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瑞文網!

          中醫必記的經典語錄

          其他經典語錄 時間:2018-03-20 我要投稿
          【www.laquenouille.com - 其他經典語錄】

            中醫必記經典語錄

            1、木香行氣,平肝實腸;厚樸散滿,行水平胃。

            2、兵無向導則不達賊境,藥無引使則不通病所。

            3、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4、氣聚則塞,氣散則通

            5、百病挾痰

            6、苔黃膩熱在肝膽,苔黃燥熱在脾胃。

            7、熱痰主急驚,當瀉;脾虛主慢驚,當補。

            8、木熱則流脂,肝熱未有不見痰者!

            9、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見汗不發汗,有熱莫攻熱;

            10、石膏其性,一善清頭面之熱,二善清咽喉之熱,三善清瘟疹之熱,四善清痰喘之熱。

            11、脾臟宜補則。晃父耸枳郧。脾喜暖而惡寒;土惡濕而喜燥。

            12、血有余則怒,不足則恐。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13、忍怒以全陰,抑喜以養陽。

            14、胃陽弱而百病生,脾陰足而萬邪息。

            15、治痰法,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

            16、久病先針足三里

            17、諸花皆升,唯旋復花獨降。

            18、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19、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20、養心莫過于寡欲。--《醫學入門》

            21、小病理氣血,大病調陰陽。

            22、古人醫在心,心正藥自真。

            23、風為百病之長,頭為諸陽之會。

            24、善醫者,法門廣大無邊。不善醫者,小心與大膽均誤也。

            25、凡病夜則增劇,晝則安靜,是陰病有余及血病氣不病。

            26、胃為陽土,宜涼宜潤;肝為剛臟,宜柔宜和。

            27、肝隨脾升,膽隨胃降。

            28、無痰不作眩,無風不作眩,無虛不作眩。

            29、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30、久病必虛、久病必瘀、久病及腎、久病入絡

            31、未醫彼病,先醫我心。

            32、治急性病要有膽有識,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33、脾喜燥而惡濕,胃喜濕而惡燥。

            34、上氣虛者,升而舉之;下氣虛者,納而歸之;中氣虛者,溫而補之。

            35、大黃去積,水蕩之也;巴豆去積,火燎之也。

            36、學不博不足以達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變。

            37、乙癸同源,肝腎同治;滋腎水即以榮肝木;瀉肝火即以安腎水。

            38、黃芩之退熱,乃寒能勝熱,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熱,乃苦以發之,散火之標也。

            39、宜補脾陽者,雖干姜、附子轉能生津;宜補脾陰者,雖石膏、知母轉能開胃。

            40、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

            41、腎中陰虛則肝心之病起;腎中陽虛則脾肺之病生。

            42、喘氣毋耗氣,精遺勿澀泄,明得個中趣,方是醫中杰。

            43、救陰不在血,而在養津與測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

            44、水系有形之飲;濕為無形之邪。

            45、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爛煮也;一口化,細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46、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調脾胃為切要。

            47、氣有余便是火;氣不足便成寒。

            48、柴胡散膽經之專藥,即能散其郁勃之氣,復能解其郁結之熱,郁中有熱,故風藥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49、胃陽不傷不吐;脾陽不傷不瀉。邪正不爭不痛;營衛不乖不寒熱

            50、腸癰下不厭早,腸癖補不厭遲。

            51、陽絡傷則吐血,陰絡傷則便血。

            52、脾氣喜升 胃氣喜降

            53、熟讀而精靈自啟,思深而神鬼可通。

            54、血之失于吐衄者,陽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陰之不升也。

            55、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

            56、病不辨則無以治,治不辨則無以痊。

            57、人身不過表里,氣血不過虛實。

            58、疹是太陰風熱,癍是陽明火毒。

            59、早上頭痛屬氣虛。晚上頭痛屬血虛。

            60、回陽之中,必佐陰藥;攝陰之內,必兼顧陽氣。

            61、氣燥血必燥,清氣藥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氣亦燥,滋燥藥中可加入蘆根、石斛。

            62、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63、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精補;精補不如神補。

            64、內傷之病,多歸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65、凡病晝則增劇,夜則安靜,是陽病有余及氣病血不病。

            66、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補肝,宜降氣

            67、見肝之病,知當傳脾,當先實脾。

            68、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熱傷氣,益氣而暑自消;暑熱傷陰,益陰而暑自退。

            69、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 .

            70、諸厥固泄,皆屬于下

            71、有觸心動為驚,無觸心動為悸。

            72、暑有陰陽之分,尿有赤濁之別。

            73、痛則不通,通則不痛。

            74、蓋外無惡寒發熱身痛之表證,則不必用桂枝;內無眩悸吐涎之里證,則不必用肉桂。

            75、舉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脈);舉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脈)。

            76、病人不忌口,醫生白動手

            77、上下交損,當治其中。

            78、汗出不解,非風即濕,復雜做事,簡單做人!

            79、面腫為風,腳腫為水。

            80、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

            81、吳茱萸為厥陰之主藥,上可溫胃寒,下可救腎陽。

            82、渴喜飲冷,腹中有熱,渴喜飲熱,腹中有寒。

            83、行氣則后重自除,理血則膿血自愈。

            84、脅為肝膽之區,禁用汗、吐、下三法。(脅痛)

            85、白丹皮去無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來寒熱之骨蒸。

            86、血得寒則凝,得熱則行,見黑既止。

            87、法不過仲景,理不過內經。

            88、邪在皮毛者,汗而發之。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89、黃疸必傷血,治黃要活血

            90、汗藥宜早,下藥宜遲。

            91、肺虛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虛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腎虛有痰宜補腎以引其歸臟

            92、業醫者,活人之心不可無,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93、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無需只祛痰;貴在治氣以為要,氣順則津液自行,絕其源泉痰即消。

            94、荊芥最散血中之風。

            95、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96、巔頂之上,唯風可到。

            97、陰陽虛者,須培腎元,以陰陽蓄于腎也;氣血虛者,須調脾胃,以氣血生于脾胃也。

            98、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99、疏肝勿忘和胃,理氣慎防傷陰(疏肝和胃,理氣養陰)

            100、凡治病勿傷胃氣,久病宜保脾土。

            101、陰虛者能發熱,以真陰虧損,水不制火也;陽虛者能發熱,以元陽敗竭,火不歸源也。

            102、俱視獨見,無與眾謀。

            103、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輕淺,以出入主其外。

            104、醫家不用新荊芥,木賊從來不用鮮。

            105、秦艽退黃最妙,以其性能退陽明經濕熱邪氣也。

            106、百病生于氣

            107、不宜苦寒伐胃府,陽明無熱不輕攻。

            108、神靜則心火自降,欲斷則腎水自升。

            109、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為實。

            110、熱邪傷陰,陽明消爍,宜清宜涼;太陰告困,濕濁彌漫,宜溫宜散。

            111、腎臟內寓真陽,非溫不納;肝臟內寄相火,非清不寧。

          熱門文章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男同 | 日本一本区免费高清视频 | 一区二区在线线欧美 | 伊人狠色丁香婷婷综合尤物 | 亚洲国人久久精品 | 亚洲中文aⅴ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