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第三實驗小學 林明霞
為使作文教學走出“學生厭寫,教師厭教,耗時耗力,效率不高”的怪圈,有必要開展了“指導學生自由習作”的研究,還學生以題材選擇、思想表達、語言運用等諸多方面的自由,讓學生說真話、抒真情。事實上,如果不加指導而讓學生自由地寫,是增加了取材、構思的難度,學生往往茫茫然。在自由習作實驗中,需要充分拓展教學時空,實施有效指導,適時為自由習作導“源”、導“路”、導“改”,春風化雨般地滋潤自由習作田園。
一、開渠導“源”--為小學生自由習作積累豐富的素材
常言道:“厚積薄發”,唯有豐富的積累,自由習作時才能文思如涌,解決“無米之炊”。積累的核心問題是教師訓練學生養成觀察、閱讀的習慣,并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日記、讀書筆記、小練筆等形式進行積累和內化。課題實驗中,我們努力創設大語文教育環境,從課內到課外,從校內到校外,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擴大信息接受量,將“自由習作”之樹植根于學生真實生活的土壤,置身于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的環境中,潤物細無聲般地將鮮活的具有時代特色的習作資源引進我們的自由習作教學中來。
1、給學生接觸社會與大自然的時間。
(1)關注生活,給學生一雙慧眼。《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豐富多彩,是學生習作永不枯竭的沃土,可以說事事皆素材,時時為契機,處處有學問。關鍵是老師有一雙慧眼,也給學生一雙慧眼。因此,我們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認識事物,讓他們跟小鳥弟弟談心,和柳樹爺爺拉家常,到嫦娥姐姐家做客……學生把在學校、家庭、社會、自然中出現的豐富多彩并有典型意義的場景、事件或人物及所見所聞及時記錄下來,成為同學們自由習作的源頭、活水 。
②參與活動,給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自由習作與經驗密切關聯,對于學生來說,酸甜苦辣皆有營養,喜怒哀樂都是文章。情動于中而形于外,學生自身獨特的經歷往往能夠令他的作文也別具一格。我們十分注重學生感受生活的過程,有目的地為學生設計各種生動有趣的實踐活動和游戲,參與墻報、辦展覽、編報刊,進行調查、采訪,開展環境保護,科普宣傳、舉辦講故事比賽、寫字比賽、畫畫比賽、手工制作比賽、文娛表演活動、主題中隊會、猜字游戲活動 ……在實踐活動中,學生相當放松,能夠“想人之所未想,言人之所未言”,我們及時訓練學生把動手操作的過程、特點記錄下來,這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學生自由習作的土壤就會越積越肥,習作興趣也會隨之濃厚起來。
2、拓寬視野,讓學生挖掘自我
①挖掘閱讀資源 每一篇課文中總有新詞新語出現,句式也不盡相同。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體會、認識課文中語言表達的規律、知識、感情,引導學生把課文中的好詞佳句、優美片斷記在讀寫筆記上,并熟讀成誦,融合貫通。長期堅持,強化學生對語匯的記憶儲存,日積月累,將課文的語言文字變成自己的儲備和財富,一旦用時會自然涌上筆端,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文字水平。
②挖掘生活資源。我們鼓勵學生平時多看一些課外書刊,廣泛涉獵多方面知識,如讀報,聽廣播,看電視等等,開闊視野,激發想象,獲取知識,增加新鮮語匯。同時,我們還注重培養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提倡他們互相借閱手中的課外讀物,互相學習交流,讓他們在多向多邊活動中感受名著魅力,汲取語言精華,豐富文學素養。這種書香濃濃、書聲瑯瑯的文化氛圍,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把讀書當作是一種“需要”,由“要我讀”變為“我要讀”的自覺行為。
二、拓思導“路”--為小學生自由習作提供取材思路
學生有了鮮活而又有個性的生活體驗,并不是一定能寫出富有個性的自由習作,只是提供一種基礎和可能。引得活水要肥“耕田”,還要教師恰到好處地發揮啟發、引導、鼓勵、幫助作用,“應抓住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課程標準語),成為學生自由習作上“畫龍點睛”的合作伙伴,點爆學生的表達欲望,成為形成和發展學生語言個性的自由體操。
1、敞開思維巧選材
①選材自由化。自由的狀態不僅是生產佳作的途徑,而且能使習作無比快樂。自由習作的快樂首先是心靈的快樂,使學生都能夠樂于“傾吐”。我們不出具體或統一的題目,而是根據習作大致范圍,引導學生在寫作范圍內自主選擇自己最熟悉、最感興趣的、符合內在需要的內容寫。學生喜歡寫什么就寫什么,喜歡用什么方式寫就用什么方式寫。同學老師、操場教室、衣食住行、媒體輿論、街巷田野……童心所及,處處皆文章;蟲魚鳥獸、花草樹木,天上地下、過去往來,想象所至,下筆可成文。學生有了心靈的自由,就有了童心、童言、童趣,能夠意到筆隨,盡享自由習作創造的快樂,習作常常是一片生機盎然。
②選材生活化。葉圣陶先生說:“訓練學生作文,必須注重于傾吐他們的生活積累。”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大量的表象。學生作文是傾吐生活積累的過程,是學生實際生活的反映。教學時,我們引導學生把生活和習作結合起來,努力創造機會讓學生回歸生活,把學生的思維引向自己熟悉的學校、家庭、社會、自然生活,涉及其生活積累,挖掘其生活庫藏,疏通學生習作的“源頭活水”,從而觸發他們的情感和神經。學生的習作必定會小中見大,平中見奇,鮮活充盈;學生寫起作文來也必定會思維活躍,文思如涌。
③選材多樣化。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海闊天空的想象和由此及彼的聯想是千差萬別的,由此產生的感受、情感也是千差萬別的,這些千差萬別決定了習作的多樣性。我們從多個角度提醒學生去觀察、感悟、品味生活,激發想象,并從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抓住自己或感受深刻,或影響深遠,或別有見地的人、物、事、理寫下來。同樣的生活內容,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經歷,就有不同的習作內容和不同的情感體驗。如同樣是寫“早晨” 時,先讓學生明確習作范圍--早晨,至于選擇哪個早晨,表現哪個主題,則由學生自己確定。學生自主地寫出感受最深的內容。有的寫出菜市場的繁榮;有的寫旭日東升的景色等;還有的寫不怕苦、不怕累,無私地為人們服務的清潔工的品質等。
2、敞開心扉樂表達
①淡化要求,自我構思。通過開拓思路、自主選材的過程,學生已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表達的欲望。這時教師的引導主要在于開啟學生心扉,讓學生易于表達,樂于表達。作文本無定法,應讓學生自由習作,放任思維,天馬行空。我們只花很短的時間提示習作要求(突出訓練重點),在學生思維“卡殼”處適時地點撥指導,話不在多,而在于“巧妙、精當”。如指導《×××,我想對你說》時,在學生明白了作文的要求是:有真情實感,結合具體的事例寫后,我們只在習作對象上再點一下:既可以對某一個人說,也可以對某一類人說;既可以對熟悉的人說,也可以對陌生的人說。我們不限制要求學生必須寫什么,不準寫什么,讓學生選擇自己愛寫、會寫的內容,自選體裁,自我發揮,自我構思。
②組織交流,互相啟發。自我構思就是打腹稿,是作文中的“想心思”,但并非完全有學生獨立完成,而是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與小組或全班同學交流感受,可以互相交流自己準備寫什么,也可以交流自己準備怎么寫,對別人說的你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提供一些參考性的意見。教師針對情況作必要的點撥。你的感受,我的認識,他的想法,在相互碰撞、相互補充、相互融合中,產生良好的班級磁場效應,使學生的思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③捕捉時機,引吐真情。當學生露出有話想寫,躍躍欲試的狀態時,就讓他們動筆打草稿。教師作個別指導,注意發現共性問題,為下一步教學打下基礎。作文的主動權交還給了學生,學生充分享受自由,改變了過去被動聽、奉命寫的封閉局面,為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營造了空間。學生的題目、選材、立意、體裁等方面都有了創新,寫出了富有個性的文章。當然,學生所作內容可能還很稚氣,描述的語言也可能較為平淡。但它是學生創作的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們要精心呵護,更不可簡單、粗暴地否定。
三、賞評導“改”--為小學生自由習作提供經營平臺
傳統的作文評價,教師是評價的主導者和權威者,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自由習作能力極為不利。《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寫作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因此,自由習作的評價應該引導學生盡量去發現文章中的閃光點,真誠而不吝嗇地激勵學生,讓賞識給學生送去快樂、帶來干勁、增強信心。我們把作文批改與講評的專利還給學生,在自改和互改等多種形式訓練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以便于學生“我手寫我心,我語表我情”,讓每個學生都有自由展示語言、表達感受的機會,從中體驗作文的樂趣。。
1、創設展示平臺
①自我欣賞,自我展示。學會欣賞自己,是學生樹立信心、體驗成功的第一步。不同水平的學生,寫出的作文不可能都盡如人意,但是只要他們肯動腦能把作文寫出來,每一篇都有其閃光點,如一次別出心裁的習作、一段精彩的片段、一句優美的句子,哪怕是一個好詞都可成為促進學生寫作成功的契機和動力。作文完后,先讓學生反復認真品讀自己的習作,反復地去思考、欣賞自己遣詞造句、表情達意中的得意之處,一詞一句地去尋找自己習作中的閃光點。再為學生創設展示閃光點的平臺,讓學生挑選自己推薦好的章節,自己上臺在班上朗讀,還讓小作者說說構思的過程和好在哪里,在自我欣賞中感受快樂。總之,要為每一名學生尤其是中、下等生,提供充分的表現、研究、創造的機會。這樣,既體現了學生的賞識能力,又訓練朗讀者的水平,老師再加以贊賞和肯定,學生修改作文的積極性就會更加高漲,都會興致盎然、千方百計地去修改好自己的習作。
②互相賞析,互相肯定。學生的習作,是作文主體--學生對生活情境的認識和體驗,是他們內心世界的自我表白,是他們創造勞動的藝術作品。教師應引導在小組或找好伙伴互相交流,在字里行間里睜大眼睛尋找優點,讓每個學生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發現別人習作中的閃光點。學生一起交流,一起賞析,一起肯定,形成讀者與作者、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多維的交流局面。學生對自己的閃光點總是格外珍視,由點及面,由此及彼,牽一發而動全身,肯定一點而促全面。積極的評價是激勵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手段,多一些獨特的激勵,多一些寬容與個別指導,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師和同學對他的關愛,從而增強他們繼續修改超越自我的自信心。
2、創設修改平臺
①、集體修改,示范引路。學生修改習作離不開導改。導改前,我們要了解習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結合本次習作的訓練重點,選準具有代表性的習作,尊重學生的理解和感受,以學生的自主發展為前提,促使學生去讀一讀,議一議,評一評,教師予以適當的點撥和引導,使學生既能從佳句佳段的賞析中強化認識,受到熏陶和感染,又能從對問題的剖析中,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為互評互改打下基礎。
②互評互改,共同提高。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修改不如學生自己修改。學生個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學生在明確本次評改重點的基礎上,小組合作進行賞評,學生之間交換作文,自己動手評改他人文章,按照教師提出的各項要求進行批改。與他人進行比較,可以取長補短,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水平。此時,教師不要做旁觀者,要參與討論,提供方案,收集信息,為全班交流做好準備。學生互評之后推舉出自己認為較好的作文,在全班誦讀、點評,可以整體概述,也可以有側重地針對性發言。經過這一步驟,學生們學會較客觀、全面地評析文章,較好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對修改習作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和掌握。
③自我修改,追求完美。自評自改是提高學生自由習作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訓練的目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己親身參與,親身活動,自己的思想、情感、看法得到充分尊重,沒有什么比這更幸福的事情了!自評自改不是放任自流,同樣突出教師“導”的作用,做好“教練”工作,教給學生自我評價的標準,然后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認真讀改自己的作文。自己覺得不錯的好詞佳句,在自我欣賞中感受快樂;修改重新發現存在的問題,在自我反省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語不達意誓不休”。而后,教師多創造讓學生自我展示風采的機會和空間,如在小組或全班展示自己習作“閃光點”、把自改后的習作貼在“作文展示欄”上,進一步深化欣賞和交流。這樣,學生不僅得到了自評自改的快樂,而且還品賞到了成功的喜悅。
實踐證明,通過教師的有效指導,學生能盡快進入習作的自由王國,能夠意到筆隨,充分享受習作自由與樂趣,讓他們的真情在自己的作文里自由流淌,讓習作成為他心靈的港灣,成為他傾訴表達的自由樂園。
作者郵箱: lmx23255325@sina.com
[論小學生自由習作的有效指導(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5.自由活動安全教案
6.自由簡單的造句
10.自由落體運動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