得。

            2.學習例1。

           。1)獨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幣,靜靜感知1克。

            (2)集體交流:互相說一說感覺,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約重1克的物品。

            3.學習例2。

            (1)理解“凈含量”,明確克與千克的關系。

           。2)輪流掂一掂兩袋食鹽,靜靜感知1千克。

           。3)認識用千克作單位的幾種秤,會認讀各種秤。

            4.小組合作完成教材第101頁和第103頁的“做一做”。

            教學反思

            克與千克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是全新的概念,比較難理解。本節課根據小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及生活經驗,設計了猜、掂、稱、說、體驗等活動方式,讓學生在自身的體驗與感悟中,從不同的角度建立克與千克的質量概念,并了解克與千克之間的關系,即進率。本課設計了豐富的實踐活動和趣味橫生的練習,使課堂層層深入、高潮迭起。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2

            一、創設情境,感知輕重

            l、情境導入,看一看。

            程序:同學們你們都到過商場買東西吧?那你們都喜歡到商場買些什么呢?老師這有幾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輕一些嗎?

            2、聯系實際,掂一掂。

            說話:請你拿出你到商店購買的商品。如:一袋紅棗、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較一下自己所買的商品和小組同學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輕。讓學生選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輕的物品。

            [簡析:商場里常見食品的輕重學生一般比較熟悉,特別是他們自己喜歡的食品,這樣設計容易激活學生的學習經驗。讓學生充分體會數學活動課是集知識性、趣味性和娛樂性于一體的課程,教師引導學生參與,重在學生實踐。

            二、新課教學,認識質量

            1、認識秤。

            提問:怎樣才能更準確的對這些商品的重量進行比較呢?你們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嗎?引導出用秤稱一稱的方法)

            提問:你們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嗎?

            讓學生把提前準備好的各種秤的資料讀一讀,介紹一下它們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師總結:展示課件中的秤。

           。酆單觯簩W生要想獲得關于秤方面的知識,必須查閱很多學習資料。這也是引導學生課外學習的很好方法。]

            2、認識千克

            (1)猜一猜。

            提問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圖釘)猜一猜你認為哪一包重?(學生間產生爭論)

           。2)稱一稱。

            說話:同學們都產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對不對呢?我們一起來稱稱看吧。

            學生動手稱,并互相交流稱后的結果。

           。3)感受1千克。

            說話:這幾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來只憑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斷出它們的重量,應該用秤稱一稱。

            學生在通過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驗證結論。

            (4)感受幾千克。

            學生分小組秤一下所帶商品的準確重量。并指名請演示秤重量的過程。一開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讓學生直觀感受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類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讓學生通過“在玩中學”掌握基本知識。

            (5) 動手操作

            稱出1千克大米,裝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稱出1千克雞蛋,裝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數數有多少個。

            說一說書上37頁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題說出電梯或卡車的載重量,一方面讓學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幾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數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時為今后學習“噸”打下基礎。

            4、認識重量單位“克”。

           。1)稱一稱。

            a、用臺秤稱一枚2分硬幣。

            b、用臺秤稱1塊橡皮。

            c、質疑:你發現了什么?

            (2)認一認。

            秤比較輕的物品,常用“克”做單位。我們常用天平秤比較輕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時,需要用砝碼。你知道下面這些砝碼各重多少克嗎?教師用實物投影向學生出示砝碼。教師向學生簡單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學生動手稱出10克黃豆有多重。1個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幣大約重1克,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讓學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幣,感受“克”。小組同學通過掂鵝毛和塑料尺進行比較,進一步體會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觀念。

            練習:稱一稱鉛筆盒里的學習用具的重量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克。

            2、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臺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實際質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實際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

            3、通過從實際生活中引出質量單位的觀念,讓學生認識到質量單位與生活是緊密聯系的,在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學重點:

            1、掌握質量單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換算關系:1千克=1000克。

            教學難點:

            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主題掛圖,一個2分硬幣,一些大豆、圖釘、乒乓球等實物,或其他能表現1克有多重的實物。準備一些重1千克的物體,如1袋重1千克的鹽,準備兩袋各重500克的砂糖。準備一些常用的秤,如天平、盤秤、電子秤、彈簧秤等。每個學生都準備一個2分硬幣。課前要求學生準備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樣物品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圖)說一說:哪個輕,哪個重?第一組:一個西瓜和一個氣球。第二組:一只松鼠和一只黑熊。

            生答:氣球輕,西瓜重;黑熊重,松鼠輕。

            2、掂一掂:一本數學書和一支鉛筆,讓學生說說有什么樣的感覺。

            3、從剛才的實踐得出結論:物體有輕有重。板書課題。

            二、實踐操作、形成觀念。

            1、出示主題掛圖,引出質量單位。

            觀察主題掛圖:

            (1)、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幅圖畫的是什么?

            (2)、這幅圖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說什么?

            生答:一盒餅干110克,一桶豆油5千克。

            (3)、前幾天,老師讓大家廣泛收集、調查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物品的質量,我們現在來交流以下好嗎?

            生答:媽媽買的牙膏是90克,火腿腸一根是45克,我的體重是30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師:同學們說了這么多,你有什么發現嗎?

            生:有的后面帶:"克",有的后面帶"千克"。

            學生有可能答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單位來表示。

            (4)、在學生說的同時,老師拿出有準備的東西展示。

            2、千克的認識。

            (1)提問:通過調查我們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質量,你們知道1千克有多重嗎?找出自己帶來的重1千克的物品,說說你怎么知道這包物品的質量是1千克?

            (2)用不同的"方式"體驗1千克的質量。

            (3)觀察老師帶來的重1千克的物品,豐富對1千克質量的感知。

            (3)估計1千克重的本子大約有幾本?怎么驗證同學們的估計準不準?

            (4)認識各種秤。

            (5)體驗幾千克的質量。

            拎拎2千克、3千克重的物品,說說你的感覺。

            (6)估計一疊本子的質量。

            3、克的認識

            (1)你們知道1克有多重嗎?出示三樣物品,猜測哪樣東西的質量是1克。

            用天平驗證。

            (2)掂一個2分硬幣的質量,體驗1克有多重。想一想生活中哪些東西的質量大約是1克?

            (3)感受50克、100克、500克有多重。

            (4)估計數學書的質量。

            數學書和我們剛才掂過的50克、100克、500克哪個比較接近,那么你估計這本數學書的質量是多少?

            4、1千克=1000克的教學

            (1)猜一猜,你覺得克和千克之間有什么關系?

            (2)使用盤秤驗證。一袋鹽重1千克,1袋砂糖重500克,兩袋砂糖正好是1000克,即:1千克。

            得出:1千克=1000克

            5、課中小結:

            生活中什么時候用克作單位比較合適,什么時候用千克作單位比較合適?

            生答:比較輕的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用千克作單位。

            三、鞏固練習,應用拓展

            1、在()里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一只老虎重70(),一個氣球重5(),

            一罐洗潔精重1(),一個漢堡包重100()。

            2、1千克的鐵和1千克的棉花誰重?為什么?

            讓學生在爭辯中明確:兩樣物體的質量都是1千克,所以一樣重。

            四、全課總結。

            今天你學習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4

            單元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學生知道簡單的用秤稱物體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掂一掂、稱一稱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掌握千克與克之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

            認識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質量的觀念。

            課時安排:

            認識千克1課時

            認識克1課時

            練習五1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讓學生了解稱物體的方法;

            3.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習與他人合作交流。

            教學重點:體會1千克是多重

            教學難點:體會1千克是多重

            教學準備:臺秤一個、兩袋質量不一樣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學生:稱好自己的體重、帶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學時間:年月日

            教學過程:

            一、口算訓練:

            160-70=504x=7x4-5=5x700=

            52+48=7x500=78-49=

            二、教學設計:

            (一)情境:同學們,你們都喜歡去商店買東西吧!你買過些什么?這是老師昨天在超市買的兩袋東西(出示:兩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準確的重量該怎么辦呢?(用秤稱一稱)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用秤稱物品

           。ǘ┙虒W新課:

            1.課件演示:介紹認識生活中常見的秤

            2.認識臺稱,學習使用臺秤稱物品的方法

            (1)引導學生看圖: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針、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訴我們物品重多少,像物體的長度單位是米一樣,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單位,國際上通用“千克”來作它的單位(板書:千克),千克在我們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書: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針指著數字1,也就是說這袋紅棗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嗎?……

            3.動手試一試

            (1)小組合作派一人稱出重1千克的鹽裝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說說你的感受,并記在心里

            (2)把自己帶的秤好的1千克的東西比一比是不是與1千克鹽一樣重,體會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2)請帶了1千克水果的同學數數這1千克水果有幾個。

            (3)情境:老師這兒有許多東西,你能從中找出1千克重的嗎?

            4.估一估

            (1)請你猜一猜老師體重大約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學間相互估計對方的體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實體重告訴猜的同學,看誰估得準

            三、鞏固練習

            基礎訓練:

            1.想想做做1

            談話:通過稱一稱,我們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單位。

            出示商品實物照片,觀察后交流從圖中獲得的數學信息。

            問:你知道什么是凈含量嗎?

            2.想想做做2

            談話:生活中處處都可以看到關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圖片,了解數學信息。

            從這兩幅圖中,你知道了什么?(進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學生觀察秤面說出各種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饋,讓學生說說是怎樣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據剛才說出的數據提出數學問題,口答解題。

            4.“你知道嗎?”

            讓學生進行閱讀,然后交流自己的體會,使學生感受計量單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板書設計

            千克的認識

            掂一掂稱一稱看一看

            千克(公斤)KG

            17個雞蛋的重量大約是1千克。

            作業設計:

            我會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用秤()

           。2)稱物品有多重,一般用()做單位。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5

            教學內容:

            課本P85~86頁,及第88~89頁的第3~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克。

            2、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臺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實際質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實際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

            3、通過從實際生活中引出質量單位的觀念,讓學生認識到質量單位與時間生活是緊密聯系的,在時間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學重點:

            1、掌握質量單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換算關系:1千克=1000克。

            教學難點:

            建立克和千克的時間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

            教學準備:

            主題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拿出一本數學教課書,和一只筆,提問:哪個重有些?

            2、肯定學生的回答,并讓學生“掂一掂”,然后讓學生說說有什么樣的感覺。

            3、從剛才的實踐得出結論:物體有輕有重。板書課題。

            4、師:究竟怎么樣知道一個物品有多重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方面的知識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出示主題圖,物體的輕重的計量。觀察主題圖。

            (1、)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幅圖畫的是什么?

            (2、)這幅圖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說什么?

           。3、)前幾天,老師讓大家廣泛收集、調查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物品的質量,我們現在來交流以下好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單位來表示。

            (4、)在學生說的同時,老師拿出有準備的東西展示。

            2、克的認識。

           。1)提問:通過調查我們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質量,你們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嗎?要知道物品的質量,應該怎么辦呢?

           。2)出示天平,簡單介紹天平的結構,并說明使用方法。

           。3)將一個2分皮放在左邊盤內。1克砝碼放在右盤內,讓學生觀察。

            提問:你們發現了什么?這個2分皮重多少克?板書:克

           。4、)“1克有多重?”我們來掂一掂好嗎?

            3、千克的認識。

           。1、)出示盤稱。大家認識這稱嗎?

           。2、)看看盤稱的使用方法,F在要稱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誰能當售貨員來稱一稱?

           。3、)現在先掂一掂自己的書包有多重?估計有幾千克,然后用稱一稱。

            (4、)剛才大家都說了,一袋鹽中農500克,那兩袋呢?

           。5、)板書: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較,請同學們猜一猜,誰重?

            板書1000克=1千克

            齊讀:1000克=1千克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完成教材第88頁第3題。

            先讓學生自己調查,然后全班交流,對不同的意見教師解釋。

            2、完成教材第89頁第4題。

            學生先獨立填寫,交流時說明道理。

            3、完成教材第89頁第5題。

            學生獨立填寫,交流時說明具體做法。

            4、完成教材第89頁第6題

            先讓學生同組之間學生交流猜測,交流時重點說一說道理。教師解釋偏差范圍。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學習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6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的認識”。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

            3.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的意識。

            教學重點: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

            教學準備:天平、彈簧秤、小蝸牛、鹽、多媒體課件等。

            教材分析: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但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為了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并能夠在實際中應用,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讓學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等實踐活動,以增加學生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形成質量觀念;又通過計算、稱同一物體而得出的兩種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學生的猜想得到驗證,很具體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在整個新知識的教學中,學生始終懷著飽滿的熱情,積極地去探索、去體驗,主動地建構知識。

            教學實錄:

           。ㄒ唬┰谏钋榫持刑骄

            師:前幾天,同學們隨家長去超市購買了一些物品,還收集調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質量,我們一起交流一下好嗎?

            生1:我媽媽買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買的蛋卷75克。

            生3:火腿腸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體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葉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師:同學們說了那么多,你有什么發現嗎?

            生1:有的后面帶“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較輕的都用“克”作單位。比較重的用“千克”作單位。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克和千克”。

            師:要知道我們購買物品的輕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稱。

            師,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幾種常用的秤(多媒體課件展示)。

            師;你們在什么地方見過這些秤?

            生1:在超市買東西用過電子秤。

            生2;我跟媽媽買菜時,見過桿秤、盤子秤。

            生3:我舅舅賣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姥爺賣藥材用的是天平。

            師:同學們見識真廣!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天平”(介紹天平的組成及用法)

           。ǘ┰诨顒又畜w驗感悟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小客人,瞧!是什么?

            生齊聲說:一只小蝸牛。

            師: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學生臉上洋溢著喜悅,齊聲說想)

            師:那么我們選什么秤來稱呢?

            生:天平。

            (教師示范操作,學生紛紛下位圍觀)

            師:瞧!游碼的左端停在刻度幾?

            生:l。

            師:對!這只蝸牛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請你們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幣有多重?(學生興趣很高,紛紛掂量、猜測)

            生1:1克。

            生2:2克。

            師:到底是幾克呢?請各小組稱一稱,看看誰估量的最準。

            學生操作活動,稍后,就有同學“耶!我們猜對了!重1克”。

            師: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高興!我們一起來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質量,你有什么感受?

            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好輕喲!

            師:1克真的是好輕。大自然中象這樣輕的物體還有很多呢,你能說出生活中大約重1克的物品嗎?

            生l:一小塊橡皮。

            生2:2粒黃豆。

            生3:1個扣子。

            生4:1個小發卡。

            生5:兩塊石子。

            生6馬上站起來補充說:必須是小石子,大石子1個就夠了。

            師:同學們真棒!舉了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請同學們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稱一稱。(如果多一點或少一點,請你取整數)(學們紛紛稱方便面、數學書、文具盒……)

           。ㄈ┰诓僮鹘涣髦忻骼

            師:請同學們從學具袋中拿出一袋鹽,掂一掂、估一估一袋鹽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質量標注:500克。

            師:一袋鹽重500克,那兩袋呢?

            生:1000克。(板書)

            師:請同學們再來掂一掂1000克重的鹽。(學生掂量)

            師:如果我們再來稱一稱這兩袋鹽的重量,用天平合適嗎?

            生:不行!重了。

            師:今天我們還帶來了彈簧秤,誰知道彈簧秤的用法?

            (學生介紹)

            師:來!放進方便袋里稱一稱,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書)

            師:還是這兩袋鹽,計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稱是1千克,你發現了什么?

            同學們紛紛站起來,異口同聲地說:1000克等于1千克。

            師:對!也就是說1000個1克就是1千克。

            師:你能從你的材料袋里稱出1千克重的物品嗎?請各小組同學互相合作。(有的稱,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換物品)

            師:大家真棒!請你先掂一掂自己小組稱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別的重1千克的物品。(學生相互傳遞,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師:掂過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1:1千克有點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時間長了胳膊有點酸。

            生3:他們大小不一樣,都是一樣重。

            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

            師:為什么呀?

            生4:輕的東西就多一些,重的東西就少一些。

            師:你分析的很有道理,(豎大拇指)。

            師:請各小組同學拿出自己的書包、凳子,先估計一下有多重,再來稱一稱。(小組活動,并記錄下估計的重量和稱出的重量。)

           。ㄋ模┰趯嵺`活動中鞏固應用

            多媒體課件出示課本88頁第一題。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7

            一、課標相關要求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的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基于這種要求,在本內容的教學中力圖體現以下思路:

            1,用活教材,誘發學生學習的動機·

            教材呈現給我們是一個靜態的知識,它所創設的情境有些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尤其對于我們農村的學生,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找準“知識的最近生長區”,誘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2,努力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

            傳統的教學中,知識的形成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本節課中,我要充分地給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構建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逐步發展到用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重量·

            二、教材分析

           。ㄒ唬┙虒W內容分析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85—88頁的內容,是學生對質量單位的初步嘗試,學好本節知識將為進一步學習“噸”打下基礎·數學課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引入——在超市購物,使學生感受物品有輕重之分·同時,要知道物品的輕重:不僅從商品的包裝標市上可知道;更重要的是知道可以用秤稱,用克和千克來作它們的質量單位·接著,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首先是通過實例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輔之與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舉一些生活中的實例進行補充;然后在認識各種秤的基礎上,給學生提供稱量的機會,充實學生實際稱量的經驗和鞏固質量觀念·最后,在學生建立大量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并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安排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

           。ǘ┙虒W目標

            知識目標: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初步形成質量的概念,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質量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學習用秤稱物品的方法·

            能力目標

            1·能在實際操作中選擇合適的秤稱物品·

            2·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初步培養估量物品質量的能力·

            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現象,培養在生活中學習和運用數學的意識·

           。ㄈ┙虒W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

           。ㄋ模┱n型、課時設計

            課 型:

            新授課

            課 時:

            一課時

            三、教學方法設計

            1·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的教具有:教學課件、若干枚2分硬幣、盤秤4臺、天平一架、曲別針、黃豆若干;500克食鹽2袋、1千克洗衣粉4袋等·

            學生準備的學具有:各種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幣若干枚、玉米和黃豆等·

            2·教法與學法設計

            針對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我在教學中采用啟發式引導法、講解法、演示法、誘思探究等方法·這樣的教法既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并優化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法上采用讓學生掂一掂、說一說、估一估、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耳、動腦,在這種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知識,而且質量單位不象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基于這一現狀,我在課前布置學生調查并準備一些學習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 從中學生積累有關質量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再學習新課·

            本課設計力圖不斷創設富有生活意義的操作活動,激勵學生在操作中體驗生活的數學,從操作中發現,從發現中體驗,讓“做數學”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基礎和紐帶,成為課堂發展的原動力,體現新課程“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能獲得必須的數學”的教學理念·

            在設計本節課的過程中,我側重于以下幾方面的思考:

            注意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給學生建立初步的質量觀念,使學生知道比較東西的輕重不能單靠眼睛觀察,必須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稱一稱·數學過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課伊始我便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同學選物品背及調查生活中常見物品的質量感受物體有輕有重,引出質量單位,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克和千克是兩個基本的質量單位,如果學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了較鮮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確運用它們進行估測和實測,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進率·反過來,學生在進行實際測量的活動中,也能進一步加深和鞏固這兩個質量單位的觀念·為了達到這種相互促進的效果,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我采取了這樣一些措施·

            1·通過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測量一枚二分硬幣和兩袋500克的鹽,讓學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讓學生猜一猜生活中一些物品的質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給學生提供測量實際物品的機會·如:說明“要知道物品的輕重可以用秤來稱”,介紹一些常用的秤,讓學生認識測量的工具·并用天平實際操作稱一稱·在學生認識一些不同的秤后,聯系實際讀取盤秤、健康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數值,充實實際測量的經驗并鞏固質量觀念·

            3·培養估測意識·如,在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后,讓學生說出哪些物品大約重1克或1千克,給他們提供了先估測再實測的練習,讓學生比較估測和實際測量的所得結果的差別,從而修正自己的估測策略·

            四、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撛O情境,引入課題

            1·游戲感受輕重

            請幾位小朋友做個小游戲·先請兩位小朋友站在講臺上(一胖一瘦),在找兩名學生上來分別背一背·

            問:背了之后你們各自有什么感受?(比較重、比較輕)

            下面的小朋友,請你左手拿書,右手拿一支鉛筆,你有什么感受?

           。ㄗ笫州p,右手重重)

            2·置疑,導入新課

            (1)剛才我們說到的輕和重表示物體的什么呢?(物體的重量)教師說明重量是我們生活中的語言,數學上我們稱它為質量(板書:質量)·

           。2)生活中表示物體重量是怎么寫的?都有哪些單位呢?(學生借助學具舉例說一說·如一包鹽質量是:300克,一瓶洗潔精呢:500克,牙膏75g、大米5kg等)

           。3)仔細觀察這些數字的后面,你有什么發現?(有用克作單位的,有用千克作單位的,有用g或kg表示的)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克和千克(出示課題)

           。ɡ糜螒驑O大的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一開始便以一種愉悅的狀態投入到整堂課的學習當中·從學生的生活入手,聯系生活,貼近生活,從而縮短了學生與學習內容之間之間的距離,可以激發學生內在的情感體驗,引發學習興趣,從而能主動的學習新知·)

           。ǘ┏醪秸J識“克”和“千克”

            1·你還在哪里見到過“克”和“千克”呢?(學生說一說,在超市,或跟媽媽買菜的時候·)

            2·教師課件演示,很多物品的外包裝上標有克和千克·

           。ㄈ┱J識秤

            1·如果你想知道物體有多重,有什么辦法?請同學們說一說·(用秤稱一稱,看包裝,掂一掂,估一估)

            2·如果沒有外面的包裝,要想準確的知道物體有多重,怎么辦?

           。ㄓ贸臃Q一稱)

            3·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幾種常見的秤·課件出示各種各樣的秤·

           。ǘ嗝襟w出示:盤秤、臺秤、電子秤、天平、彈簧秤、磅秤)

            你在哪里見過?平常用它可以稱什么呢?(學生說說)

            4·簡單認識天平·教師邊出示天平,邊講解它的結構以及用法·

           。ㄋ模┙⒖撕颓Э说母拍

            A·建立“克”的概念

            1·教師出示1枚2分硬幣,先讓學生掂一掂,有什么感覺?(輕,很輕)它有質量嗎?(有)請你估一估,大膽猜一猜,大約有多重?(學生大膽猜一猜,說一說·)

            2·我們來驗證一下大家的猜想對不對·(學生上來操作,教師指導)板書:一枚2分的硬幣重1克

            3·掂第二次·請你再掂一掂,這1克是什么感覺?掂了之后,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4·在學具盒里找一找重量大約是1克的物品,找出來后,我們來驗證一下·

            5·1個2分硬幣重1克,那么2個2分硬幣的質量是多少?3個、4個、、5個……把每個小組的都放在一起又是多少了呢?10個、20個、……100個又有多重呢?那多少個2分硬幣的質量就能跟一個蘋果質量差不多呢?(學生掂一掂后再猜一猜)

            6·拿出一個蘋果,先掂一掂,再估一估,猜猜它大約有多重?請學生上臺稱蘋果,讀蘋果的質量·(師板書:一個蘋果重約150克)

            2個蘋果的質量是多少?3個呢?

            B建立、感受“千克”的概念及克和千克的進率認識

            1·請學生掂一掂教師指定的物品·(質量是1千克)

            (1)掂一掂,估一估,大約有多重?

           。2)再稱一稱,進行驗證·

            2·拿出500克得洗潔精稱一稱,重是多少?那么2瓶洗潔精是多少克呢?(1000克)放到稱上稱一稱·(讓學生觀察指針的位置)

            3·然后把1千克的物品再放到稱上稱一稱,觀察指針的位置,你有什么發現?(一樣重)怎么把它們的關系表示出來?

            板書:1000克=1千克

            4·讀一讀,教師先領讀,學生自由讀·讀后想一想,你知道1千克里有多少個克嗎?讀時要注意什么?(教師強調:1千克以千克作單位,1000克是以克作單位·)

            1000 克=1 千克

            5·掂一掂,比一比,1克和1千克

            6·購物游戲,學生買蘋果·要買1千克蘋果,先估一估要買幾個?再自己試一試,(各組匯報1千克里有幾個蘋果?各組為什么數量不一樣呢?)

            7·利用桌上重1千克的大米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找一找大約是1千克的物品·(口算冊、數學課本、文具盒……)

           。ㄍㄟ^給1枚2分硬幣稱重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學生提供先估測后實測的練習,讓學生比較估測與實際測量之間的差別,從而修正自己的估測策略·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充分讓學生體驗與感知·)

           。ㄎ澹┱n后小結

            1·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收獲?(小組先交流,再指名學生說)

           。1)知道了重量的單位有克和千克·

           。2)學會了1000克=1千克·

           。3)有用英文g和kg表示的·

           。4)還學會了估物品的重量先掂一掂,再估一估的方法·

            2·知道了1000克=1千克,那么20xx克等于幾個千克?5千克里面有多少個克?7000克里面有多少個千克?

            3·你覺得什么時候用克作質量單位比較好呢?那什么時候用千克做單位比較好呢?

            學生討論后,小結:物品質量較大時用千克做單位,物品質量較小時候用克做單位·

           。┓謱泳毩

            同學們,接下來我們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解決下面問題,有沒有信心?

            1·出示課件:他們的體重分別是多少?(教材P88第二題)

            2·填上合適的單位·每位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將錯誤的填空適當分析·(教材P89第四題)

            3·火眼金睛判對錯

           。1)一個乒乓球重約3克·( )

           。2)小胖今年7歲,約重2千克· ( )

            (3)1千克鐵比1千克棉花重· ( )

            4·填一填,你能行·

            2千克=( )克 5000克=( )

            8千克=()克4900克=( )千克( )克

            5·游戲:小青蛙找家·小明給物品做標簽,由于自己的粗心,把做好的標簽弄亂了,請你幫他正確的貼上·

            6·誰是估重小能手·要求:選你喜歡的物品,先掂一掂,再估一估,再稱一稱,看看你估的準不準·完成表格內容,最后小組匯報·

            小小估重家:動手掂一掂,大膽估一估,再動手稱一稱,相信你一定行·

            物品的名稱

            估計的重量

            稱出的重量

           。ㄆ撸┱n后評價,自評、他評·

            (八)小小調查員,調查生活中的物品的重量,完成表格·下節課交流·

            (九)板書設計:

            克(g)和千克(kg)

            一枚2分硬幣:1克 兩瓶洗潔精:1000克

            一袋 洗 衣液:1千克 1千克 = 1000克

            五、教學效果預測及反思

           。ㄒ唬┙虒W過程的成功之處及原因預測

            這是一堂生動地操作實踐活動課!在這堂課中,教師的角色轉變了,不再是傳統教學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動尋找教材中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機聯系的切入點·以學生所調查的豐富信息出發,靈活的展開教學·使枯燥的數學問題變為活生生的生活現實,增強了學生對數學內容的親切感·在這堂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了,真正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升華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一是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給我們呈現的知識是靜態,如何使靜態知識生動化、情境化?教師通過學生猜想、驗證2分硬幣──稱1千克物品,來體會感悟1克的實際輕重,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既迎合小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增強了學習的樂趣、類化了知識、豐富了視野,又讓學生充分享受了學習、交流、體驗成功的喜悅·

            二是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在教學中不僅重視了知識和技能,更關注了學生的情感·學生的思維活了!情感豐富了!合作意識增強了!這與教師富有激勵性的評價離不開,更與教師的設計活動離不開,學生主動、積極地經歷了、建構了新知識·

            三是較好地體現了數學課“活中樂、活中學、活中悟、活中索”的特點,具體體現在:①以“活”的導入激發學生的樂趣,讓學生從課始就進入用口交流 購物的重量、用手掂量物體的重量、用心 感悟物體的之中兩的活動中,探究的興趣 由然而生,達到樂以導激情、以情啟思的目的·②以“活”的形式 調動學生樂趣,啟動學生的思維,一步一步向深入發展·從課始的說、看──課中的掂、猜、稱──課尾的掂、想、稱、議的活動中,極大的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在活動中合作學習、團結互助的精神,嘗試到了成功的樂趣·

           。ǘ┙虒W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預測

            1·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中,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好奇心強,可能會出現教學紀律混亂現象·

            2·教學中出現許多學生喜歡的水果、食物,或多或少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影響其學習的注意力·

            3·本節課需要學生動手操作的,親身體驗的活動較多,學生的活動量大,可能會出現時間不夠用的現象·

            (三)預測問題的改進設想

            1·加強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逐步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做到分工明確,操作有順序·

            2·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里·

            3·做到由易到難,抓住本節課的重難點,讓學生親身去操作體驗感悟·

            4·恰當的運用激勵性語言,不斷地鼓勵學生大膽地猜一猜,掂一掂,稱一稱,主動得去體驗,評價一定要正確適當,要客觀,語言要豐富,富有激勵性·

            六、板書設計

            (一)呈現板書設計

            克(g)和千克(kg)

            一枚2分硬幣:1克 兩瓶洗潔精:1000克

            一袋 洗 衣液:1千克 1千克 = 1000克

           。ǘ┌鍟O計的意圖、目的

            主要體現本節課的重難點,通過板書,進一步使學生明確一枚2分硬幣的重量大約是1克,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初步形成質量的概念,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質量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8

            設計說明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小學二年級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在生活中雖然接觸過質量單位,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在學習過程中必然會出現茫然。根據這一特點,本設計從生活情境入手,激活學生已有生活經驗,體會學習質量單位的必要性。同時通過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親自去感受1克和1千克這兩個質量的實際“大小”,從而使學生正確掌握質量單位間的進率。

            1.在生活情境中感悟“克”和“千克”的存在形式,體會學習質量單位的必要性。

            課前布置學生分別準備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樣物品,讓學生深入生活,到超市進行調查。在選擇、購買商品的過程中,發現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質量,拓寬了學生學習、體驗的空間,拉近了“克”“千克”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充分了解到質量單位在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從而體會學習質量單位的必要性。

            2.在活動中建構“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培養測量意識。

            為了讓學生了解每一個質量實際有多重,通過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等學生感興趣的實踐活動,增加學生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充分認識克和千克,感受1克和1千克質量的輕重,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使學生充分享受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成功喜悅。同時通過對天平和秤的認識,使學生體驗測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測量意識。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天平 一枚2分硬幣 一支筆 一塊橡皮 兩袋重500克的鹽、一袋重1千克的面條等實物

            學生準備 一枚2分硬幣 分別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樣物品

            教學過程

            ⊙課前調查,了解信息

            1.課前布置學生深入生活,到市場、超市等場所調查、采集信息。

            2.調查內容:常用的質量單位有哪些?

            3.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秤。

            ⊙創設情境、關注質量

            1.請兩位同學舉起質量不同的兩袋物品給大家看,其他同學注意觀察這兩位同學的動作和表情,你發現了什么?

            (舉較重物品的同學很吃力……)

            師:物體有輕重之分,要表示物體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單位呢?

            (克、千克……)

            師:表示物體有多重,在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是克和千克,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它們。

            (板書課題:克和千克的認識)

            2.學生介紹自己見過的秤。

            (課件出示相關圖片)

            設計意圖:巧妙利用“數學來源于生活”的道理,通過學生的動手實踐,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很自然地引入到克和千克的學習中。

            ⊙操作實踐,形成概念

            1.認識“克”。

            (1)借助生活中的物品認識克。

            (出示三樣物品:2分硬幣、一支筆、一塊橡皮)猜測哪樣物品的質量是1克。

            (學生自由猜測,師用天平稱量驗證)

           、俳榻B天平的使用方法。

           、谘菔纠锰炱椒Q一枚2分硬幣的過程。

            得出:一枚2分硬幣重約1克。

           、劭擞米帜浮癵”表示。

            [板書:克(g)]

            (2)掂一掂,感知1克。

            師:請大家取出一枚2分硬幣,放在手心掂一掂,閉上眼睛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9

            本單元教育目標是: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結合自己的經驗,感知1千克和1克的質量,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稱量物體質量的方法,會選擇適當的單位表示常見物品的質量。培養估計的意識。

            3.在測量、比較物品質量的過程中進行簡單地、有條理地思考,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4.對身邊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夠積極參與有趣的比較活動,并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本課教學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物經歷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過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2掌握用秤稱物品質量的方法,會選擇適當的單位表示常見物品的質量.知道1千克=1000克.

            3在測量和解決身邊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質量單位與生活的密切關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準備: 以克為單位的電子秤一臺, 以千克為單位的臺秤一臺,西瓜一個(整千克的),蘋果一個,鹽兩袋,西紅柿每組1千克,糖每組1千克,硬幣1個.課前調查表

            一、 認識千克和克

            (一)生活了解

            1、 你調查了哪些物品的質量?(指名回答)

            2、 老師也調查了一些。(展示)

            3、 指導:我們調查的克和千克都是質量單位。國際上用g來表示克,用kg來表示千克。

           。ǘ┱J識秤

            1、說一說:拿出西瓜和梨?誰輕誰重?(學生根據生活經驗)

            2、到底有多重,生活中人們用什么來稱它們的質量?你們在哪見過什么樣的秤。(指名回答)

            3、認識各種秤(課件展示)

            (二)稱西瓜和蘋果

            1、(出示以克為單位的電子秤一臺, 以千克為單位的臺秤一臺)這是什么秤?猜一猜西瓜大約有多重?蘋果有多重?

            2、放在天平中稱出西瓜和蘋果質量。(重點指導怎樣看臺秤)

            西瓜有多重?你們同意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蘋果有多重?你們同意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 秤食鹽(認識1千克等于1000克)

            1、 拿出一包500克的食鹽,先看看上面的標示的質量,然后稱一稱。(在克單位的秤上)

            2、 拿出兩包來,先算一算一共是多少?再稱一稱。(在克單位的秤上)

            3、 再放到千克單位的秤上,這兩個數有什么關系?使學生了解1千克等于1000克。

            三、 稱土豆(或西紅柿)

            1、每人拿出一個2分硬幣,掂一-掂,告訴學生大約有一克,(或稱量)

            2、拿出土豆,掂一掂(學生輪流掂)

            3、估計有多重?拿一袋食鹽(硬幣)比較一下,估計有多重?(在教學時學生估計有500克時我的處理粗,應拿1袋食鹽讓學生比一比)

            4、稱一稱1個土豆。體驗形成

            5、教師稱出1千克土豆,猜猜有多少?數一數。(體驗1千克大概是幾個土豆?)

            7、學生稱出一千克的土豆(學生小組秤)。

            8、讓學生先估計一下有多少個?你是怎樣想的?

            9、實際數一數?

            10、放在結實的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感受1克——估計——感受土豆幾克)——體驗1千克大概是幾個土豆?——體驗千克)

            四、 稱水果糖

            1、 學生拿出水果糖,估計有多少克?(疑問:還有必要嗎?)

            2、 稱出1千克的水果糖(學生小組秤)

            3、 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4、 估計有多少塊?

            5、 數一數

            五:小結:

            在剛才的活動中,我們有什么收獲?

            六:考考大家:

            練習1:認秤

            練習2:選擇合適的單位(說說填的理由)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10

           。ㄒ唬┙虒W目標:

            1、結合具體生活情景,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1克的實際質量,建立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單位間的換算。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4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測物體質量的意識。

           。ǘ┙虒W重點:

            建立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掌握1千克=1000克。

           。ㄈ┙虒W難點:

            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選擇合適的單位表示物體的輕重。

           。ㄋ模┙虒W準備:

            課件、臺秤、天平、2分硬幣、小食品、六袋重1千克的物品、味精、彈簧秤等。

           。ㄎ澹┙虒W過程:

            一、激趣引入

            1、游戲:背一背。

            指一名同學分別背起一胖一瘦兩位學生。

            2、匯報調查情況。

            你所看到的物品的凈含量。

            3、揭示課題。

            板書課題:千克 克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常見的秤。

           。1)說一說。

            你認識哪些秤。

           。2)認一認。

            課件出示幾種秤,介紹彈簧秤的用法。

            認識幾種常見的秤。

            2、認識千克,感受1千克

           。1)猜一猜。

            猜老師講桌上的物品誰輕誰重。

            (2)稱一稱,掂一掂。

            每組領取一袋物品稱一稱,用手掂一掂,談感受。

            (3)說一說。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約重1千克。

           。4)估一估。

            估計同學的體重并驗證。

           。5)稱一稱。

            稱盆子里任意一件物品。

            3、認識克,感受1克。

           。1)稱一稱,掂一掂。

            教師用天平稱出10個2分硬幣,引出1個2分硬幣重1克,學生用手掂一掂,談感受。

            (2)比一比。

            兩手分別掂量1克和1千克,比較談感受。

           。3)找一找,說一說。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約重1克。

           。4)感受10克、100克。

            先猜再看。

            4、了解千克和克的關系。

           。1)算一算,稱一稱,想一想。

            思考:1袋味精是100克,10袋是多少呢?

           。2)討論、總結。

            討論:千克和克有什么關系。

            板書:1000克=1千克

           。3)擴充。

            2千克是多少克?5千克、8千克呢?

            三、理解延伸

            課件出示:

            1、想一想。

            2、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單位名稱。

            3、找錯誤。

            課件出示小明日記。找出錯誤并糾正。

            四、全課小結

            談收獲與感受。

            五、課后延伸

            實踐活動:做媽媽的小幫手。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11

            千克、克的認識(第五冊第三單元)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克的實際質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就在身邊,培養應用意識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難點: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具準備:課件、臺秤、天平、稱的物品(鹽兩包、蜜棗一包、五個共約重一千克的蘋果、李子一個、學生奶五瓶、一角硬幣一個、一瓶500ml的水、鉛筆一枝、《新華字典》一本、花生米約50顆,雞蛋一個)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口算

            1010 10100 5200 100010 10005

            二、導入:

            同學們,老師手里拿著一包蜜棗和一包鹽,哪一樣重一些?

            1、猜一猜;

            2、掂一掂再猜。(讓學生初步感受物體的質量有輕有重)

            那我們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這兩個物體到底有多重呢?

            明確:可以用秤來稱,也可以看物體包裝袋上的凈重量。

            三、介紹秤和常用的質量單位:

            同學們說一說,你曾經見過哪些秤?在什么情況下使用?

            先讓學生說,再投影。(臺秤、電子秤、天平、磅秤、彈簧秤、桿秤等)

            明確:在生活中,稱一般的物體有多重,我們常用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作單位。(板書課題:千克和克)

            四、掂一掂,認識千克

            1、掂一掂兩包鹽。

            2、你知道有多重嗎?我們來稱一稱。(放在臺秤上)

            你會看嗎?指針指著數字1表示什么?單位呢?(表盤上標著:kg)

            明確:兩包鹽約重1千克,千克國際上用kg表示。

            3、再次掂兩包鹽,感受1千克,邊掂邊說兩包鹽重1千克。

            五、再次感受1千克。

            1、你估計1千克有幾個蘋果?

            2、掂一掂,比較這一袋蘋果(5個)和剛才的兩包鹽,誰重?

            先猜再稱。明確:通常這么大的蘋果,5個大約1千克。

            3、如果是李子呢?一個李子比一個蘋果重還是比蘋果輕?猜一猜1千克有多少個李子?(要求作出合理的猜測,即要有根據)

            明確:一個李子比一蘋果輕,因此一千克的李子數量比5個蘋果多。

            4、找一找,1千克有哪些物體?

            例如:兩包鹽、五個蘋果、五瓶學生奶、兩瓶水等等。

            5、思考題: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鹽比較,哪個重些?

            明確:質量都是1千克,所以是一樣重。

            六、認識克

            1、那老師現在稱一下一枚一角的硬幣(放在臺秤上)。咦,怎么沒臺秤反應?(太輕了)

            用什么秤?明確:天平。

            看天平的方法:當指針指著中間紅色的刻度,就說明兩邊平衡了。

            2、那我把硬幣放在左邊,右邊放砝碼,因為怕砝碼被氧化,我們要求用小鑷子夾(說明用天平的方法)

            那我們挑砝碼時該挑大的還是小的?(小的)

            根據一角硬幣的重量,選擇適當的砝碼。(教學生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合理的選擇)

            3、放最小的10g砝碼也太重了,怎么辦?用游標。(指導如何看游標)

            明確:約重1克。

            4、表示比1千克輕得多的物體,我們常用克作單位,國際上用g表示。

            1千克的物體和1克的物體質量差距甚大。

            5、認識千克和克的關系:

            那千克和克有什么關系呢?我們回頭看兩包鹽重多少?(1千克)那我們再來看看一包鹽的凈重量500g,那也就是說:

            500+500=1000(g) 1000g=1kg

            剛才我們稱了大約5個蘋果1000克,那一個蘋果有多重?你是怎么想的?明確:1kg =1000g,10005=200(g)。

            同理,一瓶學生奶也約重200g。

            七、分小組動手操作:

            先掂一掂,作出合理的估計,再稱一稱。(填表格)強調:填好單位!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12

            一、教學內容

            第三單元“千克、克、噸”

            二、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三、課堂實錄

            教具準備:天平、盤秤、牛奶、黃豆、回形針、花生米、軍棋、2分硬幣、蘋果、雞蛋等等,教學課件。

            (一)創設情境,感知輕重

            1筆和學們,上節課有兩個同學表現得非常好,老師要和他們熱烈擁抱。

            老師抱一個特別瘦的學生一下就抱起來了,而抱一個胖的學生怎么抱也抱不起來。

            (評析自然引入“輕”“重”。)

            師:通過剛才老師抱這兩個學生你有什么發現?

            生:xxx輕,xxx重。

            師:真的嗎?(讓一個學生再來抱抱試試)

            2筆θ醚生從桌上任拿2個物品掂一掂,說一說誰比較輕,誰比較重。

            (評析通過“抱一抱、掂一掂”的游戲非常自然地引出了物體有輕重的區別,激發了學生學習稱物體的欲望,為下面的探索學習創設了良好的情境。)

            (二)探索新知

            1被惚ń渙骺吻笆占的資料。

            師:剛才我們通過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體比較出兩個物品的輕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該怎么辦?

            (評析喚醒學生生活中有關質量的經驗。)

            生1:看物品包裝袋上所標示的凈含量。

            生2:用秤來稱。

            師:這兩個方法都不錯!如果物品的包裝上標有質量,我們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質量。昨天老師布置同學們到商店任選5件自己喜歡吃的食品調查它們的凈含量,誰來匯報一下?

            生匯報:1包火腿腸有500克、一根火腿腸有45克、60克、75克……

            1包薯片250克,1包餅干500克,1個“小啞鈴”面包1千克……

            師:同學們收集的資料非常好!同學們剛才說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國際上統一使用的質量單位,用來表示物品的質量,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克和千克!(教師板書課題“克和千克”)

            (評析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從輕重引入表示輕、重的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2比鮮凍印

            師:直接看物品包裝袋上所標示的凈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質量,但是很多物品沒有包裝。比如:剛才兩個同學的體重、桌上擺的雞蛋、蘋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們的質量該怎么辦?

            (評析從學生認知規律出發,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發現。)

            生:用秤來稱。

            師:對,要想知道物品的準確質量可以用秤來稱,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見過?

            生匯報:盤秤、臺秤、電子秤、天平、彈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課件介紹各種秤的簡單使用。

            (評析使用課件適時,恰當。)

            盤秤:把物品放入盤內,指針會告訴我們物品的質量。

            電子秤:把物品放入盤內,會自動顯示物品的質量。

            彈簧秤:把物品掛在鉤子上,就可以讀出物品的質量。

            天平:我們可以通過計算右盤內的砝碼和下面標尺表示的刻度來計算左盤中物品的質量。

            磅秤:計算秤砣質量和秤桿刻度表示的質量,我們可知被稱物品的質量。

            3奔虻ソ檣芴炱膠團壇擁撓梅ā

            師:在每個小組的桌子上都放著一臺天平和一個盤秤。老師簡單介紹天平各部分的名稱:托盤、橫梁、標尺、指針、螺旋、砝碼……(邊指邊說)

            師: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先在左邊的盤里放上要稱的物品,然后在右邊的盤里放上砝碼,直到天平的指針在標尺的中間為止。這時天平平衡表示兩端的質量相等,計算出右盤內的砝碼和下面的標尺指示的刻度的和就是左盤中物品的質量。(邊操作邊介紹)同學們桌上的天平,老師已經調試好了,在使用的時候,右邊放砝碼,左邊放物品,打開紅色的砝碼盒,里面有一個小鑷子,一定要用小鑷子來夾取砝碼,不能用手直接拿,如果用手直接拿會腐蝕砝碼,F在用小鑷子夾取每個砝碼認識一下每個砝碼的質量是多少。

            學生分組認識砝碼。

            師:現在同學們把1克的砝碼放在盤秤的盤里,看看秤的指針有什么變化?

            生:指針稍微動了一點點。

            師:指針所指的位置就是1克,F在同學們每人選不同克數的砝碼,看看指針的位置在哪里,那個地方就是砝碼的質量。

            學生分組結合砝碼,熟悉盤秤的`使用方法。

            4比鮮犢恕

            (1)稱一稱。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天平和盤秤,學習了它們的使用方法,F在我們就用盤秤或天平稱出桌上的蘋果、鹽、幾粒黃豆、幾個回形針……的質量。同學們稱完之后寫清物品的名稱和質量做好記錄?丛3分內哪組同學稱的物品最多,哪組就是優勝組!

            學生分組稱物品。

            (2)說一說。

            生:一枚2分硬幣大約是1克,一枚5分硬幣大約是3克,一枚1元硬幣大約是15克……

            生:一枝鉛筆大約是9克,一本書大約是65克,另一本書大約是165克,50粒花生米大約是35克,一個蘋果大約是89克,10個回形針大約是23克……

            師:這些比較輕的物品,同學們都使用克作單位。很好!克用字母g來表示。(師邊說邊板書:克——g)

            (3)掂一掂。

            師:你知道1克有多重嗎?把你們剛才稱的1克的物品拿出來,比如一枚2分的硬幣,放在手里掂一掂,感覺一下1克,有什么感覺?

            (評析通過“掂”的感受,建立1克的質量概念。)

            生:很輕。

            (4)找一找。

            師: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1克?

            (評析注重估測,同時發展1克的質量概念。)

            生:我稱的一;ㄉ状蠹s是1克。

            生:我咬的一口蘋果大約是1克。

            生:5張紙的質量大約是1克。

            生:……

            師:同學們能夠結合自己的物品體會1克的質量太棒了!

            (5)猜一猜。

            師:同學們不要稱,猜一猜幾粒黃豆的質量大約是1克?幾粒大米的質量大約是1克?幾個回形針的質量大約是1克?……猜完之后再稱一稱看對不對?

            (評析加強估測,并驗證估測,培養學生自我修正、反思的習慣。)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13

            一.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新課標人教版教科書第四冊第六單元《克與千克的認識》及相關練習

            二.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初步的估量物體質量的能力和會用秤稱物體的方法。

            3.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意識,及互相合作學習的能力,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點:

            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選擇合適的單位。

            四.難點: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較準確地估計物體質量,表示物體的輕重。

            五.解決方法:

            為學生創造充分的感受、體驗的機會。

            六.設計理念:

            由書本數學向生活數學轉變,重視培養解決問題的策略,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人人參與、主動發展。

            七.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天平,盤稱,2分硬幣,一塊肥皂,2袋500克的糖,1千克的稱砣一個

            八.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課題

            1、組織學生進行負重跑步比賽。

            師問:我聽說我們班有兩名同學跑得很快,他們是誰呀?今天我們讓他們舉行一場比賽怎么樣?不過今天的比賽難度增加了,他們每人要背一個同學比賽,你們想看看嗎?

            學生活動。

            師問:讓我們來采訪一下冠軍,你為什么不選王仕聿(重的那位同學)呢?

            那么,王仕聿,你有多重?除了“斤”以外,你們還知道哪些表示物體質量的單位?

            2、師說:“斤”“兩”是我國過去常用的質量單位,從1990年12月21日開始,我國就規定不使用這兩個計量單位了。現在我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要和國際接軌,而“克”“千克”是全世界各國統一使用的質量單位。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國際標準的質量單位“克與千克”(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交流匯報:請學生匯報去超市調查情況。

            師:昨天老師讓同學們去超市調查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的質量,誰來說說你調查了些什么?

            學生匯報。

            師問:同學們說了那么多,這些物品有的用“克”作單位,有的用“千克”作單位?請你仔細想一想,什么時候用“克”,什么時候用“千克”作單位呢?(比較輕的東西用“克”做單位,比較重的東西用“千克”作單位)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內容:

            人教版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

            設計思路:

            克和千克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是個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學時 ,注意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礎,結合小學生心理特點和年齡特點,給學生提供測量實際物品的機會,通過猜、掂、比、稱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讓學生在估測中不斷修正自己的估測結果,在課前調查與課后實踐中充分體現了數學的應用性。

            教具準備:

            1.一架天平;

            2、電腦,多媒體課件;

            3、將全班分成6個小組,每組準備一臺盤秤,6個2分硬幣,一些蘋果,一些雞蛋,2袋鹽,6個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學過程:

            一、認識重量單位“克”和“千克”。

            1.教師拿一包糖和一包鹽,讓學生肉眼觀察并判斷哪個重。

            2.讓學生親自動手掂一掂判斷哪個重。

            3.啟發學生說出要知道糖和鹽的準確重量有兩種辦法:一是用秤稱,二是看包裝袋上凈含量。

            4.讓學生匯報課前調查多種物品凈含量情況。

            5.揭示并板書課題“克和千克”。

            二、認識秤: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2.課件展示并介紹生活中常見的秤。

            3.介紹盤秤的使用辦法。

            4.讓學生稱出一個蘋果和一本數學課本的重量,初步學會認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讓學生稱出1千克的蘋果和1千克的鹽。

            2.提出問題,使學生知道因為蘋果的大小不一樣,因此每組稱得的1千克的蘋果的個數也不一樣,而1千克的鹽都是2袋的道理。

            3.讓學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讓學生互抱對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問題,使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發現比較輕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盤秤稱不出來,引出天平。

            2.課件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稱的物品。

            3.教師拿天平演示稱2分硬幣的方法。

            4.讓學生每人把一個2分硬幣掂一掂,并在小組內談感受。

            5.讓學生通過掂、比、稱, 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為后面的鞏固練習提供豐富的表象。

            五、“克”和“千克”之間的關系:

            1.談話得出1千克=1000克。

            2.播放課件,鞏固練習,強化學生對“千克”和“克”的理解。

            六、課堂練習。

            1.我會連。(西瓜、方便面、 駝鳥蛋、2分硬幣的重量)

            2.我會判斷。

            3.找錯誤。

            七、游戲:

            1.老師發給每組一樣物品,讓他們在組內先估測該物品重量,再統一意見,然后實際稱量,最后修正自己估測與實測的誤差。

            2.老師總結估測的方法是要找一個參照物。

            八、布置作業,延深課外。

            1.讓學生稱出1千克雞蛋。

            2.讓學生提出問題:1000克雞蛋大約多少個,500克(1斤)雞蛋大約多少個。

            3.布置課后實踐作業。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15

            教材分析:

            教材設計了一些讓學生感受質量單位、比較物體輕重的活動,并結合活動滲透了一些統計的初步知識。通過這些活動,一方面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再次體驗常見的物體的重量,逐步建起質量單位的正確觀念,并且明確要比較物體的重量,不能光靠眼睛觀察,必須要用秤稱一稱,切實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事物。另一方面通過記錄同學們的休重,學習收集、整理數據的方法,通過使用不同的秤,認識測量質量的工具,初步學習用數學解決問題,提高應用數學的意識。

            學情分析:

            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準備測量工具,對質量單位的感受,不只限于對千克的感受也可以是克。在活動形式上,除了參考教材上提供的內容外,還可以從本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選取素材。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點:

            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觀念,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能力。

            設計理念:

            1、為學生創設有趣的情境,使學生的注意力馬上集中起來,激發學生的求知。

            2、充分利用學生的原有經驗,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

            3、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自體驗,親自感知,學生學的輕松、愉快,多次實踐又幫助學生突破了難點,同時也讓學生再次感悟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體重計、臺秤或彈簧秤、天平、兩袋鹽等物品。

            學具準備:

            各種物品。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知輕重。

            1、游戲導入:請兩位跑得快的同學到臺前做“背人跑步比賽”的游戲(被背的兩人輕重對比明顯)。讓大家估計誰最有可能贏?為什么?

            小結:人是有輕重的。

            2、實踐體驗:再請學生掂一掂桌上帶來的物體,感受物體的輕重,相互說一說。

            3、學生匯報自己的感受,教師引出課題。

            二、實踐體驗,建立概念

           。ㄒ唬┓Q學生的體重

            1、師:要想知道某個人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辦呢?

            2、讓學生觀察帶來的體重計,觀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稱物體的質量呢?想好了和小組里的同學交流一下。

            指名匯報,隨機介紹kg是千克的表示符號。

            3、讓一組學生輪流站在體重計上,秤出每一位同學的體重,并指名兩位同學在黑板上記錄下每位同學的體重。

            4、讓每一個學生統計出不同的重量的同學分別有幾種,統計時可以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統計,如用“正”字來表示,或用其他方法來表示。

            5、讓每一位同學背一背、抱一抱不同質量的同學,感受一下不24千克、32千克分別有多重。

            6、全班交流,把每組統計的情況合在一起,成為全班同學體重的統計表,再讓學生提出一些加、減法的數學問題,進行加、減法口算練習。

            (二)建立千克的質量概念

            1、稱一稱。把自己小組帶來的兩袋鹽放在臺秤或彈簧秤上稱一稱。

            學生生觀察秤的指針指向幾,老師指出1千克就是兩袋鹽的質量。

            2、掂一掂。再把剛才稱的鹽放在手中掂一掂,邊掂邊用眼睛體會1千克有多重,并說說掂1千克的感覺。

            3、估一估,你們再掂一掂身邊的其它物體,能找出哪些東西重1千克嗎?估計后再把這些物體放在秤上稱一稱,并互相說說1千克物體大約有多少。

            4、猜一猜。師拿出1袋棉花和1袋鐵釘,讓學生猜一猜哪個重?說明理由,大家的意見不統一,怎么辦?以實踐來證實,請2名學生分別稱一稱。

            5、質疑:這2袋物體的質量都是1千克,說明了什么?讓學生感受到物體體積大并不一定重。

            6、小結:剛才我們大家通過各種學習手段,感受了1千克物體的質量有多重,可我們看像這些(舉起一枚硬幣,指著衣服上的鈕扣和學生帶來的雞蛋,以及文具盒中的筆、橡皮等),比較輕的物品怎么知道它們的質量呢?

           。ㄈ┙⒖说馁|量概念

            1、天平稱一稱帶來的硬幣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師稱幾根粉筆的做法。教師邊稱邊介紹克的表示符號“g”。

            2、學生小組進行操作,稱硬幣、雞蛋和鉛筆、橡皮等物品。

            3、交流匯報。

            4、再通過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議一議等實踐活動,感受并建立克的質量概念。

            三、全課總結

            看來比較兩個物體的輕重,除了用稱的方法,還可用估算的方法來解決。

            四、課后實踐,不斷延伸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體或買1千克的東西有多少?

            2、回家用秤稱一稱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幾種物品的質量。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16

            教材分析:

            教材通過用盤秤測量西瓜和蘋果的情境圖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然后通過稱食鹽和雞蛋等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關注學生的親身體驗。

            學情分析:

            學生在生活購物時都接觸過質量問題,但質量單位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結合二年級學生喜歡參與活動的特點,設計活動讓學生看一看、試一試,讓學生在體驗中形成個性化的對千克和克的獨特感受。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會選擇適當的單位表示常見物品的質量,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過程與方法目標:結合具體事物經歷感受并能準確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質量單位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培養學生估計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觀念,感知1克與1千克有多重。

            2、培養學生估計物體質量的方法和能力。

            教學方法:

            實踐感悟、討論。

            教學準備:

            課件,兩種盤秤(單位分別為:千克、克),雞蛋和水果糖各1千克,兩袋食鹽,1角硬幣若干枚。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觀察討論,導入新課。

            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去或陪家長去買東西的經歷,然后啟發學生聯想到我們常用的稱物體質量的秤。

            教師多媒體課件出示臺秤、電子秤、磅秤等,學生回答自己是否熟悉?而后,教師現場出示兩種臺秤,教師啟發,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兩種臺秤的不同之處,鼓勵學生發現質量的兩個單位:克與千克,提示克與千克可以用字母表示(教師板書)并指出,“同學們的觀察非常認真,發現了不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有信心嗎?”(5分鐘)

           。ㄔO計意圖:以談話方式激活學生的學習經驗,以直觀觀察方式讓學生參與,體會學習樂趣。)

            二、自主探索,反饋交流,掌握新知。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課本39頁稱西瓜和蘋果的兩幅圖,學生回答哪個重?哪個輕?各重多少?教師質疑,3小于200,但西瓜卻比蘋果重,為什么?學生體會主要是單位不同。

            教師展示魔術包,出示幾塊糖果,放到以千克為單位的稱上,學生注意觀察指針,不怎么動?說明什么?啟發學生了解糖很輕,把一袋掛面放到臺秤上,指針動了,說明這袋掛面很重,有多重呢?學生觀察回答,再通過包裝袋上的標注,了解這袋掛面重1千克。

            接著,同樣方法稱兩袋鹽,教師再從魔術包拿出糖一直添加到1千克為止,讓同學們讀出1千克,再把糖放到以克為單位的臺秤上,得出1千克等于1000克。教師提問:“1000克和1千克有什么關系呢?”領讀一遍,語調放慢,突出單位的不同,并板書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師指出,1枚1角的硬幣大約重1克,下面每個同學來掂一掂,感受下1克有多重。學生自由說一說生活中重約1克的物品(一粒紐扣、1;ㄉ埂。(10分鐘)

            (設計意圖:教師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步步設疑,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解決問題,提升學習能力。)

            三、鞏固拓展,提升發展。

            活動一:教師通過設置問題,激發學生興趣:拿出1個雞蛋和15個雞蛋,學生討論,1個雞蛋多重用什么做單位比較好?15個雞蛋呢?然后,請同學們先掂一掂,感覺一個雞蛋有多重,再估計它大約是多少克?再稱稱看是多少克。教師追問,那1千克估計有多少個雞蛋呢?你是怎樣想的?(師生交流),教師稱出1千克雞蛋,和大家一起數一數。

            活動二:由學生秤出1千克水果糖,掂一掂有多重,估計一下有多少塊?再一起數一數,是否和估計的一樣。(10分鐘)

            (設計意圖:教師和學生平等交流,突出學生主體,培養學生估計意識。)

            四、課堂練習。

            1、練一練第1題。

            學生自己完成,然后找同學回答。

            2、練一練第2題。

            小組內交流,然后教師驗證。

            3、練一練第3題。

            同桌交流討論,選合適的質量單位填空。重點交流填寫理由。(10分鐘)

            五、歸納總結。

            教師啟發,由同學們歸納出所學的知識。(5分鐘)

            六、板書設計。

            認識克和千克克用“g”表示千克用“kg”表示1千克=1000克1kg=1000g測量較輕物體的質量,通常用“克”做單位。

            測量較重物體的質量,通常用“千克”做單位。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17

            教學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重量及其單位千克和克,進一步掌握千克和克之間的進率,并能比較表示重量的各數大小。

            2、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單位時間的觀念,以及時、分、秒之間的進率。

            3、讓學生進一步認識角和只角的特征,能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進一步鞏固畫角、直角的方法。

            教具準備:1千克鹽、教具鐘面、一副三角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長度單位、重量單位和時間單位分別有哪些?(板書)

            2、揭示課題。

            二、千克和克的復習

            1、長度單位復習。

           。1)問:長度單位哪個大,哪個?一米大概有多長?(手勢比較)1分米、1厘米呢?

           。2)問:長度各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2、千克和克的復習。

           。1)問:重量單位哪個大,哪個小?問:哪些物品大約重1千克、1克呢?千克和克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2)掂一掂1千克鹽和1個2分硬幣的重量。

           。3)問:什么時候應用到長度單位,什么時候應用到重量單位?

            三、時、分、秒的復習

            1、問:時間單位有哪些?哪個大?哪個小?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2、問:1小時內我們可以做多少事情?1分鐘內你的脈搏跳多少下?

            3、出示不同的鐘面,讓學生說出所表示的時刻并記錄下來。

            四、綜合練習

            完成復習第9、10題。

            五、角和直角的初步認識。

            1、問: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2、找出下列圖形中的直角,并說明所用的方法。

            3、完成復習第11題。

            4、復習畫角。

           。1)說說畫角的步驟。

           。2)畫一個角。

           。3)畫一個直角,并用符號標出來。

            5、練習復習第12題。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千克和克的認識教學設計04-08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設計04-09

          克和千克的認識的教學設計06-12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設計04-10

          關于克和千克的認識的教學設計06-12

          《克和千克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06-25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設計模板07-01

          認識克與千克教學設計02-09

          克與千克的認識教學設計03-22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日本中文免费观看视频 | 亚洲精选中文字幕 | 日本青青青在线观看 | 日本免费一级高清婬曰本片 | 一本久久a久久免费精品顶级 | 亚洲区自拍偷拍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