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燕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看到如此優美的文字,誰又能忍心置身境外,徒做壁上之人呢?(化身景中)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鴻雁像紳士般滑翔于云間,好像要與天際間的落霞并駕齊驅,共赴舞池。在被夕陽映紅了的海濱上,滿載而歸的漁人歡快的歌聲,給遼闊的海面籠上了一層薄薄的青紗。人字型的雁群,逡巡在衡陽回雁峰的腰間,俟春回北國,便魂歸故里。望著如詩如畫的美景,心胸突覺開闊不少,但靈魂深處的那份失意之情又怎能掩飾!所以就有了“落霞與孤鶩”、“雁陣驚寒”的千古絕唱。
上文所描繪的情景,若沒有設身處地地探討一番,是很難領會到其間蘊涵的美妙開闊的畫面與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隱隱約約的失意之情的。這就涉及到學習過程中的情景參與問題。所以,在教學過程的實施過程中,就應該意識到情景教學的重要性。
“情景教學,教學方式的一種,即教育者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規律,創設一種能讓學習者體會到的,并能調動他們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的環境,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的教學方式。”(*)由此看來,情景教學的實施,主要是要加強學習者的感性認識和體驗,使人們能自覺參與到創造性的學習活動中去,從而達到好的教學效果的目的。
高中階段的語文教育,已不僅僅局限于字詞句方面的教學,它要求學習者學會對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作出鑒賞評價,欣賞其間的精華,剔除糟粕。但由于長時間的模式教學,習慣于剖析式學習,弄得文章支離破碎,其間的美感欣賞與體驗無從談起。很顯然,學習者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急遽提高。這就需要對教學的過程和方式進行研究,發掘出學習的新思路。
縱觀各類文學名著,不論是易懂的現代文,還是看似艱澀難懂的文言文,都與作品產生的年代息息相關,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就不能不考慮到這一點。若我們將所接觸到的文學作品還原于其產生的時代,或者是說當時的社會情景,那么,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其內在的思想蘊藉之所在,若再結合文章語言文字的運用,表達方式以及修辭等眾方面的特點,對文章的行文思路、結構框架,甚至是文章的整體風貌都會一目了然了。
考慮到作品產生的社會背景,就離不開情景模擬的參與。從現行的中學語文課本來看,所選的文言文大多為有政治傾向的議論文、借景抒情的散文以及一些詩詞等。議論文主要指政論文,作者借助古代的事例來諷刺當朝的一些陰暗面,對于這類文章的教學,了解作者所借助的對象所處時代背景和作者所處時代社會狀況尤為重要。至于借景抒情性的散文、詩詞等的理解掌握,我們不妨可以做一下換位思考,把自己幻化到當時作者所處的境地,以一個局中人的身份去揣摩周圍的環境和原作者的心理狀態。就像自己親身經歷了當時的一番風雨般,用發自肺腑的情感將詩文用自己的話語誦讀出來,相信這種學習的效果必定會令人瞠目的。但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有許多的教育工作者在講授文學作品時,都先介紹了文章的產生背景,以及作者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的心理狀態,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文章內容上的情景描寫,從而使學習者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整體構思。筆者在教學中嘗試著運用情景教學,通過學生課堂和課后的信息反饋情況看效果還是不錯的。比如在《阿房宮賦》這篇文言文教學中,筆者首先問學生曾看到過哪些氣勢恢宏,富麗堂皇的建筑。學生十分活躍地參與,有的說是規模宏大的北京故宮,有的回答是氣勢威嚴的古代名都西安。有的則高叫美麗的西藏布達拉宮。在學生還沉浸在往昔的美妙之旅時,筆者接著說這些宮殿都是現在存在的鴻篇巨制,但還有一些被毀壞了的偉作,我們卻無福消受了。但我們可以通過作家的文學作品來彌補這一缺憾。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地處山水之間,有“小咸陽”之稱的阿房宮。這座宮殿從公元前212年開始興建到206年被戰火銷毀時尚未完工,可見其中歌臺舞殿、山水草木之精致。今天我們就借助唐代著名文學家杜牧之筆,游覽阿房宮!讓學生通讀了一兩遍文章后,筆者開始帶領學生從百里之外的驪山向阿房宮進發。從遠處看,臥眠在云霧繚繞的阿房宮,就像看到了在電視上見到的天宮一般,令學生驚訝不已。當看到宮殿涵納了二條河水的時候,學生禁不住歡呼起來。進入阿房宮后,學生都忙于欣賞其間的山水樓閣,對那些精雕細琢的建筑贊嘆不已:九曲回腸的走廊、鉤心斗角的檐牙、臨空飛騰的復道、外加如層巒疊嶂般的各式建筑,這一切,都是學生見所未見、聽所未聞的。又見到了往來的宮女,并由她們向學生講述了宮中的奢侈用度,以及她們對這里的感受,學生體味到了“金塊珠鑠”般生活的腐糜與可憎。進入到宮殿的內部,學生又贊嘆于柱、梁、椽、瓦等巧奪天工的布局。正當學生余味猶未盡之時,西楚霸王手中的火把一閃,整座宮殿化為一片瓦礫。在一片惋惜聲中。筆者簡要介紹了作者杜牧所處的社會背景,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心得體會,抒發一下感慨。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都保持了一種高昂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十分熱烈,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識記速度進一步地提高。
在文言文教學中能適度地運用情景教學,并取得良好效果,在現代文的教學中亦能如此。在講述魯迅先生的《為了忘卻的記念》這篇文章中,筆者先讓學生回憶一下二十世紀二三十的代的中國社會狀況,再以講故事的方式將五烈士遇害的大致情況敘述了一下,然后讓學生進行換位思考,以“假如你是遇害五烈士的摯友”為話題,談一談對此事的看法及感想。寫一個題為《記念五烈士》的作文提綱。通過學生的作文情況來看,確有一部分學生的思路與當時的魯迅先生有相似之處。雖說內容迥異,但大多都能較好地體現出當時的社會背景。有的學生亦注意到了主要寫與五烈士其中一二人之間的交往,其他人則略寫的方法,另外很多學生對故事情節的設置都很巧妙,可以說是百家爭鳴、各盡其能。寫完本次作文后,筆者讓學生自讀魯迅先生的《為了忘卻的記念》這篇文章,讀完后與自己寫的比照一下,自己設計的故事情節和結構安排與魯迅先生的文章有何不同,誰的更完美一些。并讓他們在小組內傳閱討論文章的高明所在。整個課堂氣氛相當熱烈,學生參與學習性極高,此時再根據課文內容對學生加以引導,使學生對本文的內容和藝術方面都有一個較為深刻的認識。
上面所列舉的兩篇文章的情景教學思想思路是比較粗略的,在講授過程中沒有運用到其他的教學設備。在實際操作中,應根據不同的情景需要,配以適當的教學器材,以創設更有利的教學情景。比如說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創設一定的外部環境,使學生能親身感受到當時的時代狀況;觀看電視錄像,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分角色誦讀扮演作品中的各類形象,掌握故事情節的開展;若有條件,亦可以進行實地觀摩等。總之,要通過情景教學的開展,引導學習者深入到文學作品的深處,踏進優美的文學殿堂,去探求靜謐而又神圣的文學之魂。
當然,由于文學內容廣泛,可謂囊括世間萬象,在運用情景教學的活動時就不能只局限于某一兩種或幾十種,幾百種的模式中,即便是同一篇文章,不同的教授者,不同的學習者亦應有不同的情景理解及設想創造。所以不加分析地套用某些程式化的方法,必定會造成學習的僵化,對教學過程中的雙方都是極大的拘束,從而使教學陷入極為不利的被動局面。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系和向前發展的,教學方式的運用亦不例外。情景教學為眾多教學方法中的一個極為普通的成員,若將其單列出來獨自進行實施,恐怕教學效果也不盡如人意。俗語說“紅花尚需綠葉襯”。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活躍思想,開闊視野,將包括情景教學在內的各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融會貫通,相信定能化腐朽為神奇,借得神來之筆,取得輝煌的教學戰果。
( * ) 引自《素質教育課堂優化策略》,閆承利編著。
附參考書目:
《反饋教學論》劉顯國著 , 1998年8月1日版 , 遼寧人民出版社;
《活動課程研究》藍獻青著 , 1998年9月1日版 , 遼寧人民出版社;
《素質教育課堂優化策略》閆承利編著 , 2000年8月第1版,教育科學出版社。
作者郵箱: flowingsnow@tom.com
[淺談文學作品中情景教學的運用(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2.高中情感美文
10.運用開辟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