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學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7-16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標:

          1、領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主觀感情,學習本文以情馭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2、體會作者筆下秋的意境,品味課文中精到細膩的語言。

          3、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語言鑒賞能力及掌握運用語言表達的一些技巧。

          教學重點、難點:

          1、加強朗讀,提高語言鑒賞能力及掌握運用語言表達的一些技巧。

          2、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秋的贊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涼、傷感之音。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掃除字詞障礙劃分文章結構。

          一、作者信息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現代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出身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熟讀唐詩宋詞和小說雜劇。曾赴日本留學,與郭沫若等發起創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說集《沉淪》問世,產生巨大的影響。先后在北大、武昌師大、廣東大學任教。1930年3月參與發起成立左聯”。抗戰爆發后,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后流亡蘇門答臘島堅持抗戰。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殺害。

          郁達夫的作品風格清新,抒情濃烈,有感傷情調,有時流露出頹廢色彩。主要作品有《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個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舊社會的罪惡,向封建道德大膽挑戰,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也帶有頹廢情緒。散文以游記著稱,情景交融,文筆優美,自成一家。

           二、背景簡介

           從1921年到1933年4月,郁達夫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和進行創作。 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1936年2月離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作枯竭,過得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過程中,寫了 許多游記,這是他在這段時期創作的主要收獲,為我國現代游記的發展作出了貢獻。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優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解題

          “故都”兩字表明描寫的地點,帶有深切的的眷戀之情,“秋”字明確描寫的內容,題目很深沉。  

          四、朗讀課文解決字詞障礙

          散文鈔(     )        一椽(    )       潭柘(    )寺       落蕊(    )                     橄欖(    )(    )      普陀(    )山       房檁(     )         廿(    )四橋著(    )衣             混沌(    )         橢(    )圓           耗(    )子

          一椽:

          著衣:

          落寞:

          梧桐落葉而天下知秋:

          四、整體感知課文

          1、瀏覽全文劃分文章結構

          2、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重點研習五幅畫面,掌握情景交融的特點。

          1、讀第1、2自然段,分別用四個字和三個字來概括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的特點。運用什么樣的手法?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朗讀課文3-11段思考:這一部分寫了故都的秋的那些景象(描寫了幾幅畫面)?這些描寫各有怎樣的特點?作者是如何體現“清”“靜”“悲涼”的特點的呢?是怎樣做到情景交融的呢?

          3、作者為什么將“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作對比?

          4、作者為什么寫“都市閑人”?

          5、文章的總起部分與總括部分有什么關系?

          6、本文多處使用排比,他們具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

          《囚綠記》學案

          備課人:李佰辯  審稿人:高一語文組

          教學目標:

          1、對綠的深深熱愛,文章總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2、借物抒情、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優美清麗、節奏舒緩的語言風格。

          3、體會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寫作特點,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寫作手法。

          教學重難點:

          1、理解“綠”在文本中的象征意義及作者賦予“綠”的深刻思想內涵。

          2、結合作者贊美“綠”的歷史環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陸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臺人。現代散文作家、翻譯家。1931年畢業于上海國立勞動大學,后與友人創辦泉州語文學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學教書,同時開始寫作散文。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進駐上海租界,由于在淪陷后的上海堅守文化工作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轉到虹口日本憲兵拘留所,刑審數月,慘遭殺害,時年34歲。

          陸蠡是現代文學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詩集《海星》步上文壇,嶄露頭角。后來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綠記》。

          二、背景簡介

          寫于抗戰前期“祖國蒙受極大恥辱的時候”,作者陸蠡當時正在淪為孤島的上海,他懷念一年前在北平時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樹常春藤。作者喜歡綠色,留戀綠色,便將常春藤從窗外牽進房間囚系住它,引為綠友,但它又發現常春藤有一種決不改變的品性,固執的朝著窗外的方向,“永遠向著陽光生長”,“永遠不屈服于黑暗”。這就進一步寫出了他對綠色的愛之深和為什么愛。盧溝橋事變發生后,這就使讀者聯想到祖國山河的淪落,體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卻固執的朝著窗外陽光的常春藤,便是我們堅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著作者對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體會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發了對破壞和毀滅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憤懣之情。同時,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個正直愛國者的情感和愿望.

          三、朗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字音

          急不暇(    )擇         移徙(    )           揠(    )苗助長

          淅瀝(    )(    )      涸轍(    )(    )    猗(    )郁

          2、詞語注釋

          高廣:

          了截:

          至寶:

          烽煙:

          四、賞析課文

          1、迅速瀏覽課文劃分文章的結構,理出文章脈絡。

          2、作者為什么喜歡“綠”“囚綠”之后為什么又放綠?放綠之后為什么還還綠?探討一下這篇文章的深刻內涵。

          3、在作者眼里,綠枝條有著怎樣的性格特點?

          4、為什么給文章命名為“囚綠記”? 

          5、常春藤的象征意義是什么?

          五、結合語境,品味下列語句。

          1、我懷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

          3、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林秋秋

          [《故都的秋》學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高一課文《故都的秋》教案

          3.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4.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5.人教版高一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

          6.故都的秋課件

          7.《故都的秋》教案

          8.高一數學必修2教案

          9.高一數學必修1教學課件

          10.高一必修一數學課件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综合国产在不卡在线亚洲 | 又色又爽视频香蕉网络 | 欧美理论一级在线免费看 | 青青国产揄拍视频 | 一级淫片免费看99久久 | 青青青视频香蕉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