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生物的社會》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發布時間:2016-7-1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文本解讀:

          本文是一篇論述生物社會行為的文章。作者選取了獨特的視角,將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為與人類進行比較,描述了它們在集體行動中所表現出的高度組織性、協調性,以及作為群體出現時所表現的巨大力量和智慧,從而得出這樣的結論:人類的社會行為與生物的社會行為有極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互為比照的。

          很顯然,作者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其他生物比人類更高明,也不只是為我們提供生物交流技術方面的有趣知識,更是以一個醫學家、生物學家的睿智和敏銳的洞察力,對傳統生物學過分強調個體行為和動物本能的觀點進行了反思,也對人類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認識自身生存危機作出了警示。他指出,在漫長的生物發展史上,人類是姍姍來遲的一個物種。人類雖然最終脫穎而出,主宰了這個世界,但人類的行為方式還具有和其他社會性生物相類似的特點,還需要聯合,需要團結,才能源源不斷地產生智慧,克服自身發展面臨的種種困境,推動社會進步。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獨特的視角,這獨特表現在:首先,作者始終是在與人類行為的對比中談論生物的社會行為,始終認為人類行為與生物的社會行為有著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論述中,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其他生物,多從個體與群體兩個方面做比較分析,肯定群體的智慧,強調社會化的重要性。

          由于中西方語言表達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加上又是譯作,無疑給我們帶來了閱讀上的一些障礙,但本文生動幽默的語言風格是顯而易見的。作者在論述中,采用比擬的手法,往往把人類的行為看作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為看成是擬人化的。這既顯得生動親切,又化雅為俗,拉近了人類與其他生物的距離,拉近了作者和讀者的距離,極大地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無論從生物學角度,還是文學角度看,本文都是一篇佳作,它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閱讀此文,既可得到科學知識的啟迪,又可得到科學美感的陶冶。學習此文的目的即在于通過把握生物與人類社會的聯系,懂得人類應該尊重生物,借鑒生物社會群體性生活的智慧,最大程度地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道理。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相關的生物學知識,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掌握作者的寫作目的。

          2、能力目標:訓練學生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品味語言的能力。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對生物的熱愛之情,培養一種人文關懷的精神;培養學生敢于向傳統挑戰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篩選、整合主要信息,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

          教學難點:探究作者的寫作目的和品味優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是美國醫學家、生物學家劉易斯托馬斯的作品《作為生物的社會》。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題目中的兩個關鍵詞“生物”與“社會”的含義。字典中給出的解釋是這樣的:社會泛指由于共同物質條件而互相聯系起來的人群。生物是自然界中所有具有生長、發育、繁殖等能力的物體。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

          由此可知,構成社會不可缺少的因素是人群,而非獨立的個體。毋庸置疑,人類是有社會性的。那么,其它生物也具有這種特點嗎?它們在集體行動中也表現出社會性了嗎?讓我們一起進入文本去尋找答案。

          二、整體感知

          作者在文中主要描述了哪幾種生物?哪種生物寫得最詳細?

          明確:螞蟻、白蟻、蜜蜂、黏菌細胞、鯡魚和飛鳥。

          三、篩選、整合信息,把握作者主要觀點

          1、請大家細讀3-6段,看看螞蟻的活動具有怎樣的特點。

          明確:

          螞蟻 活  動 特  點 關 鍵 句

          個體   微不足道 沒有頭腦沒有思想

          是一段長著腿的神經節

          群體 培植真菌……供它們的真菌園使用 有組織有分工

          行動有目的 螞蟻的確太像人了

          它們不停地交換信息

          四只或十只螞蟻搬死蛾 集體協作 看起來就有點意思了

          數千螞蟻出動 有智慧 這是智慧,是某種活的計算機

          建造蟻丘 有組織有目的

          相互交換信息 尋找合規格的細枝       

          好像從電話里接到了新的命令

          搬運遠方的食物 集體協作力量大 長長的隊伍……搬回來

          3、試以閱讀螞蟻的方法為例,分組討論交流,歸納文中所描述的其他生物活動的特點。(分小組合作探究,完成下表)明確:

          生 物 個 體 群 體

          白 蟻 沒有什么結果,什么也沒有建造起來 群體變大時,其智慧似乎也隨之增加

          思維開始了

          像藝術家一樣開始工作

          蜜 蜂 系于集體 分成一點不差的兩部分

          黏菌細胞 彼此疏遠,互不接觸,選舉著清一色的保守黨 聚集一起,排成星狀,相互接觸、融合

          鯡 魚   緊緊擠在一起、動作協調

          飛 鳥   互相依存、互相聯系、同步活動

          小結:由以上我們可知,生物社會中,個體僅是動物而已,而群體則具有與人類相似的社會性,它們互相依存,互相聯系,同步活動。

          四、合作探究,掌握寫作目的

          1、作者飽含深情地描述了群體性生物與人類的共性,是否僅僅只是向我們提供群居性生物的有趣知識呢?(不是)是否把群居生物的行為與人類的社會行為相提并論,甚至認為比人類更高明呢?(不是)那么,作者寫作此文,還有什么更深層次的意義?

          (學生分兩組討論:一組研讀首二段,另一組研讀末三段。重點研讀相關文段中的關鍵句。)

          明確:作者撰寫此文,顯然是有針對性的。一是針對傳統生物學家過分強調個體行為和動物本能的觀點進行了反思,批判其人類中心主義和盲目自大的觀念。二是針對人類社會中,存在著尚不夠聯合團結的現實,寄望人類在各種行為中尤其是科學研究工作中團結協作,發揮集體智慧。這樣的寫作意圖,不能不說作者是睿智的,他敢于挑戰傳統,不媚眾從俗,卑以自處,正視人類自身的缺陷,的確令人敬佩!

          五、歸納總結,內容梳理

          批判人類中心主義

          呼吁人類團結協作

          相似

          螞蟻、白蟻、蜜   蜂、黏   菌、鯡   魚、飛   鳥

          舉行年會、科學探索

          互相依存、互相聯系、同步活動

          六、拓展延伸

          作者在文中第11段說:“雖然我們無論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動物中最具社會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賴,聯系更密切,行為上更不可分,我們卻并不經常感到我們的聯合智慧。”結合實際,談談你對其中“我們卻并不經常感到我們的聯合智慧”這句話的感受和體會。

          七、結束語

          同學們,學了這篇課文后,我們不僅要認識生物,熱愛生物,更要尊重生物,敬畏生物,甚至向生物學習。在人類社會化高度發展的今天,無論是在體育藝術方面、科學技術研究方面,還是在共同應對人類災難等各方面,都應該既發揮個體力量,更要發揮集體智慧。這樣,才能共創我們人類和諧溫馨的美好家園!

           

          惜緣

          [《作為生物的社會》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相關文章:

          1.人教版必修五英語課件

          2.作為生物的社會閱讀理解答案

          3.《作為生物的社會》段落摘抄

          4.人教版英語必修五第五單元課件

          5.高中生物必修3的教案

          6.必修二生物課件

          7.生物必修二教學計劃

          8.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9.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10.人教版必修四數學課件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欧美久久_区二区 | 一级国产片一区二区三区 | 熟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人物在线观看 | 色性国产精品不卡视频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