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是剛剛從無紀律約束的孩童過渡到有組織有紀律有集體階段的學生,保留有較多的原始天性,缺乏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最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給教育工作帶來很大的阻力。在教育工作中,為了更有效的教育小學生,讓學生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逐漸向自主學習的轉變,培養集體觀念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盡管小學生的學習有較多的缺點,但仔細觀察,他們還是有一定的優點。要讓學生向自主學習的轉變,首先要深入分析小學生學習的優缺特點。他們的主要缺點:一是被動的學習,二是不穩定,三是持久性較差。由于小學生的心理結構是不成熟的、稚嫩的,對待學習也和對待其他事物一樣,是以興趣和快樂為心理動力的主要因素,因而造成以上三個方面的不足。主要的優點:一是具有較強的模仿性;二是具有很強的群集性。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就是從突破口入手。他們這種模仿性和群集性就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那么怎樣才能從這個突破口引導他們向主動性和自律性的轉變呢?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下面談談個人的一些看法。
首先,要樹立一個集體榮譽感的形象。因為他們本身具有的群集性,所以他們比較喜歡在集體中能得到心里上快樂,比較注重群體帶來的興趣。但是一開始他們并未意識到集體榮譽這樣的概念,也是無集體觀念,在他們意識當中也就沒有形成集體榮譽感。要使他們逐漸有集體榮譽感,就得從他們的感性認知上下功夫。比如:每周流動紅旗、舉辦各種競賽、各種評比活動,各種趣味游戲活動等等。通過這樣一些具體事情,這樣,他們在感受到樂趣的同時也慢慢地融入了集體。當他們成功的完成某個任務后,就明白了只有整個小組的同學團結協作,才能取得勝利。這樣他們就逐漸感受到集體帶來的榮譽感,逐漸樹立良好的集體榮譽的形象。當在他們逐漸感受到集體榮譽帶來的樂趣后,就會慢慢地形成集體觀念,開始從這個過程中自覺地維護集體榮譽和利益。事實上也是如此,在實踐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形成集體觀念。以我校的每周“流動紅旗”為例,本人在學生當中描述一個得到“流動紅旗”的班集體的榮譽形象。強調得到“流動紅旗”是班集體之中與每個人密切相關,失去也是與個人行為有很大關系。鼓勵他們從自我的行為當中去爭取本班的集體榮譽,較好的激發他們的群集性。再通過各種表揚和鼓勵方式來調動他們的模仿積極性。時間一長,在他們的思想意識里形成不同程度集體榮譽的行為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他們原來無集體觀念意識狀況,并且發現他們都會按一定的認知當中自我約束,自我提高。上個學期,我班在低年級組中每周都得到“流動紅旗”。每到周一頒發流動紅旗的時候,同學們都非常地高興。他們從這里感受到了集體榮譽帶來的樂趣,于是更加自覺的維護和執行。盡管他們本來很不穩定、很好動、很被動。但是他們開始在改變自己行為中享受集體帶來的榮譽感。會逐步約束自己,并向積極健康方向轉變。
其次,要規范集體榮譽的行為準則。規范他們的行為準則,就得從他們的模仿性重點著手,以做得好較好的同學或者其它班同學的行為做為榜樣,以榜樣的力量去引導他們向良好方向轉變,在他們的轉變過程中又加以鼓勵,得到鼓勵的學生就會產生榮譽感,從而又在學習當中更為努力接受紀律的約束。從不好向好轉變,好了向再更好的轉變,這樣就能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之中。他們在外部條件的觸動下,一部分學生先進行了行為模仿,帶動更多學生的模仿。這種模仿行為會在全班蔓延開來,人人爭取做好榜樣。這個時候,慢慢地誘導學生向主動的、穩定的轉變,他們就更能接受學習教育。但是行為準則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是立竿見影的。要做行為準則的規范,還是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而且有進還會出現倒退的現象。有關專家做過實驗,一個小孩的不良習慣一般要連續21天不斷重復地強調糾正,才能改變。如果有一天不糾正就要用7天來補。絕大部分學生都會有不良的習慣。改變這些不良習慣來適合班集體行為規范時,總有一些難度。因為在校學習時間只有五天,每周就有兩天不在學校,所以在學校要加強這個規范的執行,最好能夠與學生家長共同監管引導學生,使其保持良好的行為規范。但是事實上,很多家長并不能與學校共同來完成學生不良習慣的糾正,所以很多學生的不良習慣改變會是一個比較長期過程,我們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心思來引導學生向規范行為的轉變。
其三,要利用集體榮譽約束不良的行為習慣。在規范行為準則中,抵制不良習慣行為是很關鍵的一方面,僅靠老師和學校方面的監管還不足以讓學生回到端正地行為,如果能讓學生相互監督,相互敦促會起到很好地效果。由于小學生具有群集性,他們在一起學習、游戲的時間比較多,隨時可以進行相互監督。但是如果讓一個學生的個人行為去糾正另一個學生,其效果不會理想,因為一個學生對一個學生不會有什么威信可言。不過,如果一群學生為了大家的利益和榮譽對某一行為或者某一個人而言,就有足夠的力量影響這個行為或者這個學生。這也是集體力量,培養學生們維護班集體的榮譽感,發揮他們之間相互監督的積極性,更有利于約束他們不良的行為習慣。在實踐過程中,這樣作用和效果非常地明顯。比如在每天的文明班級檢查中都有一項是衛生檢查,教室不夠衛生就挨扣分,為此學生都能積極打掃,但是保潔工作就做得不夠好,亂扔垃圾的現象偶爾還是有的,如何糾正學生的這種不好的習慣呢。我跟學生說,你們打掃容易嗎?他們會說不容易。那么,我們應該讓我們的教室保持整潔,這樣下次打掃就容易了,而且打掃得那么辛苦,因為某一個人不小心丟了垃圾挨扣分,多不值得啊。學生們都贊同我的話。于是我就讓學生們相互監督、提醒;甚至只要看到哪里不整潔都能及時的打掃。慢慢地,學生就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只要平時多強調行為準則,引導他們對不良習慣地抵制,他們就會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當中公然對不良行為習慣的攻擊,由此來約束不良行為。但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不要讓這種集體約束變得冷嘲個別學生的跳板,也不能讓這種集體約束變相挖苦個別學生。在現實的班集體當中總會有個別學生比較不穩定,影響班集體榮譽會更大一些,容易引起大家的排斥。所以引導學生們相互監督只能針對事不能對人,達到監督作用就鼓勵他,讓他回到正常的狀態;如果這種約束反而造成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就會適得其反。
其四,引導學生們團結友愛,相互幫助,增強集體觀念。團結就是力量,一個班集體觀念強不強,直接影響一個班的利益和榮譽,更是直接影響他們由被動向主動學習的轉變。因此,集體觀念的強弱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引導學生們團結友愛,相互幫助是增強集體觀念一個重要途徑。在現實教育工作,老師應該為學生以下提供幾方面的條件和環境來凝聚學生,增強他們的集體觀念。一是制定一些共同奮斗目標。比如:爭取“考試排名全校第一”、 爭取“先進班集體”爭取每周“流動紅旗”等等。這些共同的目標能夠培養他們之間的團結。二是舉辦一些具有團結意義的游戲或者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學習團結的意義。三是讓學生參加一些助人為樂的集體性活動。比如去敬老院幫助孤寡老人,或者學生當中有誰有些小困難,讓他們共同努力去幫助,解決力所能及的困難。從這幾方面的培養來增強集體觀念會起到很好作用。
集體觀念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在教育工作中能起到很好促進作用,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有更大的幫助。每個學生都不能離開班集體而獨立存在。培養集體觀念與學習成績與思想道德息息相關,在小學生中猶為如此,培養集體觀念是改變小學生自律差,不穩定的有效方法,更是轉變小學生不良行為和提升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
[淺談培養小學生的集體觀念 班主任工作論文]相關文章:
2.小學數學論文淺談
8.個人與集體議論文
10.小學生的數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