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素質教育,關鍵在于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在教師的整體素質中,師德又是一個重要的、其他素質不可替代的因素。然而,師德素質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長期培養,而且需要及早培養。因此,在師范生階段就要為其奠定師德素質的基礎。這就決定了師范院校要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對師范生進行師德教育的任務。
師德教育的形式多種多樣。我們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體會到,聘請在教育第一線工作的優秀教師為師范生講授師德,是一種很好的形式。從1984年至今,我們先后聘請了30余位北京市中學的校長、全國優秀班主任、高級教師、教育研究和行政部門的專家學者,為在校14屆1萬余名三年級學生開設了教師職業道德必修課和講座。95%以上的學生認為,這門課符合他們的需要。一些已經畢業的學生,在實踐中也體會到了師德教育的價值。實踐證明,這項教育對于增強學生的教師意識,提升他們的職業理想,培養他們的職業道德,打好教師職業技能基礎,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聘請名師
教師職業道德課不是理論課,這就決定了講授此課的教師,必須有多年教育實踐、有豐富的班主任工作經驗、有獻身教育事業的崇高精神,以及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和創造性教育理念。這是能夠對師范生進行職業理想與職業道德教育的資格,而且這幾個條件缺一不可。如果一個人對教師職業理想與職業道德的理解缺少根基,講出來的道理雖然正確,但不能深入人心,起不到感染和激勵作用;反之,雖有長期的教育實踐,但缺少教育理論的支持,不能從理論的高度折服人,對學生的影響也只會是暫時的、膚淺的。同樣,一個人有理論,也有長期的教育實踐,但缺乏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和奉獻精神,這樣的人也無力承擔起這一教育的重任。因此,如前所述,只有教育理論、教育實踐、獻身精神三者兼備的優秀教育工作者,即名師,或者說是教育的專家,才具有教育師范生的資格。例如,北京5中校長、特級教師、全國政協委員吳昌順老師,已連續15年為我校學生講授師德。他集優秀教師、科研帶頭人、學校管理者于一身。這樣的教師講師德,能使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受到啟迪、感染和教育。15年的教育實踐表明,聘請名師授課,是師德教育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引導和滿足學生的需要
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是師范院校德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實踐表明,只有學生感到需要的教育,才能有效。因此,師德教育要想有收獲,有成效,就必須滿足學生的需要!
師范生到了三年級,一般都要思考未來的職業問題。由于他們沒有從教的經歷,缺乏親身體驗,因而不少學生處于迷茫之中,迫切需要了解未來教育對他們的要求。為此,我們與授課教師共同擬定了“中學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師”、“教師的愛與學生的成長”、“為人師表,以身作則”、“教師的儀表”、“中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中學生青春期教育”、“教學與德育”、“中學班主任工作”等十幾個講題,以幫助師范生了解中學、了解未來職業的要求。由于教育的內容符合學生的需要,所以,調動了他們參與教育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使教育過程轉向自我教育過程。學生的需要不是自發的,需要不斷地加以引導。根據學生的需要確定教育的內容,這是教育的前提。當學生對此還不認識的時候,教師應當引導、培育和強化學生的正當需要。而這些經驗豐富的教師恰恰能夠滿足學生樹立教師職業理想與培養道德的需要。
師德課需有師德形象
師德課帶有示范性。師德教育是做人的教育,人只能由人來塑造、培養。15年來,我們選擇的這些教師,不僅在于他們有著生動、幽默、豐富的語言,靈活多樣的教育教學方法和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以及較高的教育理論水平,而更重要的是他們具有人格魅力。他們在學生面前一站,就是教育。像歐陽勃蘇老師(全國優秀班主任),她是一位歸國華僑,在人生的旅程中經歷了很多的不幸,但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她始終有著堅定的理想和信念,在教育這個領域里奮力拼搏。為了學生的成長,她要求自己多才多藝,同時以自己的品德、學識、能力和性格影響學生。在她的教育下,學生們長大了,成熟了。同時他們對于自己的引路人--歐陽勃蘇老師有著深深的愛和敬意。隨著講課的進行,一個師德典范樹立在學生的面前。它告訴學生,做教師就要做這樣的教師。這些無疑使師范生的情感世界受到震動,促使他們思考:教師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此外,這些教師都有重任在身,但是,為了培養未來的教師,他們克服各種困難,風雨無阻,按時為學生授課,而且不計報酬,不論條件,兢兢業業,情緒飽滿,高水平、高質量地上好每一節課。有的教師已堅持了15年。這種敬業精神就足以使學生信服。15年來,一屆屆的學生從他們身上看到了理想的作用、師德的力量。這些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代替不了的。這種示范教育,加之教師的教育藝術,也使這門課上得有特色,有成效。
親其師而信其道
師德教育,用老一代教師的情感培育新一代教師的親師感;用老一代教師的教育信念提升新一代教師的理想。他們把多年教育學生的心血、經驗加以升華,又用于教育新一代教師。由于時代的變化,師生之間在對一些問題的認識上,可能會出現一些差異。因此,師生之間只有架起情感的橋梁,增加心理溝通,相互理解,學生對教師的教育才能主動接受,教育才有效果。為了幫助學生提高對教師工作的認識,不少教師在講課中,從自己的教師生涯談起,以自己對教師工作的熱愛,對學生的滿腔熱情,對教育事業的責任感和獻身精神來感染和啟迪學生,師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許多有真才實學的教師,憑借自己的實力,憑借自己桃李滿天下的優勢,本來可以去辦公司,搞實業,賺大錢,但他們卻不離開教育戰線;為什么一些家在國外,本人也有條件出國定居的教師,寧愿放棄豐厚的物質生活條件,而留在國內從教,過著清貧的生活;更有一些教師說,“如果我有第二次生命,進行第二次選擇,我仍然要做教師!庇捎趯W生在情感上發生了某種變化,因而在教師的啟發下,他們對上述問題很自然地得出結論:“我們的民族要發展,我們的國家要昌盛,我們的事業要興旺發達,就不能沒有教育。而且唯有一流的教師,才會有一流的教育,才會有高質量的人才。因此,教師這一職業是偉大的,它是支撐共和國大廈的基石,為之而奮斗值得。”課后不少學生說:“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選擇的職業是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我為自己的選擇感到高興,我愿為自己所愛的事業奉獻出一切!
此外,講究教育藝術也是這些教師的特色。從一堂課怎樣開場,到如何結尾,都精心設計,體現了高超的教育藝術,使學生聽課由被動轉向主動。
總之,師德課擴大了學生的文化視野,促使他們從感性到理性去思考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自己的現在與未來。因此,學生感到“有用”、“有價值”,“不僅僅學習了教育方法,更是對自己身心的一次洗禮”。認為“這是滲透著教師情感、教育藝術和教師的人生追求的一門課”,“是一種全新的、有創造性的教育模式”。
[誰有資格講師德?]相關文章:
1.師德先進個人師德演講稿
2.師風師德論文
3.師德師風的心得
5.
6.講人生哲理的電影
8.
9.講人生哲理的節目
10.講人物的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