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研究所 胡瑞昌
什么是中國語文的現代化?語文現代化的研究對象和工作內容有哪些?怎樣實現中國語文的現代化?這些問題,前些年還認識不太清楚和深刻。近年來,經過各界人士的討論和研究,已經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但是并不是所有人的認識都一致了。
語文運動的老前輩、語文學界的專家周有光教授,對中國語文現代化問題多次進行過詳細、全面而精辟的論述。① 尤其1993年10月在"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學術討論會"上的主旨發言《信息化時代的中國語文現代化》最為詳細、全面、精辟。②在這里就不贅述了。
什么是語文的現代化? 那就是語言和文字為適應現代社會的語言和文字的應用而實現自身的現代化。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因為語言是隨著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是隨人類社會交際的需要而產生的交際工具;而文字則是為了突破語言交際時間、空間的限制而產生的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因此語言和文字必然地要依存于社會,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所以語言文字必然地要為社會語言文字的應用而服務。如果一旦語言文字不能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不能很好地適應它和為它服務,則必然會被社會生活所淘汰、揚棄。這是不依人們主觀意志的客觀規律。誠然語言和文字有其本身的自然屬性,即語言和文字本身并不是社會,但語言和文字是社會現象--有人類社會才有人類的語言和文字,社會以外無所謂語言和文字。所以語言和文字有其社會屬性的一面,而且是本質的一面。語言和文字有它自身的內部發展規律,但社會對語言文字的發展起著十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和制約作用。畢竟語言和文字是人類社會交際的工具,所以人類社會的發展對語言和文字的發展必然產生制約作用的。
那么,什么是現代化社會?我們認為現代化是個歷史范疇的概念。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有不同的現代化內涵。比方說,原始人類社會的漁獵經濟社會同轉入畜牧和農業經濟的社會顯然畜牧業、農業經濟的社會比起漁獵經濟的社會來說那是更為先進的社會,也就是相對于漁獵經濟的社會來說是現代化的社會了。而初級階段的畜牧業和農業經濟的社會轉入高度發達的農業、畜牧業經濟的社會時,則高度發達的農業、畜牧業經濟的社會比起初級階段的畜牧業、農業經濟的社會來說,高度發達的農業、畜牧業經濟的社會是現代化社會了。到了十六七世紀產業革命的工業社會比起即使是最發達的農業、畜牧業經濟的社會來說,工業社會當然是現代化社會了。而到了即將進入21世紀以高新技術為特點的高度發達的工業化社會來說,產業革命的工業社會當然是落后了。以高新技術為特點、以第二次信息革命的信息化為特征的工業化社會、信息化社會當然是現代化的社會了。每一歷史階段的社會,對語言和文字現代化的要求當然不會相同。
當原始漁獵經濟轉入畜牧業、農業經濟社會時,社會生產力極大的提高,社會的物質生產有了極大的發展,使社會勞動有了分工。社會財富的積累產生了富人和窮人,加上戰爭的掠奪和奴役,產生了階級和奴隸,使得有可能出現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加上國家的產生,政治、經濟、軍事、社會事務的日益繁忙,創制文字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就成為十分必要了。于是產生了文字。文字的產生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使人類社會從野蠻社會進入到文明的社會! 這是語言文字發展的一次飛躍。
當產業革命促進工業生產的發展時,社會商品生產高度的發達,要求有全民的統一市場,于是社會對語言文字的應用,要求有統一的全民共同語。而諸侯割據的高度發達的封建農業國,為鞏固統一的國家,要求有全國統一的文字,如秦始皇的"書同文"。
而當電力代替蒸汽動力,核能代替電能工業高度發展的工業化社會,對語言文字應用的要求,就是要求語言和文字要有高度的統一規范和統一標準,以適應快節奏、高效率、高集約、高智能的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的語言和文字的處理。
而今天,面對第二次信息革命的信息化現代社會,對語言和文字的現代化要求就更高了。它要求語言和文字要有高度精密的規范和標準,以便實現計算機人工智能化:文字和語音的自動識別。做到自動機器翻譯(多語種的對譯)和人機對話(及多語種的對譯);資料庫、數據庫的自動檢索等等。
由上述簡述中可知,現代化社會的涵義是歷史范疇的概念。不同的歷史階段,社會的現代化內容是不同的、相對的。而不同的歷史階段,對語言和文字應用實現自身現代化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那么,中國的現代化社會指的是怎樣的一種社會呢?中國的現代化社會指的是1957年1月13日周恩來總理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所指出的:在本世紀內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的社會。
為實現社會主義的四化建設,語言文字如何適應四化建設的需要而實現自身的現代化呢?我們認為:必須以漢語、漢字的規范化、標準化為中心;以漢語、漢字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為基礎;以掃盲、普及文化教育、漢語漢字信息處理技術和理論研究與開發為重點。這就是中國語文現代化的當前任務。
為什么要以漢語、漢字的規范化、標準化為中心呢? 很明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全國性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及科學技術、交通運輸……所有生活領域、生產領域人員的來往和交流空前的活躍和頻繁。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全國統一的、規范的、標準化的通用語,怎樣協調人們的交際和交流呢? 社會主義的商品經濟要求要有全國統一的商品市場和商品流通,如果沒有全國通行的、規范的、標準的全面共同語,那是不行的。然而時至今日,普通話還沒有在全國范圍內普及。無疑會對社會主義統一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商品市場的發展等等產生消極的影響。這對于四化建設當然是十分不利的。如果再考慮到對文化教育、國防建設等方面的影響,普通話的普及是何等緊迫的任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黨和政府對于漢字的規范化、標準化工作十分重視,先后公布了常用字表、通用字表、異體字整理表、簡化字總表、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基本集等等,使得漢字的規范化、標準化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對四化建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是近年來,社會用字十分混亂:濫用繁體字、亂造簡化字、寫錯別字的情況比較嚴重。如果任其泛濫,必然會損害文字應用的交際效能。
漢語、漢字的規范化、標準化對于語言和文字的計算機處理的重要性更是十分明顯。如果沒有規范的、標準的全民共同語,人機對話就談不上。雖然方言和普通話的對譯從方法和技術上來說是能辦到的,但這種對譯不能全國通行,只局限于方言區,從社會效益和人力物力的浪費來說是得不償失的。由于目前計算機漢字輸入編碼幾百種上千種,已經浪費了無法計算的人力物力!這也是嚴重阻礙計算機普及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果全國只一種通行的文字輸入計算機的輸入系統,人們就可以不必耗費無數的人力物力去設計五花八門的編碼,而把人力物力投入到軟件的研制中,使計算機具有更多的功能,價格更低廉些。何愁計算機不普及! 對智力的開發和人才的培養將作出何等巨大的貢獻!
由此可知,沒有漢語、漢字的規范化、標準化,政治的、經濟的、國防的、文化教育的、科學技術的、計算機信息處理……等等,等等,將受到何等嚴重的影響!
為什么中國語文的現代化要以漢語、漢字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為基礎呢? 任何事物都有其內在的客觀規律,不進行漢語、漢字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我們的工作和實踐就會是盲目的,就會失敗,或者事倍功半。比如諸多的形碼方案,有哪一種方案對漢字的歷史發展、漢字的字形結構作過深入、全面、系統的研究過? 可以肯定地說:沒有!沒有進行過文字的基礎研究就想設計出完善的字形編碼方案,這豈不是枉費心機?所以無論哪一種字形編碼方案都漏洞百出,修修補補的結果,有許多的"規則"不但不符合漢字本身的結構規律,甚至違反了漢字自身的結構系統!音碼方案也同樣存在問題。同音詞的問題沒有解決之前,就無法避免同音重碼的問題。原因就是沒有對漢語的言語動態情況作深入、全面、系統的研究,因此陷入困境。實際上音碼比形碼更有前途,但目前形碼似乎比音碼占上風。由此可見一斑。任何中國語文的現代化,必須建立在對漢語、漢字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基礎之上,否則就會是盲目的,不可能科學地解決問題。
為什么要以掃盲、普及文化教育、漢語漢字信息處理技術和理論研究與開發為重點呢?據最新統計中國有一億多人口為文盲半文盲。這比第一次人口普查兩億多人口為文盲半文盲減少了許多。語言文字要為實現四化服務,要適應四化建設的需要,那么首先的任務就是要為掃除文盲服務。否則侈談語文現代化,豈不是背離了語言文字工作的最起碼的宗旨?語言文字想要發展,想要實現現代化,首先必須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服務,否則脫離廣大人民群眾的語言文字應用需要的現代化,還有什么意義可言?其次要為普及文化教育服務。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沒有有文化素養的勞動者和技術人員那是不可能實現的。如果使全國的人口100%具有中等文化水平以上,加以其中人口的70%以上具有中等專業技術的勞動者和技術人員,人口的30%-50%以上具有大專以上文化水平,30%或更多的人口具有高級文化水平(包括專家、科學家等),那么中國的四個現代化是指日可待的了!而目前普及文化教育是工作的重點。語文現代化的當前重點之一,就是要為掃盲、普及文化教育服務。
其次,目前西方發達國家提出建設"信息高速公路"和"實現全球信息網絡的聯網"。這對于我們來說是一種挑戰。由此,在語文界、語言文字信息處理界產生一種錯覺,以為語文現代化就是實現"語文信息化",而且是壓倒一切的頭等任務。這是不正確的。也是不切實際和不現實的。
首先應當肯定,中國的語文現代化要適應信息革命的挑戰,要把漢語、漢字適應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的理論研究和應用開發列為重點。這是不容置疑的。但這只是實現中國語文自身現代化重點任務之一,而不是全部,更不是壓倒一切的頭等任務。就目前中國經濟的發展水平而言,計算機還無法普及到每個家庭,IBM486個人電腦,在美國本土的售價為一千美元,中關村康柏(COMPAQ) 386個人電腦售價七千元左右。如果還加上其他附件和軟件、電源等等,使用一臺個人電腦(不是打印機),大約一萬至一萬多元人民幣。一般的工薪階層年均收入,按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為四千多元,農村約為兩千多元。根本無法支付這筆巨額的開支。其次,電腦的應用畢竟是高層次的文化用品,連九年義務教育都尚未普及的情況下,侈談普及家庭電腦,豈不是離現實生活太遠?即使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但并不等于普及了電腦應用的知識!最后,目前中文電腦,即使最出名的幾種個人電腦,其編碼系統也不是通用的!如果一種電腦兼收并蓄把幾種編碼方案都兼容進去了,那么使用時也只能選一種方案,如不然,則要多學幾種。那時候,靠死記的編碼必然容易遺忘,用來用去也只記得一種而已。電腦不能普及除了經濟原因之外,編碼方案與日常使用的文字分離造成操作上的困難是很重要的原因。可見,即使建設了"信息高速公路",能"上路"的人又有多少呢?(何況幾百種、上千種的編碼方案是"高速公路"上的絆腳石和暗礁,不把絆腳石和暗礁搬掉,公路無法開通!)
不過,研究和開發漢語、漢字的信息處理技術和進行有關的理論研究仍然是中國語文為適應信息化時代所必須作為重點來進行的工作。漢語漢字的信息處理比西方發達國家起步要晚,加上方塊字比西方拼音文字存在先天的缺點--效率和成本都比拼音文字要差。(這點計算機技術界是有共識的。)所以更要未雨綢繆,迎頭趕上。我們呼吁:由國家有關部門進行協調,集中人力物力,進行研制一種規范的、標準的"電腦拼音文字"以代替目前所有的形碼、音碼方案,作為國家的統一標準。這一時機已經成熟。
注釋:
①周有光《談語文現代化》,《語文建設》1993年10月;《中國的語文現代化》,《語文建設通訊》(香港)1994年9月,45期。
②周有光《信息時代的中國語文現代化》,《普通話》(香港)1994 年2月。
[論語文現代化及其當前的任務]相關文章:
1.當前的國際形勢論文
2.任務驅動教學課件
3.醫學試題及其答案
5.前臺禮儀接待的任務
6.
8.鐵及其化合物課件
9.謎語以及其答案
10.子魚論戰原文及其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