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姜堰中學 王書月
面對今年的高考作文題,我感到似乎無話可說。今年的高考作文題盡管與去年的關于誠信的高考作文題有一脈相承之處,但今年負載道德教化使命的高考作文試題卻受到了社會的廣泛批評。原因何在?追求崇高是社會和人的心靈的共同需求,但這種追求一旦脫離真實的生活走向荒謬就顯得十分可笑了。
高考作文不應承擔道德說教的社會使命。從某種意義上講,高考作文應該考的是學生十年寒窗所積淀的人文素養和語言的修養,如果讓高考作文承擔它不應承擔的東西,那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這使我想到了1998年高考可笑而又值得深思的一幕,成千上萬的考生為了表現“堅強”,竟不約而同選擇了讓自己的父母在自己筆下“雙亡”,這豈是一種偶然的巧合?盤點近年來的高考作文題,道德說教味道最濃的莫過于今年。我們的中學生整天“一心只讀圣賢書”,有多少幾率面臨這種沉重的人生的生死抉擇?生活中又有多少可以“觸動心靈”的重大選擇?相反我認為今年北京的高考作文命題說教味就顯得淡一些,但無論從命題的情境還是從反映社會生活上都要勝出一籌。一是設置了中學生談論世界杯足球賽這個具體的情境,這個情境反映了一種生活的真實,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三五個學生聚在一起的這種情形。二是四個同學的討論“淡妝濃抹總相宜”,學生無論就哪個角度思考切入都可以。三是談規則可以跟中學生的生活有關,如材料中的校規,也可以與某個特定領域有關,如足球賽甚至你可以聯系到WTO的規則都可以。我想如果真的關心生活就能感受到中學生的心跳,高考作文也才能在字里行間跳蕩著青春的旋律。高考作文命題要恢復“言為心聲”的本來面目,就要直面并且融入現實生活,要勇敢地對那些強加給作文命題的“附加物”說“不”!
今年高考作文虛構了一個虛假的命題前提。今年的高考作文暗含著“助人--自救--雙贏”的假設前提,正如材料中所說的“陌生人可以活動了”“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而且最后“兩個人互相攙扶著走出了困境”,這是中國傳統的“善有善報”的大團圓結局,但材料中本身就有“他走啊走啊,腿已經邁不開了”,而腳碰到的“硬梆梆的東西”“經過一番按摩”竟然立刻就“可以活動了”而且能“互相攙扶”了,這些明顯的矛盾之處帶著人為的虛假的編造痕跡。我們常常責難考生“抄襲”“說假話”,如果以高考作文命題都這樣做,我們有什么資格去指責學生?另外,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題有明顯的仿造痕跡,小學語文教材中曾經選入這樣一篇文章,相信不少人看過。大意講的是一個饑渴難忍的旅行者在沙漠里碰到一口井,面對喝下井臺上的一杯水就能生存和按照字條上所說的把水倒入吸水器從井中取水(當然也可能就打不上水)的兩難選擇,最終他選擇了后者并為后來的人留下了一杯水和一張紙條。同樣的生存困境,同樣的選擇,一起對照著讀,也許會感到十分有趣吧。
我不喜歡這種“立意自定”的虛偽的自由。明明你已圈定“華山一條道”,卻還惺惺作態什么呢?如果誰寫得自私一點,丟下陌生人而去,那還不一下子就被閱卷老師槍斃,所以我們只有選擇崇高。如果把“心靈翻江倒海之后”一直到結尾都去掉,就到“登山者犯難了”結束,讓中學生自己去選擇,估計結果會怎樣?我估計多數人還是會這樣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講,登山者的心靈的選擇應是出于對生命權的尊重,當然也應該包括自己的生命尊嚴,假如拯救陌生人已成為一種不可能時,他也應該學會保全自己。面對落水的人,不會游泳者可以選擇呼救,叫人來救等多種方式,而不必也不應該自己跳下去,這也是對生命尊嚴的一種尊重。
當然,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我認為高考作文從幾十年前的緊跟形勢到后來的避開熱點的命題思路是正確的,我同時認為把目光投向青年人的靈魂深處,借助高考這根指揮棒對他們進行人生道德方面的教育是可行的,但今年的高考作文恰恰是超過了一個“度”,走向了反面,也許正是由于去年社會方方面面對高考作文給予了很多的喝彩,而導致命題者又拿今年的高考作文做了一次試驗品,但這次試驗無疑是荒謬而又失敗了。我希望明年的高考作文命題能避免假大空,追求崇高而又腳踏實地,更多地體現出時代特點,體現出青春的律動,讓我們的青年學生考出他們真正意義上的人文素質和語文修養。
[追求崇高的荒謬的試驗品--2002年全國卷作文評議]相關文章:
1.崇高的反義詞
3.崇高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4.推崇的近義詞
5.夢想與追求名言
6.追求夢想名言
7.形容很高的成語
8.追求的近義詞
9.夢想與追求的名言
10.追求真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