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附屬中學 韓軍
在思想界,人文精神的提法早已有之(1990年),但無一人回應。語文教育界1988年也有人(陳鐘梁先生)提“人文主義”概念,也同樣沒有得到人們回應。直到1993年1月,我在語文教育界再提“人文精神”,才得到廣泛回應。我提“人文精神”與陳鐘梁先生有著本質的不同。不同之處在于,一,角度不同。他是從“歷史的教育思潮”的角度提,我是從“語言的屬人本質”、“語文教育的屬人本質”角度提。二,主旨不同。他的主旨是“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教育兩股教育思潮相互更迭”;我的主旨在于“不可漠視語言和語文教育的精神生命本性。人的生命精神是語言的本質屬性,是語文教育的本質屬
性”。三,概念不同。他用“人文主義”,側重于“觀念、思潮”,我用“人文精神”,意在突顯“人的生命、人的靈魂”之于“語言、語文教育”的極其重要性。我的文章中有著十分強烈的反“技術化”傾向。我在中國語文教育界第一次提出“人文性是語言的基本屬性”、“人文精神是語文教育的基本屬性”。
文學界、文化界也曾熱烈討論過“人文精神”,時間較晚。那是到了1993年下半年,華東師大王曉明教授等在6月份的《上海文學》《曠野上的呼喚》一文中提“人文精神”,文學界、文化界才圍繞“人文精神”展開熱烈討論。而我提“人文精神”,跟文學文化界的也有根本的不同。一,針對對象不同。他們主要針對“一,知識分子精神操守滑坡,二,嚴肅藝術受到通俗藝術沖擊”這兩種狀況;我主要針對“語文教育嚴重漠視語言和語文教育的生命精神本性”的狀況。二,概念的涵義相異。他們的主張復歸“人文精神”的涵義,是復歸崇高、莊嚴、神圣;我主張張揚“人文精神”的涵義,是張揚人的自由、人的個性、人的生命精神。這是迥然相異的兩種“人文精神”。
我們要特別注意分辨兩種不同的“人文精神”。一是,一味追求莊嚴圣化的“人文精神”;一是,世俗化的“人文精神”。我所主張的“人文精神”是指后者。
嚴格說來,一味追求莊嚴圣化的“人文精神”不合“人文精神”的本義。
“人文精神”誕生于十六、十七世紀西方人文主義思潮,最原初的、本真的涵義就是世俗化、人間化、平民化、生活化,以世俗化、人間化對抗宗教的神圣化、天堂化,強調人的多方面的自由愿望、生活的欲求,反對教會對人的種種世俗愿望的禁錮、壓抑。可是到了今天我們的語文教育中,一些人主張“人文”,卻恰好與“人文”原初、本真的涵義相佐--一味主張復歸神圣、復歸莊嚴、主張政治思想教育,以之壓抑世俗化、人間化、生活化、個性自由、精神自由。這是對“人文”的淺解、曲解。這是仍未擺脫自己幾十年來根深蒂固的“政治教化”情結。這種淺解、曲解本身,就是一種“偽人文”“偽圣化”。
今天,我申說“人文精神”,基本內涵就是:強調人間化、生活化,充分尊重人的尊嚴,人的生命尊嚴(精神尊嚴、靈魂尊嚴),人的生活尊嚴(精神自由愿望、個性愿望、多元愿望),在封閉的中國語文教育中擴展人性的基本的生存空間 。一方面,強調以生命精神、生命靈魂來反對和抵抗“技術化”,讓人的崇高生命精神、莊嚴情感充沛地張揚起來;另一方面,又強調以的入世精神、自由生活愿望,來反對和消解把人的精神宗教化、“偽圣化”,從而肯定人的多方面的自由生活欲求,使人的精神真正躍動起來。它一方面主張神圣、主張莊嚴,一方面主張世俗化、人間化,它認為人自由的生命精神、自由的生命靈魂、自由的生活愿望,本身就是神圣、就是莊嚴。大家要理解,世俗化、人間化絕不等于低俗化、頹廢化、虛無化。
我在這里做一個特別聲明,務必請各位讀者注意。我并不反對在語文教育中進行基于課文思想內容的思想教育,那是極其重要的教育。其實我所說的“人文精神”教育,大體分成兩種---一是“能指”的,基于語言文字本身內容的,
即語言文字的動人韻律、美妙的筆形、樸素或華麗的辭采、積淀于語言文字本身的深刻的文化內涵等等;一是“所指”的,基于語言文字所負載的內容的,如對祖國的忠貞、對民族的熱愛、對山川的贊美、對他人的熱情、對全人類的博愛、對社會的責任、對集體的熱忱、對母親的報答、對愛情的真誠等等。這才是真正的人文!
我當然知道,當今語文教育中,學生思想貧乏、蒼白,情感貧弱、無力。對此,我十分清楚。但是,我以為,這種貧乏、蒼白、貧弱、無力,并不是回復“偽圣化”的、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內核的的所謂“人文精神”教育所能奏效的。我的看法正相反,我認為,越是強化這種教育,學生的貧乏、蒼白、貧弱、無力就越加劇。要豐富學生的思想、強化他們的情感、壯化他們的精神,首先要弄明白造成貧乏、蒼白、貧弱、無力的原因是什么。大家都意料到的兩個重要原因:一個是“文以交際”“技術化”訓練思潮總是千方百計地躲避著、消解著人的思想、情感、精神;一個是市場經濟、商業文化大潮所帶來的膚淺、輕飄、頹廢的社會人生意識。但還有一個更重要原因,許多語文教育工作者并不一定意識到。那就是,“偽圣化”的、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內核的的所謂“人文精神”“教育”(灌輸),恰恰造成學生思想情感狀況的原因之一。因為它遠離九十年代學生的自我身心、遠離九十年代的現實生活。學生對此有強烈的排斥傾向。因而,越是強化這種“教育”(灌輸),學生就越遠離它,就越跟商業文化的東西親和,就越會加劇著這種狀況。
我不同意,對所謂思想教育,進行脫離實際的宗教般地拔高、進行悖逆人世現實生活的扭曲、進行極左色彩的闡發;不同意以冠冕堂皇的所謂“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的名譽,來壓抑個人的自由、束縛人性的基本愿望,不同意以極左色彩的“公共話語”“公共意識”“公共思維”,來強迫我們的孩子們、強迫我們的語文教師們,放棄個人的精神自由、情感自由、思想自由、言語自由!
我覺得,不僅在語文教育中,在一切形式的教育中,人的精神自由、情感自由、思想自由、言語自由,人的個性獨立、生命抒展、靈魂生長,是最最重要的!學語言,絕不是學純粹的無精神內涵的語言字碼本身(實際上,那種純粹的無價值意義的語言字碼根本不存在!),學語言,本質上,就是是形成人的獨立的精神本體,就是潛移默化中樹立人的自我的精神與人格,就是陶冶人的情感和情操,就是建立一個絕對不同他人,而又與他人、與社會、與時代文化相互融洽的真正自我。一句話,語言即人,語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學著運用語言就是學著成人,語文教育的本質就是以語言立人!這正是語文教育的靈魂所在,失卻這個靈魂,就失卻語文教育的真正生命。這正是語文教育的魅力所在、價值所在,我認為,如果不承認這一點,就是不深刻懂得最基本的語文教育!
語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
語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是根源于語言本質屬性,即語言屬人性--這是語文教育人文性的基本根據!
抒張自我,忠于自我的獨立情感,眼睛,感覺,重視自我獨特的生命體驗,
中國語文教育中為什么那么缺乏“人文精神”?
因為我們總是把人文精神、人道主義看成是資產階級的產物,凡是帶“人”的詞幾乎都不好“人性”“人情”
幾十年中,我們的人文精神總是在變異:變異為所謂的先進的政治觀念,先進的思想觀念。之所以變異,極左意識形態是一個主要因素!
極左意識形態,也是我們對一切人文精神反感和誤解的重要原因。
我們反對極左,反對把語文課上成政治思想甚至道德課,但不能因此反對人文精神的提倡;
注:(見拙作《限制科學主義,張揚人文精神》,《語文學習》1993年1期。陳鐘梁先生也曾在1988年提出類似概念,但是他用的是“人文主義”。“人文精神”和“人文主義”兩個概念并不相同。人文精神 是指人的生命精神、個性自我,人文主義特指一種思想潮流。后面我將論及。)
[語文教育人文精神與其他人文精神的區別]相關文章:
3.語文教育專家論文
4.語文教育教學故事
5.語文教育的論文
7.語文教育專業論文
8.語文教育研究論文
10.有關語文教育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