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讀書》《我的第一次文學嘗試》《山中避雨》(語文版七年級教案設計)

          發布時間:2016-1-11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冰 心

                                          

          教學目標 

              (一)整體感受,把握課文記敘的主要內容;理清記敘的順序。 

              (二)通過與冰心老人“對話”,激發讀書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 重點:整體感受,把握課文記敘的主要內容;通過與冰心老人“對話”,激發讀書興趣。

          2、 難點:引導學生理解“讀書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樂”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活動導引 

              課前預習。要求如下: 

              1 讀準音,在文中圈畫應積累的詞語,查詞典,正音、釋義。 

              2 讀順文,能夠流暢、清晰地朗讀課文。 

              3 讀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夠指出不同時期、不同的書帶給作者的影響。 

             導入新課: 

              讀好文章,猶如聆聽美妙的音樂,似乎每一個字都是有靈魂的,它們在那里活潑地跳躍著。許多字合在一起,就如同一個盛大的音樂會,各種樂器很和諧地奏著音樂。這種美的感覺,是自己在那一瞬間獲得的,是自己所獨有的。這就是讀書給人的愉悅享受和精神熏陶。世紀老人冰心女士,在回憶自己的讀書經歷時,也為我們總結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 

              (二)快速閱讀--思考活動 

              1 請學生快速瀏覽全文,找出生字生詞,查字典或看課下注釋,為其正音、釋義。 

              2 請學生瀏覽全文,圈畫出能概括本文主要內容的語句。 

              同桌為一組,交流意見。 

              (三)誦讀活動 

              1 男女生各為一組,互相聽、讀,誦讀全文。誦讀要求:能準確、清晰地讀文,盡量做到生動。 

              2 男女生互相提問,指出對方朗讀與理解中的失誤與不足。 

              3 思考:  冰心介紹自己讀了哪些書? 什么時候讀的? 什么樣的書是好書? 

              (四)交流活動 

              1 課文緊緊圍繞“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這一中心內容來選材、組材,請學生在文中圈畫作者幼時、少時讀過的書。 

              明確:在2-10段,有《三國演義》、《聊齋志異》、《水滸傳》、《精忠說岳》、《茶花女遺事》、《紅樓夢》等。 

              這些內容體現了“多讀書”這一中心。 

              2 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回憶幼時、少時讀書經歷的?在文中圈畫表明順序的詞語。 

              明確:時間順序。表時間的詞語:“七歲時”、“同時”、“到我十一歲時”、“在我十二三歲時”。 

              3 關于本文的主要內容。 

              明確:課文通過回憶作者幼時、少時讀書的經歷及多年來讀書的經驗,勉勵青少年“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 

              (五)課內小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人生中從親身經歷獲得的經驗是有限的,這就要求我們通過其他途徑,用別人的、間接的經驗來彌補缺失,豐富心靈,完善自我。 

              讀書,是人獲得人生經驗的不竭的源泉。所以,我們要多讀書。 

              (六)課外小結 

              1 請學生按時間順序,課外小結自己的讀書書目,并能指出每本書的主要優點或對自己的有益影響。 

              2 查找并閱讀介紹作家冰心的文字。(可附圖) 

              3 課外閱讀:選擇自己喜歡的冰心作品,向同學推薦,并附推薦意見。 

                             

          第二課時 

              (一)活動導引 

              1 請學生介紹作家冰心及其作品。 

              2 導入課文: 

              正如同學們所了解的,冰心女士在作品中謳歌和頌贊的是壯美的自然、純凈的童心、真摯的母愛。 

              具有永恒魅力才是真正的文學作品。冰心女士不竭的創作之源是什么呢? 

              (二)誦讀活動 

              1 學生活動與要求: 

              請學生速讀課文,圈畫出能表明作者讀書體會的詞語。 

              2 教師輔助策略: 

              同桌為一組,交流意見并將文中內容進行概括。 

              在字里行間體現作者讀書體會的詞語: 

              例如:《三國演義》讓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聽極了”,還“含淚上床”,“哭了一場”; 

              《水滸傳》讓作者“大加欣賞”,“氣憤填胸”; 

             《紅樓夢》讓作者“嘗到‘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一個朝代和家庭的興亡盛衰的滋味”; 

              現代優秀的文學作品讓作者“心動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遺事》則讓作者對外國小說“有了廣泛的興趣”。 

              以上內容體現了“讀書好”這一中心。 

              重點思考: 

              1 請學生綜合本文內容以及自己上一節課的課后小結,概括歸納“讀書好”的體會。 

              ①學習知識,增加閱歷,提高能力(尤其書面及口頭表達能力)。 

              ②愉悅身心,豐富情感,獲得美感。 

              ③錘煉思維,開闊視野,擴大胸懷。 

              ④陶冶情操,培養雅趣,修養品德。 

              2 作者關于“讀好書”的體會是什么? 

              請學生速讀12-13段,圈畫出能表明作者讀書體會的詞語。 

              明確:書看多了,就會有比較,關鍵在比較:要選那些故事情節精彩、人物形象生動、有真情實感、語言質樸淺顯的作品來讀。

          (三)提高升華 

              1 小結全文。 

              2 作者說:“我永遠感到讀書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樂!”請學生暢談對這句話的理解、體會以及作者的讀書經歷給予自己的啟示。 

           (四)拓展與作業

          1、同學推薦自己喜歡的作品。 

            要求:可以是有感情地朗誦一首小詩;可以是背誦一段美文;也可以是介紹一篇文章。 

            (鼓勵學生積極地表現自我,體會讀書要用心,要能夠讀出真心、真人、真情以至創造真我。)

          2、選詞造句(任選三個詞造句) 

            津津有味 分久必合 官逼民反 怒發沖冠 若有所失 人情世故 興亡盛衰 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

          附板書設計:

          憶讀書 

           

          中心內容                    記敘順序 

                      獲得美感 

          讀書好     增長知識

          多讀書     提高寫作水平     (時間順序)

          讀好書     提高修養

                      

          2、我的第一次文學嘗試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第一次文學嘗試的經歷,理清文章結構,學習作者前后文聯系的方法; 

              2、體會學習作者對詳略的處理;體味學習作者幽默的語言風格; 

              3、理解作者熱愛生活、熱愛文學的天性,培養學生對文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教學以積累詞匯為重點,以理清文章結構,把握文章內容為重難點

          教學設想:

          本課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發揮疏導、提點作用,引導學生的思維去自己發現,自己品味;部分問題,不求統一答案,學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稱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他生性幽默,有一次應邀去一個地方演講。到了那個地方的時候,他先去理了一下發,熱心的理發師問他:“先生,您是外地人吧?” “是的。” 他回答說,“我是頭一次到這里來!崩戆l師又問:“請問,您叫什么名字?”他回答說:“馬克吐溫!崩戆l師很高興地告訴他:“你真幸運,可以和偉大的作家馬克吐溫同名。你很幸運,今天馬克吐溫要到我們這兒來演講,我想你會去的,是嗎?”“噢,我也是這樣想!薄澳愀愕狡绷藛?”“還沒有!薄捌比u光了,你只有站著了!薄罢嬗憛挘 瘪R克吐溫說,“這家伙好像不大禮貌!崩戆l師感到有些奇怪:“他怎么不禮貌了?”馬克吐溫嘆著氣說:“每次他講話的時候,我都不得不站著!” 

          馬克吐溫就是這樣幽默的一個人,他寫的文章也幽默動人,很受人們喜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一篇文章《我的第一次文學嘗試》。 

          2、教師范讀,學生思考: 

              A、馬克吐溫的第一次文學嘗試是干什么? 

              B、在編報的時候,他做了哪幾件事? 

              C、作者詳寫的是哪些,略寫的是哪些? 

           希金斯投河的報道,給一個新來的外鄉人增寫挖苦的注腳詳寫,撰文嘲笑兩位知名人士略寫。 

              D、這期報紙產生了什么影響? 

          3、默讀全文,讀后教師引導學生整理、概括以上幾個問題,并引出板書內容。

          4、再讀課文,試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課文的結構。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精析,體會課文語言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再讀課文,分析: 

            1、作者認為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在哪兒得到了體現? 

          “我認為,在當時算得上一個少見的聰明孩子。” 

          (聽到希金斯事件,就想到“這可是一個好機會”;外鄉人的詩發表時,“心血來潮”,登入了一段言簡意賅、措辭辛辣的腳注,等。) 

            “是一個求上進、有志氣的少年” 

          (很認真的去辦那一期報紙,“我認為把報紙辦得生動活潑是我的責任”等。) 

            2、你認為,除了這些之外,作者還有哪些品質? 

          (學生自由發揮,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正直,有正義感--撰文嘲笑兩位知名人士,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應該指責”。嘲笑的都是些“我”認為應該受到嘲笑的人。 

               能干--“這一期的報紙大大暢銷”,“登記了從未有過的三十三個新訂戶,還有擺在那里的成捆的木柴、卷心菜、豆子及賣不出去的蘿卜……這些東西足夠一家人食用兩年! 

              膽大--年少卻敢敢于嘲笑對立報紙的編輯,于嘲笑那些知名人士,敢于挖苦那個外鄉人;敢于面對那些被激怒的人。 

              有文學天賦--第一次文學嘗試就編出了那樣的報紙,而且語言“言簡意賅,措辭辛辣”,能極富靈感地用漫畫來諷刺嘲笑希金斯。 

            3、作者的語言是幽默詼諧而帶有諷刺性,你能舉例說明嗎? 

            (學生自由發揮,言之成理即可) 

            4、編這一期周報時,作者還是一個小孩,你能從課文中看到作者當時的氣味嗎? 

             (學生自由討論,言之成理即可) 

            5、叔叔生氣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后來變得溫和了? 

             (怕損及他的聲譽,使報紙的銷量受到影響) 

             (看到了新登記的三十三個新訂戶,還有擺在那里的成捆的木柴、卷心菜、豆子以及賣不出去的蘿卜--這些東西足夠一家人食用兩年。 

          二、小結 

             這篇課文,通過寫作者第一次文學嘗試的經歷,展示了作者的文學才華,展示了作者熱愛生活,熱愛文學,勇于嘗試的特點。敘事有詳有略,語言幽默詼諧,很具有諷刺意味。 

          三、作業

              在你的生活中,肯定也有過無數讓你激動或者讓你難以忘懷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學電腦、第一次離開父母親等等,那么請你以“第一次        ”為題寫一篇小作文,要求要寫出真情實感,字數可以不限。

          3、山中避雨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學會整體理解本文記敘的線索;2、掌握記敘文的六要素。 

          過程和方法目標:通過朗讀,體會本文自然恬淡的語言,樸素的情趣。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理解本文的主旨,體會“樂以教和”的含義。 

          重點難點: 

          重點:1、分析事情的整個過程,體會文中傳達的感情。 

          難點:理解音樂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樂以教和”的含義。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音樂是沒有國界的,音樂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我們今天就來看看作者是如何通過音樂和一些素不相識的人交流,最后竟有些依依不舍的。 

          二、作者介紹:(先由學生介紹,然后教師再補充簡介)

          豐子愷,曾用名豐潤、豐仁,浙江桐鄉人,F代著名畫家、美術家、音樂教育家、翻譯家。作品主要收集在《緣緣堂隨筆》。 

          三、寫詞語,讀準字音:  

          寂寥  嘈雜  冗長  弄堂  陶冶  樂以教和  和歌 

          四、朗讀:要求思考記敘文的六要素,準備概述事情的經過,明確記敘文的線索。 

             記敘:把人物的經歷和事情的過程表述出來。 

             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 

             線索:記敘的頭緒條理,即把材料貫穿起來的脈絡。 

          五、檢查朗讀效果:

          請兩個學生起來概括復述,然后總結點評。 

          六要素和故事梗概:前天我和兩個女孩在西湖山中游玩,忽然遇到下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兩個女孩怨天尤人,而我更覺山中雨景迷人,并興趣昂然地拉起了胡琴,這琴聲感染了兩個女孩,而且引來了青年的唱和。一時間歌聲把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溫暖,更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了,所以在我們離開的時候竟有些依依不舍了。 

          六、理清本文的線索: 

          事情線索:山中遇雨--各人反映--作者借琴-作者拉琴--樂以教和--依依惜別。     

          感情線索: 作者:掃興--反覺得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樂-欣然惜別。             

          兩女駭:怨天尤人--轉憂為喜--喜極而歌--難舍難分 

          兩線并行,環環相扣,步步推進,條理分明,結構嚴謹。 

          七、書面作業:抄寫字詞。認真閱讀課文,準備下節課的討論。 

          第二課時 

          朗讀課文,進一步熟悉內容,準備討論,選取話題。 

          討論活動:

          話題一,找出兩個女孩感情和心理變化的詞語,看看三家村前后的氣憤有怎樣的不同,說說變化的原因分別是什么,從課文中找出關鍵性的詞語作答。 

              (怨天尤人--轉憂為喜--喜極而歌--難舍難分 )

          三家村;雨越落越大,寂寥深沉--引得人青年們齊唱--鬧得溫暖  --依依惜別 

          請學生談談對“樂以教和”的理解。 

               話題二:課文幾次提到“趣味”?“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這是為什么?  (學生討論) 

          三、重點分析4、5段。 

             1、第四段的那些句子寫出了兩個女孩的感情變化?你能結合前面的段落談談她們的變化過程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是怎樣的美感? 

          (第二部分中描繪的山中雨景使作者感受到一種寂靜、空曠、深沉之美,雨中拉胡琴、合唱、齊唱使這種自然之美與人的青春洋溢之美、人的內心的恬靜祥和相和諧,使美達到了極至) 

            2、第五段寫了什么內容?為什么女孩和山村青年認識的時間這么短暫,卻在分別的時候這樣留戀?(這是音樂的巨大魅力,“樂以教和”力量。)  這樣巨大的藝術魅力,為什么作者直到今天才深切地領會? 

          四、小結本文主題:

          本文記敘了作者在山中避雨的經歷和感觸,告訴我們音樂的感染力可以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使彼此間更和諧。 

          五、布置作業:完成課后練習題和教輔資料。 

          附板書設計

          3、山中避雨

             豐子愷

          事情線索:山中遇雨-各人反應-借琴-拉琴-樂以教和-依依惜別。     

            感情線索:

            作者:掃興- 反覺有趣-借琴安慰-拉琴得樂-欣然惜別。             

          兩女孩:怨天尤人--轉憂為喜--喜極而歌-難舍難分

                    (第一課時)

          3、山中避雨

          “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  朦朧  恬靜  婉轉  和諧    --樂以教和 

                                  深沉  熱烈  溫暖  愉悅

          音樂可以調節人的情緒,改變人的心境,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使彼此間相處更和諧。             (第二課時)

          4、風箏 

           

          教學目標:

          1.了解相關文學常識。

          2.從已有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體會小兄弟對風箏的癡迷、“我” 對小兄弟進行精神虐殺的殘忍以及為此而產生的痛悔和悲哀。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小時候讀過一首短詩,作者已不記得,詩句卻仍有印象:“又是一個隆冬天/相逢時不再是少年/跳橡皮筋的日子過去了/打雪仗只留下美好的記念!笔茄,童年總留給我們美好的記憶,尤其是童年時的游戲,更是美好之至,F在回想起來,那游戲的情景仿佛就浮現在眼前。我想,同學們一定也有自己所喜愛的游戲,一定還記得童年時游戲的情景。

          現在,就請大家說說各自童年時玩游戲的往事吧。

          (學生交流)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魯迅先生寫的一篇散文--《風箏》,這篇文章寫的是關于童年、關于游戲、關于風箏的往事。

          (板書課題)

          二、介紹作者:

          (先引導學生看課本前面的魯迅像)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雜文、小說、散文、詩歌。本文寫于1925年1月24日,選自散文詩集《野草》。魯迅先生寫的回憶童年往事的作品還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和<山海經>》等。

          (讓學生補充介紹有關魯迅先生及其作品的資料,看誰了解的資料多。)

          三、初讀課文(教師不給任何提示)

          四、交流感受

          (讓學生暢所欲言,談對課文的初步理解和感受,教師不作過多的點評,對學生的獨特發現和感受應給予肯定和鼓勵)

          五、重點品讀

          (一)童年的游戲是美好的,放風箏更富有浪漫的情趣,然而在課文的開篇,作者卻寫道:“……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边@究竟是為什么?

          (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

          教師明確:(至少包括下面兩點內容--1.童年時我曾無情的虐殺了小兄弟的“風箏夢”。2.人到中年,我才悟到“游戲是兒童的正當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我為當年的精神虐殺而痛悔,我想補過,但卻不能。)

          (二)品讀第三段:文中“我”的小兄弟是那樣喜愛風箏,幾乎到了癡迷的程度,文中哪些描寫表現了這點?

          學生找出第三段中的相關語句,并作簡要點評。

          “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神態描寫,顯出小兄弟對風箏的向往和癡迷。

          “驚呼”、“跳躍”--動作描寫,顯出小兄弟一門心思牽掛著那空中的風箏,對風箏的喜愛到了極點。

          (三)品讀第四段:

          1.一生朗讀第四段,然后大家填表完成練習二,了解敘述的各要素。

          2.用心體會:小兄弟懷著一顆天真無邪的童心,癡心迷戀著他的風箏,可“我”這個作兄長的卻無情地把這一切給虐殺了。

          請同學們找出小兄弟制作風箏被我發現以及被我折斷、踏扁風箏后的表現。

          (關鍵詞:驚惶、失色、瑟縮、絕望)

          問:同學們,你們有沒有類似小兄弟這樣的經歷,你能想像出小兄弟當時的感受嗎?

          (讓學生想像小兄弟的感受或者說出自己的類似經歷)

          3.深入探究:在這一段中,小兄弟的表現寫得極少,作者花了很多筆墨寫“我”的發現、“我”的發現的滿足、“我”的憤怒、“我”的暴行以及“我”的勝利和傲然。大家想一下:這樣寫有什么用意呢?

          (參考答案:突出小兄弟在兄長面前的弱小、無助、毫無抗爭的力量,甚至沒有抗爭的意念,十分可憐。同時也極力渲染了“我”欺壓子弟、虐殺精神的淫威。也正是小兄弟的毫無抗爭和“我”的蠻橫霸道,中年后“我”憶及此事時便更覺得對不住小兄弟,更覺得當年的虐殺是多么地兇殘、無情和可憎,而當這種兇殘和無情的精神虐殺無法補過的時候,便更覺得痛苦和悲哀。)

          六、探究主旨:

          回憶童年的往事帶給作者的是無法把握的悲哀,那么,在這篇彌漫著濃濃的悲哀氣息的散文中,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么東西呢?

          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各組委派代表發表觀點。學生的答案可能多種多樣,如:

          --告訴我們游戲是兒童的正當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抒寫作者為童年時的精神虐殺而產生的深深的痛苦、悲哀和懺悔。

          --告訴我們,有些錯誤是永遠無法補過的。

          ……

          七、學生質疑:

          學生就本文自由質疑,問題不設定。教師引導組織學生討論或者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表明自己的觀點,直接參與學生的討論。

          八、結束授課:

          一只折斷了翅骨的風箏,一段悲哀凄涼的懺悔。然而,一切的懺悔又有何意義呢?精神的創傷是難以愈合的,而背負著愧疚的心靈同樣是不堪重負的。同學們,讓我們永遠記取這個沉重而悲哀的教訓吧,讓我們永遠懷著一顆民主、善良、高尚的心吧,唯其如此,那晴朗的空中才會永遠飄揚著我們快樂的風箏。

          九、作業

          一、基礎題

          1.解釋詞語,并用該詞造句。

          伶仃  定不堪    蕩漾   嫌惡   傲然  肅殺   苦心孤詣   恍然大悟 

          2.文學、文體知識填空。

          ①《風箏》一文作者魯迅原名____,是現代偉大的____、____、____。你讀過他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風箏》一文采用____的記敘順序,以第___人稱的角度,圍繞著風箏主要寫了兩件事情:其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_____。

          3.說說課文第二段所描寫的故鄉春景的特點,從這些景色描寫中你可否看出作者怎樣的心境。

          附:板書設計

          少時:折斷風箏--精神虐殺

          中年:未能補過--永恒悲哀

           

          韋一航

          [《憶讀書》《我的第一次文學嘗試》《山中避雨》(語文版七年級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山中訪友教案設計

          2.人教版《山中訪友》教案設計

          3.《憶讀書》的課件

          4.語文版七年級教學計劃

          5.七年級語文版教學計劃

          6.憶讀書優秀課件

          7.憶讀書教學課件

          8.山中訪友教案設計3課時

          9.語文版小學課件

          10.冰心憶讀書課件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日韩在线a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成a影片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中文字幕 |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 最新精品国产AV资源网 | 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视频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