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管理寓言故事:唐僧的信念
引導語:《西游記》這部經典的名著大家是耳熟能詳了,講了師徒四人四天取經的故事,下面是關于唐曾信念的寓言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西游記》中講,玄奘法師在長安城化生寺講經,所講內容為小乘教法。觀音菩薩化身癩頭和尚勾起玄奘法師對大乘教法的濃厚興趣,決定接受唐王之差,遠赴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如來佛主處求取大乘真經。于是,西天取經的故事就開始了。
領受西天取經之差時,玄奘法師是發了宏愿大誓的,他對唐王表示:“我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即死也不敢回國,永墮沉淪地獄。”這其實是為自己設立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同時確立了不畏艱險、排除一切干擾,取得真經的堅定信念。在這一宏偉目標的指引及堅定信念的作用之下,玄奘法師不顧眾徒弟的勸阻,毅然踏上了西行之路。
在唐僧從長安出發后的路途中,仍有不少人善意提醒他,西天之路遙遠而艱險,很有可能不等他行至西天就已拋尸異鄉了。但不管大家怎么勸說和提醒,唐僧取經之心依然不改。在去往西天的路途中,不但兇險不斷,而且金錢、美女、王位等誘惑也是層出不窮的。面對這些兇險及誘惑,其堅定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正是因為有了明確的目標及堅定的信念,以唐僧為首的取經團隊才能一路披荊斬棘、降妖除魔,最后終于到達西天,取得真經而歸。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即使他的幾個徒弟有再大的本領,取經的任務也是無法完成的。
現實生活中常遇到這樣的事,當一個具體的目標確立之后,大家都為之歡欣鼓舞,而且紛紛暗下決心,大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之勢,而在實施過程中一但有意想不到的問題出現時,大家便萌生退意。此時周邊的環境及言論對其的作用是巨大的,許多時候大家的信念便因此而動搖,于是目標就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東西。這就是信念不堅定的具體表現。碰到這種情況,作為團隊核心的領導者就要想方設法鼓舞團隊成員的士氣,增強其戰勝困難的勇氣。這樣的例子在《西游記》中也很多,如唐僧取經途中第一難,二位從者被妖怪吃掉,唐僧為太白金星所救。太白金星在離去的時候留下四句頌子為其鼓氣:“吾乃西天太白星,特來搭救汝生靈。前行自有神徒助,莫為艱難抱怨經。”這是太白金星為唐僧鼓氣,以進一步堅定其取經的信念。可見太白金星對信念的理解也是相當深刻的,他深知道如果唐僧取經的信念一但動搖,取經之舉便會失去下文。其實太白金星的這種鼓勵也是現代企業管理者常用的一種方法。如委派某一員工去完成某項艱難的工作時,常常會說:“沒什么大不了的,大膽地去做吧!有大家在后面支持你。”
在漫長的取經路途中,唐僧以凡人之身份領導幾個均為神仙的徒弟,其最可以為人表率的地方就是他始終不變的取經信念。這正是唐僧之所以能被幾個徒弟所承認的主要原因,也是一個團隊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用“不可能”、“沒有辦法”之類的論斷為一個計劃或設想畫上句號。這是一種十分可怕的習慣,它往往使許多通過努力完全可以實現的目標被放棄或擱淺。這種現象的出現,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信念”的支撐。這在一個成功的團隊中是絕對不允許出現的。
中國有句俗話:“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其實這句話應該改成:“堅定的信念就是成功的一大半。”現實世界中,一帆風順的事情并不多,一個團隊要想超越其它競爭對手而帶上勝利的花環,享受到成功的喜悅與收獲,就必須徹底拋棄“一帆風順”的想法,時刻準備面對難以想像的困難與艱辛,用堅定的信念所產生的巨大而神奇的力量將“不可能”變成“可能”。中國還有句古話“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寧可戰死,不能被嚇死”這是戰場上戰士常說的一句話。戰才有生的希望,不戰和退縮只能滅亡。一個成功的團隊首先要有必勝的堅定信念,這種信念來源于團隊每一個成員。任何一個團隊成員要想在團隊中出類拔萃,就必須把這種信念作為一切行動的指南。
身在一個優秀的團隊中,你別無選擇,只有去奮力奔跑!向著遠方的目標,不停地奔跑!為了目標的實現,你沒有任何放棄奔跑的理由!
[知識拓展]
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寓言的故事情節設置的好壞關系到寓言的未來。中國歷來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長》、《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古希臘《伊索寓言》中的名篇《農夫和蛇》在世界范圍類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成功之處在于故事的可讀性很強,無論人們的文化水準高低,都能在簡練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管理寓言故事:唐僧的信念】相關文章:
經典管理的寓言故事07-29
員工管理的寓言故事08-20
經營管理寓言故事10-31
管理寓言故事五篇09-07
跳蚤和人管理寓言故事09-06
關于管理的寓言故事十則08-19
關于企業管理的寓言故事07-17
垂釣者的啟示管理寓言故事10-15
鷹王的代價管理寓言故事11-12
信念散文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