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作文認識的誤區(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6-7-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李永葆  

          一、對“話題”的誤解

          從1998年一直到2003年,全國高考連續6年出現了話題作文。《考試說明》中明確降低了審題的標準,淡化了審題的意識,而且“話題”作文也的確只需圍繞一個“話題”展開。這使得一部分師生誤認為,再也不必強調審題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因為從每年的高考評卷中,我們不難發現,高考作文雖然降低了難度,盡管不斷地強調其開放性和創新性,但我們也應該清楚,降低難度并不是沒有難度,強調開放、創新也并不是不要限制和約束。目前的這個難度對于大多數考生而言也是不低的,很多考生的作文突破不了45分就是很好的例證。這里所說的降低了難度,也只能說是它所做的限制更明確,避免了考生瞎猜胡侃,使他們在考場上有更多時間來構思、寫作,使他們的寫作水平最大限度地展示出來。但許多考生并不注重這個。比如2003年高考作文題中,提示語標識得非常清楚:

          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現實生活中聽到類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見到許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況。

          我們在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時候,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認知的正誤深淺有沒有關系呢?是什么樣的關系呢?

          提示提如此明白,出題者幾乎要替考生作文了,但許多考生全然不顧這些提示,不分青紅皂白,不管三七二十一,抓住只鱗片爪,在文章中大談特談感情是人類特有的美好的情感,大肆渲染父子、母子深厚的感情;大談理智是最崇高的人格,認識是我們揭開大自然奧秘的金鑰匙等等。實際上,只要對文題稍加分析就很容易抓住要點,避免誤入岐途。既然題目明確說了“聽到類似的故事”或“相反的情況”最起碼應該寫一個類似的故事,或者相反的故事。但遺憾的是也有考生連這一點也做不到,下筆千言,而離題萬里。另外,題目中還有更明確的限制:“在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時候,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認知的正誤深淺有沒有關系呢?是什么樣的關系呢?”這也明確了要求考要就“感情的親疏遠近”與“認知的正誤深淺”兩者的關系展開來談,更何況還有一句“是什么樣的關系呢?”我們的考生大都上了12年的學,這句話應該不難理解吧。結果同樣讓人失望,有相當一部分考生,只抓住了這兩者之中的一方面中的一部分來談,結果文章被判為三類甚至更低。所以,我們要走出這個誤區,要認真審題,準確把握提示語的意思,嚴格按照提示語的要求來寫,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寫出高質量的考場作文。

          二、對“不限文體”的誤解

          許多考生認為“不限文體”就是可以隨便寫,想怎么寫就怎么寫,想寫成什么樣子就寫成什么樣子。于是出現了許多“四不象”的文章:議論文中出現了大段大段的記敘性文字,議論文的開頭、結尾,記敘文的“身”。或者記敘文中插入比記敘性文字多得多的議論,或者把本來很短的一段話分成若干個句子,寫成樣子很象詩的分行散文。這也是對“文體不限”的誤解。“文體不限”只是相對于前些年的高考中有時明確規定“寫一篇議論文”或“寫一篇記敘文”而言的,它的意思是說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一種自己擅長的文體來寫。你可以寫議論文,也可以寫記敘文,可以寫散文或散文詩,也可以寫記敘與議論融合的隨筆,當然也可以寫議論與文學聯姻的雜感,或者干脆寫小說、話劇、詩歌等。但這些畢竟是文章體裁。假如不考慮這些,隨便用一幅畫來代替文章,或者像做數學題一樣,簡單開列一些觀點,堆積一些材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地來幾條,那還談什么章法美,結構美呢?

          三、對“發展”的誤解

          有許多師生認為作文,只要抓住了“發展”就抓住了一切,就可以穩操勝券了,所以他們在平時的訓練中狠抓“發展”,忽視“基礎”。其實這完全是一種誤解。這也正像蓋高樓大廈一樣,沒有堅實的基礎,再富麗堂皇的高樓,也只能是個花架子,是經不起任何“推敲”的,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倒塌”。因為任何一個有見地的閱卷老師都不會喜歡沒有內容的文章。況且,從評卷的實際情況來看,“發展”的得分是以“基礎等級”為基礎的,甚至可以說是完全依賴于“基礎等級”的,沒有良好的“內容”和“表達”,“發展”便是空中樓閣,無本之木。我國五代時期的文章音韻不可謂不美,詞藻不可謂不華麗,但我們現在還有幾個人知道它?而唐代古文運動的發起者韓愈、柳宗元,以及宋代的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的文章卻直到現在仍為人稱道,為什么?因為他們講究文章的實用,講究文章內容的充實,亦即他們所說的“文以載道”。這種文風我們現在也應該發揚光大的。所以,我們現在還是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從“基礎”抓起,豐富自己文章的內容,準確的表達題意的需要,先讓自己的文章合乎基本的要求,再在此基礎上錘煉文章的語言,再去追求“發展”。這是符合事物的認知規律的,也是每一個習作者發展的必經之路。

          四、對創新的誤解

          “創新”從字面講就是制造出前所未有的東西。高考作文的有這樣的要求是要求考生寫出有一定的個性的文章,使現在高考作文中“千人一面”甚至“萬人一面”的狀況有所改觀,并不是說要考生“創造”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新“文體”,或者寫出一篇前所未有的內容奇異的的新文章。但現實是,許多考生,或者說也有許多老師都有這樣的看法。這種看法其實是錯誤的,也是不現實的。看法的錯誤主要是指他們誤解的“創新”的現實意義,它要求我們立足現實,寫出新意,充分展示個性。所謂“不現實”主要的意思是說,我們的高生中的多數還不具備創造新文體,創建新流派、創造新風格的能力。不但他們不能,就連我國的大專家、大學者、大文豪,又有幾個能呢?能從平庸中顯示出新意,能從相同的顏面中展示出稍顯突出的個性已經難能可貴了。

          從每年的高考試卷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所謂“創新”的文章,這些文章奇異、怪誕得真是可以。有為希特勒大唱贊歌的,說什么沒有希特勒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沒有現代的技術革命,也就不可能有現代高科技出現;有的為汪精衛涂脂抹粉,說什么,沒有汪精衛中國會滅亡得更快,中國的文物會遭到更嚴重的破破壞。也有的同學甚至寫到讓人畜雜交,生出“來之能戰,戰之能勝”超人,生出“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的人,甚至于什么都不吃就能生產我們想要的任何東西。道德的不健康,科學理念的喪失,使得許多文章難以卒讀。這不叫創新,這充其量只能叫褻瀆歷史,褻瀆科學。這樣的“創新”我看還是不要罷。

          為了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為了發展我們健康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科學觀,我們還是實在一點吧。直白地說,為了能在高考中多得一些分數,你還是老老實實地寫吧。走出這些誤區,你也許能更快地獲得大學的入門證。

          淺陋之見,不成體統,諸位不妨一笑。

           作者郵箱: lybzjr@163.com

          [話題作文認識的誤區(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圓認識的教案

          2.角的初步認識的教案

          3.大學認識的實習報告

          4.會計認識的實習報告

          5.認識的實習報告

          6.我們認識的數課件

          7.有關寫角的初步認識的教案

          8.關于巖土認識的實習報告

          9.圓的認識的說課稿

          10.自動化認識的實習報告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首页AV免费观看在线 | 真实国产精品视频400部 |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成在人网站天堂网 | 日韩国产欧美亚洲一区不卡 | 色五月五月丁香亚洲综合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