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三大節日分別是什么

          時間:2020-12-11 14:16:33 節日常識 我要投稿

          中國古代三大節日分別是什么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中國古代三大節日分別是什么,希望有所幫助!

          中國古代三大節日分別是什么

            中國三大傳統節日分別是:春節,端午節,中秋節。

            [春節]:

            春節古稱"正旦","歲首","過年"等。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但在中國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春節是中國漢族民間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最的一個古老節日。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幾十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饌為主;并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旺火、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等。

            [端午節]:

            端午節時間為,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夏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

            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所以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等。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

            中秋節是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與春節、端午、清明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中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中秋節的盛行始于中國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也是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古代三大節日分別是什么】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八大傳統節日03-02

          中國十大淡水湖分別是什么10-12

          遮蔽的近義詞和反義詞分別是什么10-12

          五岳是指哪五座山分別是什么10-12

          止于至善的止和至分別是什么意思10-1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是什么節日10-12

          農歷三月三是什么節日05-04

          不計其數的近義詞和反義詞分別是什么10-12

          無拘無束的近義詞和反義詞分別是什么10-12

          銷售信函的七個實用的寫作妙招分別是什么01-08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日韩一区视频蜜桃 |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2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在线视频 | 亚洲女同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 在线观看1024精品国产 | 亚洲人成在线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