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

          發布時間:2016-8-1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一、教學目標:

          1.認識“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現代漢語以雙音節詞為主”的特點,學習梳理、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

          2.學習利用注釋、工具書自讀課文,培養自讀文言文的習慣。

          3.讀懂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認識燭之武的形象,探討他在外交斗爭中表現出來的機智,學習他的顧全大局、沉著機智的品質。

          4.鑒賞本文敘事的簡潔之美。

          二、教學重難點:

          1.培養閱讀文言文的好習慣,學習梳理文言文基礎知識。

          2.理解燭之武在外交斗爭中的機智。

          3.鑒賞本文敘事語言的簡潔之美。

          三、課時安排:二課時

          四、教學設想:

          這是高中階段文言文教學的第一篇課文,教學中要注重學生文言文學習意識、習慣的培養,如查閱工具書、梳理基礎知識等。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要落實學生的學習活動,輔以教師的點撥,通過他們的自學、研討和教師的引導達成教學目標。

          注意發掘課文的吸引力,如故事情節、人物智慧等方面的因素,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趣味,樂意學習文言文,避免進行枯燥的字詞句教學。

          注重“讀”的落實,保證文言文教學的語文味,感受文言的魅力。

          五、教學用具:多媒體ppt課件

          第一課時

          一、教學任務:

          1.了解有關《左傳》的文學文化常識,了解事件發生的背景。

          2.通過自學、討論,讀懂課文,概括課文內容。

          3.引導學生梳理文言基礎知識,培養梳理、積累的意識和習慣。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張飛在長坂坡一聲怒吼,不費一兵一卒嚇退十萬曹軍,這是曹軍忌憚張飛的威猛。比這還早八百多年的時候,更有英雄,只身前往強敵的軍營,只憑三寸不爛之舌,同樣不費一兵一卒,退去強大的進犯之敵,保住了弱小的國家。此人謂誰?他是春秋時鄭國的大夫燭之武。今天我們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一文。“退”“師”各作何解釋?

          明確:退--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撤退/退卻;師--軍隊

          (二)關于《左傳》和事件背景(出示ppt課件):

          1.關于《左傳》:學生簡介--教師補充要點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他以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的順序,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間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的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也稱《春秋左氏傳》《左氏春秋》,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傳”是注釋或解釋經義的文字。

          2.事件背景:

          晉、秦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原因是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正如課文中寫道:“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這是直接原因或稱導火線,根本原因還是晉秦兩國為了爭奪霸權,需要向外擴張。

          在了解背景過程中,要求學生結合注釋理解“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這句話所說的歷史事件,并掌握“以”“其”“于”“貳”的詞語。

          (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聽讀,注意生字詞讀音和句中停頓。

          2.指名學生讀課文,評議。

          3.學生結合注釋,利用工具書讀懂課文,通過同學之間的討論解決遇到的問題。

          (四)檢查自讀效果:

          1.翻譯下列句子,注意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或用法。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②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③夜縋而出,見秦伯。

          ④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⑥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

          ⑦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

          ⑧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2.概括每段內容:

          指名學生概括,評議,明確:

          第一段:晉秦圍鄭,鄭危在旦夕。(起因)

          第二段:佚之狐薦武,武臨危受命。(發展)

          第三段:武見秦伯,退秦師。(高潮)

          第四段:晉軍撤離鄭國。(結局)

          3.齊讀課文。

          (五)課堂檢測:梳理本文重要的文言基礎知識

          【文言實詞】

          ⑴一詞多義:

          ① 許

                           。例:“許之。” “許君焦、瑕……”(《燭之武退秦師》)

                           。例:“雜然相許。”  (《愚公移山》)

                           。例:“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小石潭記》)

                           。例:“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五柳先生傳》)

          ②微

                           。例:人微言輕 (成語)“參始微時,與蕭何善。”(《史記曹相國世家》)

                           。例:微言大義(成語)

                           。例:“桓公微服而行于民間。”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燭》) “微斯人,吾誰與歸?”(《岳》)

                           。例:見微知著(成語)

          ③鄙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為學》)

          (“越國以鄙遠,公知其難也。”(《燭》)  鄙:                             )

                           。例:“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曹劌論戰》)

                           。例:“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左傳昭公十六年》)

          ⑵詞類活用:指出句中加點字的活用情況,并解釋。

          ①晉軍函陵 (                                 ) 

          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                                   ) 

          ③鄰之厚,君之薄也 (                             ) 

          ④越國以鄙遠 (                                 ) 

          ⑤朝濟而夕設版焉 (                                         ) 

          ⑥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                                ) 

          ⑦共其乏困(                             ) 

          ⑧燭之武退秦師(                                      )  

          ⑶通假字:指出句中通假字,并作解釋。

          ①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

          ②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                           )

          ③夫晉,何厭之有?(                         )

          ④秦伯說,與鄭人盟。(                         )

          ⑤失其所與,不知。(                        )

          ⑷古今異義:指出下列句中古今異義的詞,寫出古義和今義。

          ①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②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亦去之。

          【文言虛詞】寫出下列句子中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⑴以:

          ①敢以煩執事                     ②以其無禮于晉

          ③越國以鄙遠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⑵其:

          ①以其無禮于晉                   ②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③失其所與,不知                 ④吾其還也

          ⑶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③且焉置土石                     ④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⑥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⑦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劌論戰》)

          【特殊句式】翻譯下列句子,指出句式特點

          ⑴夫晉,何厭之有?

          ⑵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⑶是寡人之過也。

          (六)作業:熟讀課文,背誦第三、四段。

          第二課時

          一、教學任務:

          1.研讀課文,理解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著重體會他在外交斗爭中的智謀。

          2.賞析本文敘事的簡潔之美。

          二、教學過程:

          (一)指名朗讀課文,指名背誦課文第三段。

          (二)研讀課文:

          1.細致閱讀第三段,思考、回答問題:

          燭之武用那些事實和事理說服秦伯退兵?其中哪點最關鍵?

          [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研讀燭之武的說辭,理解他講的道理和事實,劃分層次,概括要點,板書:

          第一層:亡鄭有利于晉,不利于秦。

          第二層:存鄭有利于秦。

          第三層:晉缺乏誠信。

          第四層:晉貪得無厭,秦首當其沖。(★)

          2.思考、討論:

          晉秦歷史上的關系一直不錯,這次聯合圍鄭又是建立在“爭奪霸權,擴張領土”這個共同的利益基礎上的。燭之武為什么能說服秦伯退兵,瓦解他們的聯盟呢?

          [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

          組織學生結合全文,多角度思考問題;學生交流看法;匯報思考、討論所得;評議、明確:

          燭之武善于審時度勢,選擇正確的突破口。晉秦圍鄭,燭之武選擇秦為瓦解聯盟的突破口,因為晉秦圍鄭的直接原因,與秦無關,秦被分化是是可能的。

          燭之武善于曉秦以理,動秦以“利”。燭之武的說辭,反復說明的就是“利”,就是如何“有利”,如何“不利”,這樣就抓住了秦參與圍鄭的根本目的,從根本上打動他。

          燭之武善于利用晉秦的矛盾。晉、秦歷史上關系密切,但也有不和諧的地方--晉曾對秦言而無信。這次聯合圍鄭,成功后利益如何分配,自然是雙方都關心的問題,有前車之鑒,秦自然會產生動搖。燭之武的反間計成功了。

          ……

          3.課本第15頁的“單元提示”中說“文言敘事有一種簡潔之美”,這篇課文是否體現了這一特點呢?答案是肯定的。請學習下列評析方法,自選例句進行評析。

          例: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鄭,且貳于楚也。這句話表面上交代了晉秦聯軍圍攻鄭國的客觀理由,仔細揣摩我們會發現,這兩個理由都直接關系到晉國,而與秦無關,這就為燭之武說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為故事的發展埋下了伏筆。可謂言約義豐。

          [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

          學生自由研讀課文,找到有關語句,分析體會。

          交流學習心得。

          [這樣的句子還有]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夜縋而出,見秦伯。

          秦伯說,與鄭人盟。

          子犯請擊之。

          ……

          (三)交流學習心得,閱讀課后練習四呂祖謙的《東萊左傳博議》一文。

          (四)拓展學習:

          1.燭之武退秦師從根本上解除了鄭國的危難了么?寫一篇短文闡述這個問題。

          2.我們讀過《唐雎不辱使命》《晏子使楚》等文章,請寫一篇文章談談外交家的外交風采。

          附板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鄭危在旦夕

                                    武臨危受命

          善于選擇突破口                             亡鄭利晉不利于秦

                                                     存鄭有利于秦

          曉之以理,動之以“利”    武智退秦師       晉缺乏誠信

          善于利用雙方矛盾                           晉貪得無厭,秦首當其沖 

                                    晉撤離鄭國

           

          劉軍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高一必修二《蘭亭集序》教案設計

          3.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4.人教版高一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

          5.人教版高一上冊《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6.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設計

          7.《燭之武退秦師》優秀教案設計

          8.燭之武退秦師的教案設計

          9.高一數學必修2教案

          10.燭之武退秦師教案設計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成aⅴ人网站 | 亚汌国产精品久久久秋霞 | 久久久人成影片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v精品V无:码一区二区桃花 | 亚洲中文乱码AV网站 | 亚洲高清揄拍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