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躍
一、聽力入試,培養全面的語文能力
假如說去年的中考語文是以宜昌市的開卷考試為最大亮點的話,那么今年的中考語文當數廈門市的聽力入試最為搶眼。該市語文試題的第一大題即是聽力,共10小題,計20分。其中第1-8題,皆為各聽一段話,然后選出正確答案,猶如英語聽力考試一樣;第9、10兩小題,為各聽一段話,說出文中人物話語的含義及言 外之意。
這種題型的設計有它的理論基礎--語文的“聽、說、讀、寫”四大能力中,“聽”排在首位。“聽”是獲取語言信息的重要途徑,是思維訓練的重要環節。而現在的語文教學,側重說、讀、寫的訓練,惟獨“聽”成為有名無實的東西。這次廈門市聽力入試,為語文教學中“聽”的能力培養注入一支“強心劑”,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
二、設置附加題,創造加分機會
語文試卷設置附加題還是比較少見的,今年有幾個省市的試卷,或多或少地涉及了這一點。廈門市在第二大題的語文知識積累中,設立了一道加分題,主要是寫出三句“涉及顏色的景物描寫”的古詩文;南京市在第一大題的語文知識積累中,也設立了一題為動物園管理處擬一條奉勸游客愛護動物的標語,有創意的可加1-2分。設置附加題的試卷以大連市為最突出,它的附加題共5小題,分為“默寫填空”和“語言運用”兩方面,共計6分。其中前三小題,是古詩文默寫填空,有課內的,也有課外的(如韓愈的“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黃巢的“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第4小題是補填悼念魯迅的挽聯,考查了對偶知識和對魯迅先生作品的了解情況;第5題是用兩個詞寫一個不超過30字的句子,是較復雜的“造句”形式。總的看來,附加題以考查課外閱讀積累與語言表達能力為主,這為那些愛好閱讀的學生創造了得分的機會,也體現了語文教學的追求目標,顯示了語文學習要注意外延的延伸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三、強調語文基本功,養成一種良好習慣
寫工整字,說通順話,可以說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功。而這種基本功又非一朝一夕、三年兩年就能鍛煉成功的,這種學習甚至要伴隨人的一生。目前的語文教學忽略了對這些方面的要求,所以通過考試來促進,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手段。前幾年的語文試卷對書寫已有要求,但都沒有今年武漢市的語文試卷鄭重突出。該試卷在“開卷之題”的第一大題就專列此項--“注:本題不需直接作答,依據你的書寫及語言表達基本功來評分。請特別關注以下評分標準:(1)你的書寫工整、規范,可得卷面分4分;(2)由閱卷人從你的答案中隨機選取三個句子,三句中沒有錯別字,沒有病句,可得基本功分6分。”--這樣的強調方式讓人耳目一新。
其他省市的試卷對這些語文基本功的要求也或多或少地有所體現,如:大連市的卷子開頭即注明“含卷面書寫5分”;深圳市的第1題即為4分的漢字書寫題;黑龍江的第1題有2分也是考查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
四、對試卷結構調整,增強“寫作”意識
以往的試卷結構多是按這種方式組織的:一是“語文基礎知識積累與應用”,二是“現代文閱讀”,三是“文言文閱讀”,四是“寫作”。這種試卷結構往往會造成作文處于“被動”的不利地位--學生在做完卷面試題后才寫作,很容易造成時間安排不當,往往是在最后半小時才倉促下筆,寫出的都是“急就章”,談不上有什么文采。由于時間不夠,有些心理脆弱的學生甚至會出現“頭腦一片空白”,作文“交白卷”的情況。今年重慶市和甘肅省的中考試卷,在結構上作了很大的調整,改變了以往把作文放在最后的做法。重慶市的試卷結構是這樣的:一是“語文基礎知識及其運用”,二是“現代文閱讀”,三是“作文”,四是“基礎題”,五是“閱讀題”;甘肅省的試卷結構是:一是“積累運用”,二是“閱讀理解”,三是“寫作能力”,四是“文學欣賞”,五是“語言運用”,六是“閱讀理解”。兩省(市)的試卷結構設置有點“不謀而合”--將寫作部分都提到了整個試卷的中部,將分量最重、容量最大的“閱讀部分”一分為二。這樣的調整,有意提醒考生們要提前寫作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忘記作文”現象的出現。受定勢思維的影響,有些考生可能還會走入“老路”--仍把作文放在最后寫,但若能采用這種試卷結構模式,再經一兩年過渡,應該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安徽合肥中銳國際學校;230601)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通訊》2002年10月
[試析2002年中考試題的鮮明特色]相關文章:
2.電路考試題及答案
4.醫學資格考試題
6.民法自考試題及答案
8.美術教師考試題
9.語文考試題及答案
10.護理考試題目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