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改的關鍵在一個“活”字
內容摘要:
現代語文教學“活”的迫切性、可行性的重要不言而喻,語文教學實施需從“樂”、“ 情”、“美”、“智”四個方面入手,發揮師生的教學互動性,教師引著學生走,學生推著教師跑,真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接受教育,獲得知識,形成能力,開發智力,其樂融融。
關鍵詞:樂 情 美 智 教學機智
一、“活”字教學的時代意義
首先從時代目標要求看:“活”字教學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而語文,誠如《語文教學大綱》所說:“是從事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是學習各門學科必須掌握的基礎工具”。因而,語文教師“活”字教學對于“兩個文明”建設和“四化”大業早日實現的意義自不待言。
其次從教改科研成果看:“活”字教學又具有可行性。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早就告誡同行“一定要把學生教活”,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也撰文《關鍵在于一個“活”字》,指出“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如果說一種教學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學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所以我認為“活”堪稱語文教學法之精髓。
最后從語文教學現狀看:“活”字教學更具有緊迫性。至今有的教師仍信奉“重壓之下出成績,汗水時間換分數”,急功近利,搞短期行為;有的教師為了大顯身手,講風過濃,越俎代庖;有的教師死抱著“練為主線”不放,練功過烈,師生疲于奔命,捉襟見肘;有的教師由“滿堂灌”走向另一極端“滿堂問”,擺花架子,僅學得“活”之皮毛……如何把師生從呆板的教學程式和練習、考試、分數等枷鎖中解脫出來?如何使師生花費時間、投入精力都較少,而又能取得最佳教育教學效果?這便成了當前語文教改研討的“難點”和“熱點” 。解決這一棘手問題的途徑可能有多條,方法也可能有多種,但可以肯定地說,語文教師”活”字教學乃不失為使語文教學走出“低谷”的“治本”之舉,勢在必行。
二、“活”字教學在實際教學中的原理
1.“樂”是活的教學前提
樂是通向學習樂園的向導,引導人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樂也是潛在的學習動力,使人保持旺盛持久的學習熱情;樂又是一位學習的良師,使人加快獲得知識的進程。《論語雍也篇》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心理學原理告訴人們,興趣導致歡快,學起來能得到內在的滿足。研究結果也表明,學習情緒輕松、愉快、高漲,學起來、教起來就容易活,效率也就高。那么如何做到樂呢?一是目標激勵,化苦為樂。語文教師要從培養又紅又專接班人的戰略高度,幫助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遠大的人生目標,喚起他們學好語文的原動力,以苦為樂,化苦為樂。二是講究實效,學有所樂。教師應設法使學生不斷體驗到學有所得的快感,教師既要胸中有書,更要目中有人,務實求真,使學生學有所樂。三是示范表率,寓教于樂。語文教師要善于挖掘和運用自身的感召力,充分發揮示范表率作用,如:要求學生背誦的,自己先“亮相”,亦可經常“下水”作文。真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接受教育,獲得知識,形成能力,開發智力,其樂融融。
2.“情”是活的教學關鍵
我國著名教育家馬丁倫說過,“教育不能沒有感情”。社會心理學認為,人與人之間信息的交流與傳遞,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認同基礎上進行。“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培養的對象不同于工廠里生產的產品,而是一個個活生生會思維有感情的人,因而,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要想把課教活,“感情豐富”是必不可少的。“情”是一種巨大的教育潛能,從某種角度說,語文課堂便是情感場,不少教材情文并茂,如果配上教者情緒飽滿、面帶微笑,“未成曲調先有情”,再加上學生情緒高昂、思維活躍、輕松愉快,必能產生某種微妙的情感效應。作為語文教師要真正把學生當成自己的朋友,了解他們的生活,思想,了解他們學習語文的甘苦;少做“嚴父慈母”,多做兄長學友,使學生可親近、可信賴、可仿效,沒有心理距離,教師引著學生走,學生推著教師跑。這樣教師就能得心應手,最佳發揮;學生則如坐春風,其情濃濃。
3.“美”是活的教學完善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猶如一曲優美和諧的動人樂章,給人以完美的藝術享受。對教者 而言,教態大方自然瀟灑,板書簡明美觀巧妙,語言純潔幽默詼諧,韻味無窮是美;對學生而言,閱讀可感受美、領略美,論辯可賞析美、想象美,練習作文可體驗美、創造美,要努力使雙邊活動配合默契,引人入勝,主旋律扣人心弦,曲終余興未盡。讓學生在語文課堂這個既狹小又廣闊的美的王國里自由馳騁,充分施展自己 的聰明才智,去發現美、追求美、創造美、塑造美的人生,真可謂妙不可言,美不勝收。
4.“智”是活的教學保證
“活”字教學就得使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統天下,而應把學生推上主人公的寶座。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導演”,而不是“主角”,而且還得根據“主體”發揮情況順其自然,因勢利導。這就對教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需要具有較好的教學機智,非凡的應變能力。首先要熟悉大綱,對目標要求爛熟于心;其次要鉆研教材,對知識點胸有成竹;且要了解學生,對施教對象了如指掌;再就是要講究教藝,設法占“制高點”,找“誘發點”,抓“發散點”。或精心啟發,悉心觀察,或耐心等待。具體講:一是引導,主要是激發“情感場”;二是指導,主要是指導學習方法;三是啟導,主要是啟開思路;四是疏導,主要是疏導難點。看上去如行云流水,實際上匠心獨運。
三、“活”字教學實施的探究
1.“多功能”合作法
課堂45分鐘是語文教學的主戰場,也是學生獲得知識、能力,提高思想水平的主渠道。高效率的課應是耳聽、眼看、口讀、手寫、腦想,“全頻道”式接受、“多功能”協調、“立體”式滲透。語文教師在授課程序設計方面要兼顧教材思路、教法思路和學法思路。充分考慮“聽、說、讀、寫”的最優化組合,及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的相機穿插。盡可能使學生大腦皮層處于積極的興奮狀態,保證全神貫注而又輕松愉快地上好每一節語文課,真正在主戰場上打好提高學習效率的攻堅戰。
2. “現場辦公”作文法
作文課堪稱“眾學所歸”,作文教學既是語文教學的重點體現,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所在。學生常常為作文犯難,教師每每為批改發愁,真可謂談“文”色變。每周一作固然重要,但一周后 (甚至更長時間)的講評卻已時過境遷,激情冷卻,效果欠佳。所謂“現場辦公”是指當堂出題、當堂指導、當堂訓練、當堂批改、當堂講評的口頭作文訓練方法。其好處是:容量大,一般一次可訓練幾道題;周期短,體現了“短、平、快”的節奏特色;興致濃,人人參與,氣氛熱烈,引進競爭機制;費力少,教學雙方一般都可當堂清,不留后遺癥。方法上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剛開始選題難度可低些,盡可能使學生感興趣,有得說,并幫助他們消除顧慮,激發說的欲望,強調重在參與。亦可采用“示范下水”說、啟發鼓勵說、樹典型模仿說、因材施教指導說、集思廣益幫助說等辦法,并相機傳授說話技藝,逐步養成“出口成章”的說話習慣和能力。“入門”后可開展說話競賽,如即興說、論辯、演講、求異說等,還可以把說和寫結合起來,先擬提綱,再揚長去短,取長補短修改成文,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實踐證明此法效果頗佳。
3. 問題情境創設法
書是靠學生自己去讀懂的,教會學生讀書可受用一輩子,語文課本充其量只是個例子而已。葉圣陶說過:“教師之為教……貴能令三反,觸處自引申。”以啟發式教學為例,不少教師仍止步于“我問你答,我啟你發”的淺層次上,結果學生的主動性、求異性都受到傷害。古人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引而不發,躍如也”。教師們不妨大膽嘗試,以學生為中心,留足夠時間讓學生先想、多想。教師給學生引路架橋,學生學會自己走路過橋。方法上,可讓學生互問互答,取長補短,或改由學生問老師,共同切磋。教師以參與者身份融入到學生中,這樣做的好處是教師便于撥動學生心弦,點燃好奇之火;掃除障礙,解開癥結,指點柳暗花明處;矯治思維“盲點”,撥正思維歧途,師生都進入“積極思維的王國”,教學相長。
4.社會課堂滲透法
語文教師應千方百計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注意運用“遷移”規律,變封閉式開放式,使小課堂與家庭、學校、社會大課堂互相滲透。擴大信息量,創造機會,增加實踐,從深度、廣度和效度上鞏固知識技能,彌補小課堂之不足。方法上,可搞些諸如“一日一名言接力”、“語文早餐大家說”等活動及組織“周末讀書俱樂部”、“文學社”、“書畫社”、“新聞社”、“文娛社”等團體,使人人都有“風光”的時候,個個都有理想的去處。甚至可以走向社會“觀光記游”,“采風調查”,“做小記者”,“當業余編輯、節目主持人”等等。總之,以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語文學習,在活動中發展思維,開闊視野,培養能力,陶冶情操,力求自己達到變教為學、會教會學、樂教樂學、活教活學的理想境界。
[語文新課改的關鍵]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