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的難點(高三)

          發(fā)布時間:2016-5-26 編輯:互聯(lián)網(wǎng) 手機(jī)版

           文言句式的難點

             在考試中常見的文言句式主要包括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及一些固定句式。復(fù)習(xí)時要抓住每種特殊句式的難點或易誤點。

               第一.關(guān)于判斷句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dāng)謂語,對主語進(jìn)行判斷。

              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 

              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這三個句子都比較容易分辨,如果提煉主干的話,都呈現(xiàn)“名詞主語”+“名詞謂語”的結(jié)構(gòu)。而對下面這個句子(劃線部分),有些同學(xué)就要犯迷糊了:

              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呂氏春秋 察今》)

              劃線的這個句子同樣是判斷句。主語由“是”充當(dāng),翻譯為“這”;謂語是名詞短語,由所字結(jié)構(gòu)(所……的地方)充當(dāng)?shù)摹H浞g為:這(就是)我的寶劍所掉下去的地方啊。

              同學(xué)們?yōu)槭裁磿该院兀康谝辉谟凇笆恰保@個“是”是代詞而不是判斷詞,第二在于句子中沒有“者”“也”之類,而且主謂間沒有逗號。可見掌握判斷句,關(guān)鍵在于其基本特征:名詞性主語+名詞性謂語

               第二.關(guān)于被動句

              被動句分兩類,一是有標(biāo)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biāo)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biāo)志被動句的難點在于“見”。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同上) 

              上述兩句都是被動句,有被動標(biāo)志詞“見”或“見……于”,“見”后都接動詞。但并不是所有“見”后接動詞都表示被動。“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容易相混,如:

              冀君實或見恕也。(《答司馬諫議書》)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陳情表》)

              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在動詞前,充當(dāng)動詞的賓語(很奇怪,動賓倒裝!),實際上起一個代詞的作用,“見恕”意為“饒恕我”。現(xiàn)代漢語中的“見諒”也是此種用法,原諒我。還有:

              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孔雀東南飛》

              蘭芝初還時,府吏見丁寧(同上)

              上面的兩個“見”都相當(dāng)于代詞“我”,指的是劉蘭芝,后面都接動詞。這是一個難點,注意掌握。

              意念被動主要通過上下文的內(nèi)容來進(jìn)行推斷,找出動詞的施動對象進(jìn)行判斷。例如: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因為附操之民是被逼迫的。意念被動要求考生能理解文段,這樣才能推敲。

               第三.關(guān)于倒裝句

              現(xiàn)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一般為“主─謂─賓”“定(狀)─中心詞”,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條件下,句子成分的順序會發(fā)生變化的,這就是古漢語中的所謂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xiàn)了前后顛倒的情況。這里有幾個難點:

               1.賓語前置中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倒動詞前,以突出強(qiáng)調(diào)賓語。這時的“之”“是”只是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沒有什么實在意義。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唯利是圖、唯命是從

              原句顛倒過來,應(yīng)該是“不知句讀”“不解惑”,“圖利”“從命”。這里的“之”“是”用法歸于結(jié)構(gòu)助詞一類。

          2.定語后置中的楚辭句式。“楚辭”代表著南方方言,一般用“之”來倒裝,考生掌握較差。其固定格式是:名詞+之+定語: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孰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顛倒過來,依次是“陸離(言長)的長鋏”“崔巍(言高)的切云(指帽子)”,“高的廟堂”“遠(yuǎn)的江湖”,“潔白的身子”“骯臟的外物”。

              3.倒裝的雜糅

              有時,一個句子中存在多種倒裝現(xiàn)象,考生辨析不全。如: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記信陵君竊符救趙》)

              這是平原君的使節(jié)對信陵君的激將話。“安”翻譯為疑問代詞“哪里”,“急人之困”翻譯為“為別人的困難而著急”。句子結(jié)構(gòu)分析如下:

              安      在      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賓語     謂語      主語

              這是一個倒裝的雜糅,是主謂倒裝與賓語前置的結(jié)合。從一個句子分為主謂兩部分來看,這個句子首先應(yīng)該判斷是主謂倒裝,其次,再指出其謂語部分的賓語前置。整個句子翻譯為:公子您能為別人困難所著急(的美德)在哪里呢?遇到倒裝雜糅,要分清結(jié)構(gòu),抽繭剝絲,層層深入。

               第四.關(guān)于一些固定句式

          常見的固定句式的語法功能主要有一些固定的詞組搭配來體現(xiàn)。這樣的詞組搭配非常多,我們這里選擇一些重要的或易錯的來講解:

              1.推測語氣

              ……得無……

              這個詞組表示對某種情況的推測。“得無”也常寫作“得勿”、“得亡”。翻譯為“莫不是”或“該不會”。例如:

              日食飲得無衰乎?(《后漢書龐萌傳》)

              翻譯為:每日的飲食莫不是減少了吧?(意思就是可能減少了。)

               2.疑問語氣

              如……何    奈……何   若……何

              這是三個表示相同的疑問語氣,可以翻譯為“把……怎么樣”,“對……怎么辦”,或“怎么對待……”。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翻譯為: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

           

              ……何(胡)以……

              何以是以何的倒裝。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憑什么,表示疑問。

              國胡以相恤?(《論積貯疏》)

              翻譯為:國家拿什么來救濟(jì)(災(zāi)民)呢?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孟子莊暴見孟子》)

              我們君王大概沒有疾病吧,(不然)憑什么能夠奏樂呢?

              3.反問語氣

              不亦……乎

              亦是副詞,用來加強(qiáng)反問語氣。翻譯為“不……嗎”或“難道不……嗎”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樂乎?《論語》

              難道不是令人高興的事嗎? 

              何(奚)……為?

              為是表反問的語氣詞。翻譯為“哪兒用得著……呢”或“要……干什么呢”

          秦則無禮,何施之為?

              翻譯:還要報答干什么呢?

            

             練習(xí):

           

           

              一.翻譯下列句子

              1.巫嫗、三老不來還,奈之何?《西門豹治鄴》

              2.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晏子春秋晏子使楚》

              3.若輩得無苦貧乎?(《記王忠肅公翱事》)

              4.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孟子莊暴見孟子》)

              5.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呂氏春秋 察今》)

              6.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史記鴻門宴》)

               二.辨析下列句子的類型

              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勸學(xué)》)

              2.今成皋、陜西大澗中,立土勸及百尺,迥然聳立,亦雁蕩具體而微者。(《雁蕩山》)

              3.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張衡傳》)

              4.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yǎng)一蟲,自名“蟹殼青”。《促織》

              5.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論積貯疏》)

              6.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7.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8.乃取蒙沖斗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赤壁之戰(zhàn)》)

              9.八人即不能無傭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治平篇》

              10.“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zhàn)》)

              11.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史記.屈原列傳》)

              12.善哉,祁黃之論也!

           

           

              答案:

              巫婆、三老不回來,怎么辦呢?

              該不是楚國的水土叫人善于偷盜吧?

              你們該不會為貧窮而苦惱吧?(意思是你們有可能正為貧窮苦惱)

              翻譯為:不肯做和不能做的具體表現(xiàn)用什么方法區(qū)別它們的不同呢?

              像這樣尋找寶劍,不是太迷糊了嗎?

              現(xiàn)在人家如同刀和菜板,我們?nèi)缤~肉,還辭謝干什么呢?

           

          [文言句式的難點(高三)]相關(guān)文章:

          1.木蘭詩的文言句式

          2.木蘭詩文言句式

          3.常用文言文句式

          4.木蘭詩中的文言句式

          5.文言文常見的句式

          6.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總結(jié)

          7.高中文言文句式歸類

          8.初中文言特殊句式教案蘇教版

          9.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總結(jié)

          10.木蘭詩文言句式省略句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欧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 亚洲视频日本有码中文 | 婷婷久久狠狠五月天 | 亚洲欧美中文专区 | 五月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精油按摩视频福利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