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教學設想 教學教案設計(西師版五年級上冊)

          發布時間:2017-3-2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去年曾聽吳冬喜老師的《出塞》,吳老師的深度解讀,課堂上所提供給學生的信息,使《出塞》這首詩的教學有了另一層意義的解讀。我一直思考,語文課要教給學生什么?那應該是深度的思考和廣度的吸納。前不久,正好教到這課,覺得這課還有另一種解讀的方式,現將上課的教學設計寫出來,盼指正。

            《出塞》是七絕詩的壓卷之作,是唐邊塞詩中的一朵奇葩,因此,在教學這首詩的時候,應該將其融在邊塞詩中去體會。

            邊塞詩以描寫邊塞征戰生活為題材,因此,詩的風格有著鮮明的特點,或悲壯,惋傷--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或豪邁,勇敢--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王昌齡)或凄厲,惆悵--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陸游)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范仲淹);既有表達建功立業的渴望--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也有表達報效國家的激情--誓欲成名報國,羞將開口論勛。(張說)

            教學《出塞》這首詩,離不開邊塞特殊的環境,因此,教學的破題,我選擇“塞”字為突破口,打開邊塞之門,直觀地感知邊塞環境之惡劣、生活之艱苦、戰事之頻繁、生死之慘烈,為學習詩歌,培育好一個深沉凝重的基調。學生的直觀感知,不是通過圖片資料,而是通過古詩詞典型句子去體會,以詩解詩,或許稍難,但是教育學生,想象是有依據的。

            在這基礎上,讓學生自由讀詩,自學初步體會詩歌,從戍邊而引出“萬里長征”,進而在體會萬里長征時,從時間長去感知征人生活的艱難、慘烈、悲壯,在深究征人“人未還”的根由時,體會征人不能回的事實,同情征人的生活。最后再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钡脑娋渲校粚訉拥伢w會:征人出征的豪邁;詩人對和平的憧憬和對朝庭的不作為的無奈。通過分析,去體會。然后再通過朗讀去體悟。

            課后的作業,是一次彈性作業,給予學生三個資料的提示,是希望學生學會寫讀書的思考,這是課堂教學的深度延伸。

            一、出示詩歌,讀詩

              學生自由讀,要求學生邊讀邊注解

            二、破題而入,簡析背景,

             1、讀詩題

               --告訴老師,詩題中的“塞”指什么?(關塞、邊塞)

               --從詩題中你知道這首詩應該是寫什么內容的嗎?(反映邊塞生活和戰事詩)

             2、簡單介紹邊塞詩

               在唐代,有一批詩人(如高適、岑參、王昌齡、王維、李益等)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征戰生活,后人稱他們為“邊塞詩人”,形成了所謂的“邊塞詩派”,邊塞詩是唐代這個詩歌大國的一束奇葩。在邊塞詩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眾多的邊塞詩,我們今天學的王昌齡的《出塞》是眾多邊塞詩中的極品,被尊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3、簡介當時的歷史背景

               --我國在秦、漢時代便修筑長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漢的戰爭自秦起,至漢,至唐,一直沒有間斷,在陰山一帶,匈奴據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看到邊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煙、長城、黃沙……(自然環境艱苦)

              。菏胫幌蜻呁タ,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撼鋈肴,處處黃蘆草。(王昌齡)

              。呵п掷铮L煙落日孤城閉。(范仲淹)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王昌齡)

               --戰爭、征人……(戰爭場面慘烈)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①。(李賀)

              。鹤砼P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

              。狐S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王昌齡)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唐?王昌齡《塞下曲》

            三、注釋讀詩,品味意境,抒發情感

             1、自由讀詩,注讀,初步理解詩歌

             2、詩中有一個詞,高度概括了當時,邊塞戍邊的事,你能找到這個詞嗎?(萬里長征)

             3、為什么征人戍邊叫萬里長征呢?(邊塞遠;時間長)

             4、你還從哪里看出時間長?(人未還)

             5、出邊塞戍邊的征人,為什么不見回家呢?

               --戰事頻繁終老邊塞

               資料:

               據《資治通鑒?唐紀》載,玄宗時,改府兵為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于成為久戍之役,

                --戰死沙場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李頎《古從軍行》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唐?王昌齡《塞下曲》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

                --所以古人云: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6、這古來,是多少時間呢?自秦漢以來,邊關戰事頻繁,征人死傷無數:

               --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

             7、指導讀這兩句詩

               --這是敘事,告訴我們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實,該怎樣讀呢?(凝重)

               --從這句詩中,你還讀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該怎樣讀呢?(同情)

               --這是怎樣的一種同情呢?詩人看到了什么?

              。簾o數生命的死去,感嘆生命的卑微……讀

              。菏ビH人的悲痛,感嘆人生的無奈……讀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征人“戰骨埋荒外”“白骨亂蓬蒿”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親人“望穿雙眼,哭斷心腸”

               --指導讀

             8、面對著這樣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說什么?

               --對征人:

               --對戰爭:

             9、所以詩人這樣寫到: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么?

               --豪邁,勇敢,一往無前!

               即使是艱苦戰爭,也壯麗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王昌齡))

               指導讀出自豪與勇敢

               --沒有戰爭(渴望戰爭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廣這樣的將軍,匈奴就不敢度過陰山,侵我邊疆,這樣征人就能早日回家,這是詩人的渴望,這是詩人對和平的渴望。

               指導讀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對朝庭的失望

               戰事連綿不斷,與朝庭無名將賢才有關,恨報國之志不能如愿

               指導讀出內心的那份失望和無奈

             10、整體再讀全詩,體會詩之意境

            四、閱讀思考拓展升華

             1、你認為有李廣將軍在,戰爭就可以平息嗎?就會有和平嗎?

             2、寫一篇讀后感,可以談對戰爭的看法,也可以寫對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寫一個調查匈漢戰爭的論文

              提示:

              資料一:

              據《資治通鑒?唐紀》載,玄宗時,改府兵為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于成為久戍之役,“天寶以后,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

              資料二:

              漢王朝、匈奴河南之戰后,匈奴人失去了陰山以南的廣闊區域,痛心疾首,每過于此,無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戰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豐美的河西地,經濟上蒙受的損失更為嚴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漢武帝時,漢王朝、匈奴在漠北大會戰,經過數月搏殺,匈奴損兵十幾萬,這幾乎是匈奴當時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戰后,匈奴幾無壯年男丁。

              資料三: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歲二首》

             。翰恢翁幋堤J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航駷榍嫉殉鋈,使我三軍淚如雨。――唐李頎《古意》

            By wuful發表評論于2006-3-12 9:26:00

            讀了佘大師的設計,覺得其中有三妙:

            一妙,妙在導想,以一組邊塞詩拉開解讀的帷幕,創設意境,形成具象,走進古戰場,感受征人苦。以詩解詩,創境導想,妙!

            二妙,妙在導讀。有情有境有意有味。導讀的藝術是我們都應該追求的:

            “--這是敘事,告訴我們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實,該怎樣讀呢?(凝重)

            --從這句詩中,你還讀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該怎樣讀呢?(同情)

            --這是怎樣的一種同情呢?詩人看到了什么?

            :無數生命的死去,感嘆生命的卑微……讀

            :失去親人的悲痛,感嘆人生的無奈……讀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征人“戰骨埋荒外”“白骨亂蓬蒿”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親人“望穿雙眼,哭斷心腸”

            --指導讀”

            三妙,妙在導思。“你認為有李廣將軍在,戰爭就可以平息嗎?就會有和平嗎?”問得好,問得妙,所謂深入地解讀文本,就要教師善問,問在關鍵處,方能讓學生有效思考,感悟。

            工具性與人文性在這一設計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教學之后,學生一定收獲很大。

           

          [《出塞》教學設想 教學教案設計(西師版五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西師大版五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計劃

          2.西師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表

          3.西師版小學五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4.西師版分數除法課件

          5.剪紙教學教案設計

          6.張籍秋思教學教案設計

          7.西師版語文教學計劃

          8.西師版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9.西師版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

          10.西師版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計劃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日韩国产亚洲欧美不卡观看 | 亚洲综合色自拍一区首页 | 在线视频亚洲图片 | 午夜在线视频影院 | 久久深夜福利亚洲网站 |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