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律淺說(律詩和絕句的句法、用韻、平仄)

          發布時間:2017-11-16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方舟子

          【近體、古體】

              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被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古人這么叫,我們現在

          也跟著這么叫,雖然它其實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齊梁時期就已發端,到唐初成

          熟。唐以前的詩,除了所謂“齊梁體”,就被稱為古體。唐以后不合近體的詩,

          也稱為古體。

              古體和近體在句法、用韻、平仄上都有區別:

              句法:古體每句字數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雜言(句子參差不

          齊)都有,每首的句數也不定,少則兩句,多則幾十、幾百句。近體只有五言、

          七言兩種,律詩規定為八句,絕句規定為四句,多于八句的為排律,也叫長律。

              用韻:古體每首可用一個韻,也可以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允許換韻;近

          體每首只能用一個韻,即使是長達數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換韻。古體可以在偶數句

          押韻,也可以奇數句偶數句都押韻。近體只在偶數句押韻,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

          押(以平聲收尾則押韻,以仄聲收尾則不押韻。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

          的奇數句都不能押韻;古體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近體一般只用平聲韻。

              平仄:古、近體最大的區別,是古體不講平仄,而近體講究平仄。唐以后,

          古體也有講究平仄,不過未成規律,可以不管。

              古體詩基本上無格律,所以以下只講近體詩。

          【用韻】

              唐人所用的韻書為隋陸法言所寫的《切韻》,這也是以后一切韻書的鼻祖。

          宋人增廣《切韻》,編成《廣韻》,共有二百余韻。實際上唐宋詩人用韻并不完

          全按這兩部韻書,比較能夠反映唐宋詩人用韻的是金人王文郁編的《平水韻》,

          以后的詩人用韻也大抵根據《平水韻》。

              《平水韻》共有一百零六韻,其中平聲有三十韻,編為上、下兩半,稱為上

          平聲和下平聲,這只是編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聲調上的差別。近體詩只押

          平聲韻,我們就只來看看這些平聲韻各部的韻目(每韻的第一個字):

              上平聲: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一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

          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

              光是從這些韻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屬于不同

          韻的,在現在已看不出差別,比如東和冬,江和陽,魚和虞,真和文,蕭、肴和

          豪,先、鹽和咸,庚和青,寒和刪,等等。

              如果我們具體看一看各個韻部里面的字,又會發現一個相反的情況:古人認

          為屬于同一韻的,在今天讀來完全不押韻。比如杜甫《三絕句》第一首(以下引

          詩均以杜詩為例,不再注明):

              楸樹馨香倚釣磯,

              斬新花蕊未應飛。

              不如醉里風吹盡,

              可忍醒時雨打稀。

              “飛”和“稀”在平水韻中同屬五微,但在普通話讀來并不押韻。

              又如第二首:

              門外鸕鶿去不來,

              沙頭忽見眼相猜。

              自今以后知人意,

              一日須來一百回。

              “猜”和“回”在《平水韻》中同屬十灰,但在現在普通話中也不押韻。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

          一起通用,稱為通韻。但是近體詩的押韻,必須嚴格地只用同一韻部的字,即使

          這個韻部的字數很少(稱為窄韻),也不能參雜了其他韻部的字,否則叫做出韻,

          是近體詩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因為首句本來可押可不

          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軍中醉飲寄沈八劉叟》:

              酒渴愛江清,

              余甘漱晚汀。

              軟沙倚坐穩,

              冷石醉眠醒。

              野膳隨行帳,

              華音發從伶。

              數杯君不見,

              都已遣沈冥。

              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屬下平聲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這叫做借鄰韻發端,在晚唐開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種風氣。

              現代人寫近體詩,當然完全可以用今韻。如果要按傳統用《平水韻》,則不

          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讀古詩更是如此。這些不同,有時可以借助方言加以

          區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讀多背了。

          【四聲】

              漢語聲調有四聲,是齊、梁時期文人的發現。梁武帝曾經問朱異:“你們這

          幫文人整天在談四聲,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機拍了一下馬屁:“就是‘天子萬

          福’的意思。”天是平聲,子是上聲,萬是去聲,福是入聲,平上去入就構成中

          古漢語的四聲,上去入又合起來叫仄聲。

              這四聲中,最成問題的是入聲。梁武帝接著又問:“為什么‘天子壽考’不

          是四聲?”天、子、壽是平、上、去,考卻不是入聲,可見當時一般的人也搞不

          清楚什么是入聲。

              那么什么是入聲呢?就是發音短促,喉嚨給阻塞了一下。一類是以塞音t,

          p,k收尾,另一類是以喉塞音?收尾。在閩南語和粵語中,還完整地保留著這

          四種入聲,在吳語中則都退化成了較不明顯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

          聲,并不真地發出t,p,k音。塞音在發音時要先把喉嚨阻塞一下,然后再送

          氣爆破出聲。在入聲中,只有阻塞,沒有送氣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比如英文

          的stop,美式英語在發這個詞時,并不真地發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

          了,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說是一種入聲。

              在普通話中,入聲已經消失了。原來發音不同、分屬不同韻部的入聲字,有

          的在今天讀起來就完全一樣。比如“乙、億、邑”,在平水韻中分屬入聲四質、

          十三職、十四緝不同韻,在普通話讀來毫無差別(用閩南語來讀,則分得清清楚

          楚,分別讀做ik,it,ip)。

              入聲的消失也導致了古、今音聲調的不同。一部分古入聲字變成了現在的上、

          去聲字,還屬于仄聲,我們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聲字在普通話中卻變成

          了平聲字(陰平或陽平),這就值得我們注意了。前面“天子萬福”的“福”字

          就是這種情況。常見的入聲變平聲字有:

          一畫:一

          二畫:七八十

          三畫:兀孑勺習夕

          四畫:仆曰什及

          五畫:撲出發札失石節白汁匝

          六畫:竹伏戍伐達雜夾殺奪舌訣決約芍則合宅執吃汐

          七畫:禿足卒局角駁別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畫:叔竺卓帛國學實直責詰佛屈拔刮拉俠狎押脅杰迭擇拍迪析極刷

          九畫:覺(覺悟)急罰

          十畫:逐讀哭燭席敵疾積脊捉剝哲捏酌格核賊鴨

          十一畫:族瀆孰斛淑啄脫掇郭鴿舶職笛襲悉接諜捷輒掐掘

          十二畫:菊犢贖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鑿博晰棘植殖集逼濕黑答插頰

          十三畫:福牘輻督雹厥歇搏窟錫頤楫睫隔謫疊塌

          十四畫:漆竭截牒碣摘察轄嫡蜥

          十五畫: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額

          十六畫:橘轍薛薄繳激

          十七畫:擢蟋檄

          十九畫:蹶

          二十畫:籍黷嚼

              講保留有入聲的方言的人,要識別這些入聲字自然毫無困難,只要用方言來

          念就行。對講北方方言的人,可以根據聲旁進行歸納幫助識別,比如“福幅輻蝠”

          “繳激檄”,但大多數還是只能死記硬背。現代人寫舊體詩,完全可以根據現代

          四聲來寫。但寫舊體詩本來就是因為好古,有人愿根據古代四聲來寫,也無可厚

          非,那就要特別注意這種入聲變平聲的字了。用普通話讀古詩,碰到這種字怎么

          辦呢?我以為,為了保持聲調的和諧,不妨讀成去聲。去聲較低沉,再讀得短促

          一些,聽上去就有點象入聲了。實際上,這類入聲字,有的人就習慣讀成去聲,

          如“一、幅、輻”,很多人都讀成去聲。

              古代很大一部分上聲字,在普通話中都讀成了去聲。上聲和去聲都屬仄聲,

          我們可以不管這一類字。但是還有一種聲調變化必須注意一下:某些古代的平聲

          字,現在讀成了仄聲字。如《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

              獨宿江城臘炬殘。

              永夜角聲悲自語,

              中天月色好誰看。

              風塵荏苒音書絕,

              關塞蕭條行路難。

              已忍伶俜十年事,

              強移棲息一枝安。

              第四句的韻腳“看”就是平聲字,我們讀時最好也讀成陰平才順口(現代“

          看守”的“看”仍讀陰平)。

              又如《夜宴左氏莊》:

              風林纖月落,

              衣露凈琴張。

              暗水流花徑,

              春星帶草堂。

              檢書燒燭短,

              看劍引杯長。

              詩罷聞吳詠,

              扁舟意不忘。

              最后一句的韻腳“忘”也是平聲,我們讀時也應該讀成平聲才不感到別扭。

          至于第六句開頭的“看”雖也是平聲,按今音讀成去聲也無所謂。

              除了“看、忘”,類似這種在現在一般讀仄聲,而在古代讀成平聲(或平、

          仄兩讀)的還有:

              筒縱撞治(動詞)譽(動詞)竣閩紉奔蘊漫翰嘆患跳泡教(使)望醒勝(承

          受)售叟任(承擔)妊

              這些字,如果是在韻腳或是句中平仄關鍵處,都應該讀成平聲。

              還有極少數字,在現在是平聲,在古代反而是仄聲,如“思”“騎”當名詞

          時都讀成去聲。象《一百五日夜對月》:

              無家對寒食,

              有淚如金波。

              斫卻月中桂,

              清光應更多。

              仳離放紅蕊,

              想像顰青蛾。

              牛女漫愁思,

              秋期猶渡河。

              第七句的最后一字“思”,就該讀成去聲。

          【律句】

              漢語雖有四聲,但在近體詩中,并不需要象詞、曲那樣分辨四聲,只要粗分

          成平仄兩聲即可。要造成聲調上的抑揚頓挫,就要交替使用平聲和仄聲,才不單

          調。漢語基本上是以兩個音節為一個節奏單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節上。以兩

          個音節為單位讓平仄交錯,就構成了近體詩的基本句型,稱為律句。對于五言來

          說,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這兩種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謂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們若要制造

          點變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變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后面會講到的特例,五言近體詩無論怎么變化,都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型。

          七言詩只是在五言詩的前面再加一個節奏單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體詩無論怎么變化,也都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型。

              這些句型有一個規律,就是逢雙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

          又與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復就形成了節奏感。但是逢單卻可反可不反,這是因為

          重音落在雙數音節上,單數音節就相比而言顯得不重要了。

              我們寫詩的時候,很難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寫絕句時也許還辦

          得到,寫八句乃至更長的律詩則幾乎不可能。如何變通呢?那就要犧牲掉不太重

          要的單數字,而保住比較重要的雙數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這么一

          句口訣,叫作“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說第一、三、五(僅

          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靈活處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則必須嚴

          格遵守。這個口訣不完全準確,在一些情況下一、三、五必須論,在特定的句型

          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們會談到,但接下來我們先來看看如何由這

          些基本句型構成一首完整的詩。

          【粘對】

              我們已經知道了近體詩的基本句型,怎樣由這些句子組成一首詩呢?

              近體詩的句子是以兩句為一個單位的,每兩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類推)

          稱為一聯,同一聯的上下句稱為對句,上聯的下句和下聯的上句稱為鄰句。近體

          詩的構成規則就是:對句相對,鄰句相粘。

              對句相對,是指一聯中的上下兩句的平仄剛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聯,其它各聯的上句不能押韻,必須以仄聲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韻,

          必須以平聲收尾,所以五言近體詩的對句除了第一聯,只有這兩種形式。七言的

          與此相似。

              第一聯上句如果不押韻,跟其它各聯并無差別,如果上、下兩句都要押韻,

          都要以平聲收尾,這第一聯就沒法完全相對,只能做到頭對尾不對,其形式也不

          外兩種:

          平起: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再來看看鄰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來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聲結尾的奇

          數句來粘以平聲結尾的偶數句,就只能做到頭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聯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聯的上句要跟上一聯的下句相粘,也必須以平聲開頭,但又必須以仄聲

          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為什么鄰句必須相粘呢?原因很簡單,是為了變化句型,不單調。如果對句

          相對,鄰句也相對,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聯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謂齊梁體律詩,就是只講相對,不知

          相粘,從頭到尾,就只是兩種句型不斷地重復。唐以后,既講對句相對,又講鄰

          句相粘,在一首絕句里面就不會有重復的句型了。

              根據粘對規則,我們就可以推導出五言絕句的四種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二、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三、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四、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言律詩跟這相似,只不過根據粘對的原則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仄起首句

          押韻的五言律詩是: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根據粘對規律,還可以十句、十二句……無限地加上去,而成為排律。

              粘對也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

          口訣,也就是說,要檢查一首近體詩是否遵循粘對,一般看其偶數字和最后一字

          即可。如果對句不對,叫失對;如果鄰句不粘,叫失粘。失對和失粘都是近體詩

          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對要比失粘嚴重。粘的規則確定得比較晚,在初唐詩人的

          詩中還經常能夠見到失粘的,即使是杜甫的詩,也偶爾有失粘的,比如名詩《詠

          懷古跡》的第二首:

              搖落深知宋玉悲,

              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

              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

              舟人指點到今疑。

              第三句就沒能跟第二句相粘。這可能是不知不覺地受到齊梁詩人的影響而一

          時疏忽。

              對的規則在齊梁時就確立了,所以在唐詩中很少見到失對的。現存杜甫近體

          詩中,只有《寄贈王十將軍承俊》一首出現失對:

              將軍膽氣雄,

              臂懸兩角弓。

              纏結青驄馬,

              出入錦城中。

              時危未授鉞,

              勢屈難為功。

              賓客滿堂上,

              何人高義同。

              第一、二句除了第一個字,其它各字的平仄完全相同,是為失對。這可能是

          贈詩時未來得及仔細加工而一時疏忽。

              還有一種情況,是為了表達的需要而不顧格律。比如杜甫的另一首名詩《白

          帝》:

              白帝城中云出門,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峽雷霆斗,

              古木蒼藤日月昏。

              戎馬不如歸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婦誅求盡,

              慟哭秋原何處村?

              第二句的第二字本來應該用平聲,現在用了仄聲字“帝”,既跟第一句失對,

          又跟第三句失粘。但這是有意要重復使用“白帝城”造成排比,所以只好犧牲格

          律了。

          【孤平和三平調】

              前面講到“一三五不論”并不完全正確,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須論。

              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

              平平仄仄平

              這一句的第三個字是可以不論的,用平聲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聲,

          就成了:

              仄平仄仄平

              除了韻腳,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這叫“孤平”,是近體詩的大忌,在唐詩

          中極少見到。前引杜詩“臂懸兩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這樣不合律的句子,叫

          作拗句。老杜有意寫過不少拗體近體詩,這種探索另當別論。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聲不可,怎么辦呢?可以同時把第三個字改成平聲:

              仄平平仄平

              這樣就避免了孤平。這種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例如《復

          愁十二首》其三:

              萬國尚戎馬,

              故園今若何?

              昔歸相識少,

              早已戰場多。

              第二句本該是“平平仄仄平”,現第一字用了仄聲“故”,第三字就必須改

          用平聲“今”了。

              七言詩與此相似,也即其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改用

          仄聲,如果用了仄聲,必須把第五字改成平聲,才能避免孤平。例如《絕句漫興

          九首》其一:

              眼見客愁愁不醒,

              無賴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開深造次,

              便教鶯語太丁寧。

              第一句本該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現在第三字用了仄聲“客”,第五字就

          改用平聲“愁”來補救(注意“醒”是平聲)。

              所謂“孤平”,是專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韻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

          使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例如把“仄仄平平仄”

          改成“仄仄仄平仄”,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

              還有一種情況,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仄仄仄平平

              在這種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聲字,如果用了

          平聲字,成了:

              仄仄平平平

              在句尾連續出現了三個平聲,叫做“三平調”,這是古體詩專用的形式,做

          近體詩時必須盡量避免,而且無法補救。

              同樣,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

          是第五字不能用平聲,否則也成了三平調。

              只要能夠避免孤平和三平調,“一三五不論”就是完全正確的。

          【拗救】

              如果仔細看一下前面所舉的近體詩的幾種基本格式,會發現一個規律:在一

          聯之中,平聲字和仄聲字的總數相等。如果我們在“一三五”這些可靈活處理的

          地方,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或該用仄聲字而用了平聲字),那么往往就要

          在本句或對句適當的地方把仄聲字改用平聲字(或把平聲字改用仄聲字),以保

          持一聯之中平、仄數量的平衡。也就是說,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

          起來就叫拗救。

              前面談到的對孤平的補救屬于在本句自救。還有一種情況,是在對句補救。

          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這種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聲,往往就在對句的第三

          字改用平聲來補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變成了“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例如《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

              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

              投詩贈汨羅。

              第三句“鴻雁幾時到”第三字該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

          改成了平聲。七言的與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聲,就在

          對句的第五字改用平聲來補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變成“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甚至是第一字,詩人也喜歡救一下。比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第七句第一字該平而用了仄聲“曉”,第八句的第一字就改用平聲“花”補

          救。

              又如《閣夜》:

              歲暮陰陽催短景,

              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

              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幾家聞戰伐,

              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

              人事依依漫寂寥。

              第三句第一字該平而仄(“五”),第四句第一字就改仄為平(“三”);

          第七句第一字該平而仄(“臥”),第八句第一字就改用平聲(“人”)。

              有時候,是本句自救和對句補救混用。比如《解悶十二首》之一:

              草閣柴扉星散居,

              浪翻江黑雨飛初。

              山禽引子哺紅果,

              溪女得錢留白魚。

              嚴格的格律應該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此詩的平仄為: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平

              這里有本句自救(以“江”救“翻”,以“得”就“溪”),也有對句補救

          (以“留”救“哺”),但也有拗而未救的(“星”)。實際上,在“一三五”

          位置上拗而未救的也是很常見的。象《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第二句的“沙”救了“渚”,“渚”又救了第一句的“風”,但是第一句的

          “猿”就未救。

              象這樣拗而未救,破壞了一聯之中平仄數量的平衡,但是這些都發生在“一

          三五”的位置上,只要不出現孤平或三平調,就是可以容忍的,確切地說不能算

          拗。另外還有一種拗,出現在“二四六”的位置上,那才是真正的拗,在這里不

          討論。但是有一種拗句,在唐詩中用得相當多,不能不提一下。請看《天末懷李

          白》:

              涼風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

              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

              投詩贈汨羅。

              第一句本該是“平平平仄仄”,卻寫成了“平平仄平仄”,第二、四字都用

          平聲,違反了我們一開始就提到的逢雙必反的規律。在七言中,就是把“仄仄平

          平平仄仄”寫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詠懷古跡五首》,幾乎每一首都用

          到這種特殊句型。其一:

              支離東北風塵際,

              漂泊西南天地間。

              三峽樓臺淹日月,

              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終無賴,

              詞客衰時且未還。

              庾信平生最蕭瑟,

              暮年詩賦動江關。

              第七句是這種句型。其二:

              搖落深知宋玉悲,

              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

              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

              舟人指點到今疑。

              第七句“泯”可平可仄,如果讀為平,就成了這種句型。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

              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

              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

              分明怨恨曲中論。

              第七句還是這種句型。其四:

              蜀主窺吳幸三峽,

              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里,

              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

              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鄰近,

              一體君臣祭祀同。

              第一句是這種句型。其五:

              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

              萬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

              指揮若定失蕭曹。

              福移漢祚終難復,

              志決身殲軍務勞。

              第五句又是這種句型。由于這種句型用得實在太多(經常用在第七句),幾

          乎和常規句型一樣常見,我們只好不把它算成拗句,而當成一種特殊的律句。詩

          人們之所以喜歡用這種特殊句型,可能是因為常規句型“平平平仄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中有三個平聲,雖然不在句尾不算三平調,讀起來還是有點別扭,所

          以干脆變一變。值得注意的是,在用這種句型時,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

          是平聲,不能不論。

          【對仗】

              律詩的四聯,各有一個特定的名稱,第一聯叫首聯,第二聯叫頷聯,第三聯

          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按照規定,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

          對。絕句的兩聯也是可對可不對。排律的首聯可對可不對,中間各聯都必須對仗,

          最后一聯不對,以便結束。

              對仗的第一個特點,是句法要相同。如《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

              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

              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

              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

              天地一沙鷗。

              這是首、頷、頸都對仗。首聯第一句沒有謂語,第二句也用無謂語句式相對。

          頷聯上句的句式是“主謂定賓狀”,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對。頸聯用的也是相

          同的句式。

              又如《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

              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

              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避,

              況乃未休兵。

              頷聯上句的寫法是把“白露”一詞拆散,下句的寫法也相同,是把“明月”

          一詞拆散。

              對仗的第二個特點,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對。象“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

          圓缺”這種對仗,在詞、曲中是允許的,在近體詩中則絕不允許。實際上,除非

          是修辭的需要,在近體詩中必須避免出現相同的字。

              對仗的第三個特點,是詞性要相對,也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

          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代詞對代詞,虛詞對虛詞。如果要對得工整,還必須

          用詞義上屬于同一類型的詞(主要是名詞)來相對,比如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

          理,數目對數目,方位對方位,顏色對顏色,時令對時令,器物對器物,人事對

          人事,生物對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義詞。前面所舉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

          江流”,“星”對“月”是天文對,“野”對“江”是地理對,而“垂”對“涌

          ”,“平”對“大”,“闊”對“流”,也都是在詞義上屬于相同類型的動詞、

          形容詞的相對。象這樣的對仗,叫做工對。

              有一些對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對,叫做借對。象《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

              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

              天涯涕淚一身遙。

              唯將遲暮供多病,

              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

              不堪人事日蕭條。

              首聯“西”對“南”是方位對,“山”對“浦”是地理對,“三”對“萬”

          是數目對,而“白”對“清”,則是借用“清”的同音字“青”,而構成了顏色

          對。這樣的借對,也屬工對。

              這種諧音的借對,多見于顏色對。比如《秦州雜詩》其三:

              州圖領同谷,

              驛道出流沙。

              降虜兼千帳,

              居人有萬家。

              馬驕珠汗落,

              胡舞白蹄斜。

              年少臨洮子,

              西來亦自夸。

              頸聯以“珠”諧音“朱”,與“白”相對。又如《獨坐》:

              悲愁回白首,

              倚杖背孤城。

           &nbs

          [詩律淺說(律詩和絕句的句法、用韻、平仄)]相關文章:

          1.《絕句》教學課件

          2.中班語言絕句教案

          3.石柔《絕句》閱讀答案

          4.絕句杜甫古詩圖片

          5.小學古詩《絕句》教學課件

          6.關于如何用造句法在作文首尾點題

          7.過華清宮絕句閱讀答案

          8.《拒絕句號》閱讀及答案

          9.古詩絕句杜甫翻譯

          10.《拒絕句號》閱讀答案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婷婷综合另类一区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手机版 | 香港三日本少妇三级人妇99 | 亚洲全高清久久久久 | 日本中文一二区有码在线 | 日本久久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