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重陽節習俗
農歷九月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潮汕民間,只直接稱它做“九月九”。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潮汕重陽節習俗,希望有所幫助!
祭祖
潮俗在重陽節祭祖的都是家境比較清貧者,他們無力在每個祖先的忌辰都祭拜,便在這一天做個總的祭拜,求得祖宗諒解。
登高
《澄海縣志》載:“九月九日,是重陽節,登高飲酒,簪菊花,插茱萸,仍遵照古人遺留下習俗,諺語說:‘九月重九,登高飲酒。’”這天稱為重陽節,是因為《易經》將九定為陽數,而九相重,稱為“重九”。又因為日、月俱為“九”數,兩陽相重,又稱為“重陽”。
重陽登高習俗,從西漢時期就已經流行。有關登高緣因,人們社撰了這樣一個傳說。《續齊諧記》曰:東漢時汝南桓景,隨方士費長房學道術,游學多年。一天,費長房告誡桓景說:“九月九日這一天,你家有大災。你可速回家,讓家人皆準備一只裝有茱萸的絳色袋子,系于臂上,登高飲菊花酒,便可消災免禍。桓景聽罷,匆忙回家,遵從師傅所囑,令全家登高。到傍晚回家一看,院中的狗、豬、羊、牛均已暴死。費長房聞訊說:這是家畜代你全家受了禍。這傳說雖屬無稽之談,但反映了古人迫切期望消災避禍、健康長壽的美好愿望。
隨著歲月流逝,重陽登高習俗中的迷信觀念日益淡漠,而登高習俗被賦上新氣息。九月九日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云淡山青,金桂飄香。當此之時,邀請三四親朋好友,欣然結伴出游,登高環望,極目天舒。那漫山紅葉,金黃果實,各種風光盡收眼底,頓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
食“九皇齋”
潮汕重陽節保持中國傳統的風俗,如高人雅士登高游賞,飲酒賦詩,老百姓翻曬衣物書籍、椅柜頗有古意。潮安、澄海且有一處結緣風習,即炸油麻丸分送親友。丸與緣同音(粵語讀音),意在結緣。另舊時潮州戲班自初一日起至初九晚上要食齋,稱食九皇齋。自初一日起全班人員穿白衫褲,天天焚香敬奉,初九晚上,全體敬拜(連同玄武山佛祖和戲神田元帥一起拜)。民間也有拜九皇者。但在泰國潮籍華僑裔食九皇齋卻很隆重,自初一至初九或初十,普遍有食九皇齋,祀拜皇神之俗。他們所祀的九皇神,與中國神書上所說的北斗辰宿不同,也與潮汕本土民間傳說的人皇九個頭,有九個兄弟,分管九州的九皇神不同。他們拜的九皇神,傳說原是九個賊,后被觀音大士收服,改邪為正,大慈大悲,做了許多善事,成為佛門的大弟子,而受人們的崇拜,構成了有異于本土的潮汕華僑民俗的一部分
食重陽糕
重陽吃“重陽糕”。重陽糕就是用粉面蒸糕,輔料有棗、粟或肉。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高,象座小寶塔,上面還做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的意思。
放風箏
清乾隆《揭陽縣志》云:“重陽,俗不登高,士大夫好事者或為之。是日,兒童多放紙鳶(即放風箏)。”九月風信好,兒童多放風箏。有童謠說:“九月九,風禽線斷滿天走。”
潮俗又說:“九月九,風箏仔,滿街走。”說的是潮汕人在這一天的一項特殊習俗:放風箏。潮汕地區春夏多雨,冬天太冷,秋天最宜室外活動。金秋季節,秋風送爽,藍天下飄著一只只造形別致的風箏,使人覺得生活充滿生機,全然沒有北方秋天的蕭瑟景象。
潮汕地區的風箏不似濰坊風箏有名,但放風箏之俗較為普遍。風箏多是小號的,削竹篾為架,糊上各種質量的白紙,再在自紙上畫上各種圖案。常見的有鯧魚、章魚、蝴蝶、蜻蜒等動物造型。
食菊花餐
重陽節古稱菊花節。古人有:“九月重陽都下賞菊”、“九月九日飲菊酒,人共黃花醉重陽”及“九月黃花插滿頭”等詩句。
古往今來,潮汕人家,世代相沿,“九九”重陽有賞菊、餐菊、飲菊、插菊等風俗。古醫籍《神農本草經》中有“菊花,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之妙效。故古人贊美菊花為“延壽客”,其功可知矣。
【潮汕重陽節習俗】相關文章:
潮汕地區的冬至習俗12-21
潮汕的冬至文化習俗有哪些12-19
潮汕歇后語11-23
潮汕包括哪些地區10-12
重陽節習俗及養生方法02-04
潮汕的春節精選作文03-09
重陽節的習俗作文8篇02-23
重陽節的習俗作文4篇01-22
家鄉的重陽節習俗作文5篇01-24
重陽節的習俗作文(通用16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