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師》觀后感(通用14篇)
觀看一部優秀作品之后,我們會受益匪淺,你有什么總結呢?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后感。現在你是否對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鋼琴師》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鋼琴師》觀后感 1
《鋼琴師》是根據符瓦迪斯瓦夫·斯皮爾曼(WladyslawSzpilman)1946年出版的回憶錄改編的作品。德軍突然入侵波蘭,二戰爆發。電臺鋼琴師斯皮爾曼還沒來得及開始他的愛情,就被混亂的人群沖散。納粹開始剝奪猶太人的一切,房屋、家庭、生命……當斯皮爾曼在一名猶奸的幫助下幸存下來時,他必須要躲藏起來。緊接著,死亡和饑餓的陰影時刻纏繞的他。羅曼·波蘭斯基以他對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講述了鋼琴家在一個充滿敵意和荒謬的世界中掙扎的超道德故事。
長達150分鐘的《鋼琴師》,始終在二戰中華沙的廢墟上徘徊,你的情緒也隨之不斷起伏。因為那是人類在面對死亡時堅忍不懈的告白書,是在沒有人性的年代尋找人性光芒的旅程。波蘭斯基使用一種殘酷的方式制造節奏。他先來一點悲慘的東西,跟著再展示一點惡劣環境中的人性,然后再來點更慘的。比如先講猶太區傳言德國人要把沒有工作卡的人送走,男主角就滿世界替家里人找工作卡,后來終于湊齊,但給他卡的德國人或者波蘭人卻說“這東西幫不了你們”。果然,他們全家都被送到火車站,要運走。就在他要上開往滅絕集中營的`火車時,一個替納粹干活的猶太人救了他,讓他去找地方躲起來。直到結尾,我們看到主人公重新西裝筆挺地坐在廣播電臺里彈琴,然后跟著他的一個朋友去臨時戰俘營尋找那個最后救他一命的德國軍官。這里來了壓軸的一筆:他們沒有找到。直到德國人上世紀五十年代死在了蘇聯的戰俘營里后,人們才終于知道他的名字:威姆·豪森菲德上尉。這短短一行字幕,卻帶出了二戰結束后仍然無處不在的冷酷現實。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影片中那一幕:鋼琴師來到一座被廢棄的房子,這是德國人臨時辦公的地方。鋼琴師踉踉蹌蹌走進那座房子,死神在那里等著他,還有鋼琴。他躲在閣樓里,聽到一陣輕微的鋼琴聲從底樓傳來,是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他去樓下偷罐頭,要靠它維生,被一個德國軍官發現了。他,就是那個彈貝多芬的人。鋼琴師告訴德國軍官自己也會彈琴。蕭邦第四敘事曲在他手指下飄然而出,音樂先是生疏的,漸漸流暢起來,鋼琴師的手指恢復了記憶。蕭邦出現了,這個波蘭人,他出現了,站在一個德國人和一個波蘭人之間。而一直躲在故事幕后的導演站出來講話了,他說:“我要用一個波蘭人來感動一個德國人,然后用這個德國人的感動來拯救一個波蘭人;用音樂來拯救一個鋼琴師,用音樂來抹去國家和種族的界線,來超越偏見和仇恨。”我想,這就是《鋼琴師》如此震撼人心的原因吧。
《鋼琴師》觀后感 2
從小到大,我看過許多的歷史戰爭片,可是沒有哪一次像這次的歷史戰爭片給我這么大的震撼。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曾經年少,所以不能感知影片中戰爭的殘酷,還是這部影片的導演和編劇太能抓住我的心。總之,《鋼琴師》這部電影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影片的開頭是復古的黑白影像,音響中漸漸傳來悠揚的鋼琴曲。老師忽然播放的電影讓我有點措手不及。當得知片名為《鋼琴師》的時候我暗自欣喜,還以為是一部關于西洋藝術的唯美電影。可老師話語一轉告訴我們,影片是戰爭類型,我便對影片狐疑起來。緊接著,優雅的鋼琴聲被炮聲掩蓋,彈著鋼琴的`優雅男主角不得不逃離逐漸坍塌的廣播室。此后,影片便開始了戰爭帶來的無盡的壓抑。
《鋼琴師》又名《戰地琴人》。每次看電影前我都會搜索電影簡介,查了個大概再開始看。雖然新鮮感少了但是心里踏實。這次由于影片播放得太突然,還來不及查詢,就開始觀看了。原來這是一部二戰期間關于猶太人的電影。這讓我想起了小學有篇關于納粹與猶太人的課文,可是當時太小,也不太明白這段歷史到底是怎么回事。然而影片給我了赤裸裸的視覺沖擊,當我看見斯皮爾曼一家人窮困潦倒,猶太人無處藏身的時候,我才感覺到猶太人的悲哀和無助。
男主角是位鋼琴家,演員阿德里安·布勞迪將藝術家那種紳士儒雅又文弱的氣質演繹得十分到位。影片開頭當全家人都一團亂地擔心要搬出住所時,斯皮爾曼表現得十分淡定,一切都是個人無法改變的,他說他寧愿死在自己的家里。
當所有猶太人搬到猶太人區時,他面對像貧民窟一樣的猶太人區也只能在心中默默地掩埋悲哀的情緒。婦人僅存的一碗食物被搶落在地;被德國軍官逼迫跳起僵硬舞蹈的無辜的人;見人就詢問自己失去的愛人的神經錯亂的婦人。他望著那些慘象卻又無能為力。每個猶太人都過著隨時可能被殺的危險生活。也許那個已經瘋了的帶著一群乞丐似的孩子跳舞的老人是幸福的,他的精神大概已經無法承受戰爭帶給他的痛苦。
當我看到一群德國軍官直接沖進一家猶太人的家里,因為年邁的老人坐在輪椅上站不起來而直接將他從陽臺扔下去的情形,整個人都有些無法接受這樣赤裸裸的現實。緊接著那一家人被抓下樓然后開始向前奔跑逃亡,德國軍官在短短幾秒全部將他們擊斃,一個都不放過。
還有后來男主角在工地干苦力活的時候,德國軍官突然找出幾個年紀較大的男人,每個人趴在地上一一擊斃。然而到最后一個人時槍突然沒了子彈,本以為會有奇跡發生,結果德國軍官換上子彈仍然將其擊斃。其中猶太人沒有一絲反抗。
我想看到這些畫面的每個有感情的人一定都特別震撼,心中充滿了沉重。
整個影片都保持著一定的灰色調,給觀眾一種歷史感以及沉重感。導演用冷靜而又殘酷的鏡頭語言將歷史帶給猶太人的傷痛記錄得明晰而又深刻。
觀影后經我上網查詢才知道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是經歷過戰爭的波蘭人,也許正是因為他童年的經歷再加上他的才華,才能將看電影的我們如此深刻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性。
即使影片給我們呈現了無數殘酷的現實,我們從男主角的逃亡角度看見了許多無可奈何歷史的悲傷,但是最終鋼琴家還是活了下來。
《鋼琴師》觀后感 3
兩周前,我看了,《鋼琴師》這部片。這部片主要講的是二戰時期男主角瓦拉迪斯羅,斯皮曼所處的國家被波蘭占領,在德軍不斷的殘殺猶太人的同時,身為猶太人的他們一家也要被送往納粹德國集中營時,被一位當警察的朋友救了出來,但是家人卻被送往了集中營,最后,男主角在許多朋友與自己的智慧,頑強的求生欲望下,終于堅持到了俄國人解放波蘭的這一天。
看完了這部片后,我學到的是:一個人在困境里或者是做某種事情受到阻礙的話,如果有著不屈不撓的心態去面對的話,任何困難都會迎難而解。在困境時也不要有挫敗感,只要有恒信與毅力,當然也需要有智慧,一定會幫我們走出困境。
在這部片中,我還學到的是:男主角之以所以能活到最后,除了自己的不屈的`意志與智慧,還有許許多多朋友的幫助與支持才能最終活下來,從這點可以看出主人公平時是個極其有影響力的人,按因果論來講,自然會得到很多很多人的幫助,所以說,擴大朋友圈子,助人為樂,朋友有困難的時候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幫助朋友,在關鍵時刻朋友就會挺身而出。
在本片快結束時,主人公剛好走到一個餐廳里,當他準備撬開他發現的西瓜汁罐子時,發現一名德國軍官,巧的是,德國軍官并沒有殺他,德國軍官讓他在旁邊的鋼琴上彈了一曲后,回去軍部拿了大量食物給他,主人公很感激軍官,誰知軍官說不需要謝他,他說已經在以前累計救五六名猶太人了。從這里可以看出,壞人的群體里并非都是壞人,比如說德國的納粹侵略者,他們很多是被逼著來打仗的,軍令如山,只得服從。
從這部片中,我既看到了鋼琴師的智慧與強大的求生欲望,也看到了德國軍官的善良與慷慨,這兩個人都是大家值得學習的榜樣。
《鋼琴師》觀后感 4
很早就聽過關于它的好評,也知道這是關于戰爭的一部影片。看著片名我就猜想,這一定又是一部個人榮辱興衰史,要么就是此鋼琴家在二戰時又為人類作出了多大貢獻,就好比辛德勒。可看完整場電影我才發現故事其實很簡單,就是講二戰時期一位普通的波蘭籍鋼琴師在躲避納粹的追捕時的一切。片中的人物不想普通電影一樣,每個角色都能得到一個結局,這部電影從頭到腳只有紀實,沒有刻意渲染什么人和什么事。本以為鋼琴家會在勞動集中營里參與戰斗,英勇犧牲或是出謀劃策為抵抗納粹作出最大的貢獻,可沒想到他竟然說了一句,頑強的抵抗又有什么用呢?當時,這句話讓他的朋友著實震驚了一下,也讓我對電影的發展有點摸不清頭腦。看到最后,我期待的壯舉也并沒有發生,但鋼琴家卻死里逃生了。
刻意探究該影片帶來的意義也經沒有什么價值了,它只是單純地在向人們敘述一些事實罷了。其中有關親情,友情,正義,憐憫,救贖等等。電影用平淡的筆法為我們描述了一場慘絕人寰的屠殺,這種無聲的`表達令讀者對猶太民族的遭遇更加同情,對法西斯的痛恨更添一筆。對戰爭,人們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
電影的最后講了一名德國軍官,在鋼琴家躲在閣樓時救了他一命。當時他是出于什么樣的目的?是被他的琴聲陶醉所以不想抹殺英才,是憐憫,還是他知道德軍已經瀕臨崩潰的邊緣,想提前抓一根救命稻草?這一切都是對生的渴求,一切奇跡也都是讓生命來創造。所以,活下來才是王道。
《鋼琴師》觀后感 5
《鋼琴師》這部電影如同一幅沉重而深刻的歷史畫卷,在我眼前徐徐展開,讓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釋懷。
影片以二戰時期的波蘭為背景,講述了猶太鋼琴師斯皮爾曼在戰爭中的悲慘遭遇與頑強求生。從最初華沙的繁榮,到納粹鐵蹄的踐踏,那一幕幕場景的轉換,強烈的反差令人痛心。斯皮爾曼原本在音樂的世界里優雅地彈奏著鋼琴,生活雖平淡卻充滿希望。然而戰爭爆發后,他和家人被迫分離,開始了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涯。
在那暗無天日的歲月里,他四處躲藏,在廢墟中掙扎,生命時刻受到威脅。但即使身處絕境,他對鋼琴的熱愛與執著從未熄滅。每當有機會坐在鋼琴前,他的手指依然能靈動地在琴鍵上跳躍,仿佛音樂是他在黑暗中唯一的慰藉與救贖。這種對藝術的堅守令人動容,它讓我看到了人類精神的強大力量,即使在最殘酷的環境下,也能找到支撐自己活下去的信念。
影片中對戰爭的殘酷描繪得淋漓盡致。納粹的暴行,猶太人的無助與絕望,都深深刺痛著觀眾的心。它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戰爭的罪惡,和平的'珍貴。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和平的時代,更應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努力維護世界的和諧與穩定。
《鋼琴師》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故事,更是對戰爭的深刻反思與控訴。它提醒著我們,歷史不能被遺忘,那些慘痛的教訓應時刻銘記在心,以免重蹈覆轍。
《鋼琴師》觀后感 6
看完《鋼琴師》,內心被深深地震撼與觸動,仿佛經歷了一場靈魂的洗禮。
主角斯皮爾曼的命運在戰爭的巨輪下如螻蟻般脆弱,卻又似鉆石般堅韌。他目睹了親人被納粹無情地抓走,自己則在華沙的殘垣斷壁間東躲西藏。每一次的逃亡都是與死神的擦肩而過,饑餓、寒冷與恐懼如影隨形。但他憑借著對鋼琴的熱愛和對生命的渴望,一次次地挺了過來。
電影中,鋼琴成為了希望與美好的`象征。在一片廢墟之中,那架鋼琴宛如黑暗中的一束光。當斯皮爾曼的手指輕觸琴鍵,流淌出的美妙音符仿佛能暫時驅散戰爭的陰霾,讓他的心靈得到片刻的寧靜。那是他在絕境中對藝術的堅守,是人類靈魂深處對美好的不懈追求。這種力量,足以跨越戰爭的殘酷,穿透歲月的滄桑。
同時,影片也深刻地展現了人性的復雜。有納粹軍官的殘暴與無情,也有個別軍官在聽到斯皮爾曼的鋼琴演奏后流露出的一絲人性的憐憫。而在猶太人群體中,既有相互扶持、共渡難關的溫暖,也有因生存壓力而產生的矛盾與掙扎。這一切都讓我們看到,戰爭不僅是對生命的摧毀,更是對人性的考驗與扭曲。
《鋼琴師》讓我更加懂得珍惜和平,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也讓我明白,無論生活多么艱難,都不能放棄心中的信念與追求,就像斯皮爾曼在鋼琴中找到的力量一樣,我們也能在自己熱愛的事物中汲取勇氣,去面對人生的風雨。
《鋼琴師》觀后感 7
《鋼琴師》這部電影給我帶來了無與倫比的觀影體驗,它像是一座橋梁,將我帶回到那個充滿硝煙與苦難的二戰時期。
影片中的鋼琴師斯皮爾曼,他的經歷可謂是跌宕起伏。從最初在波蘭電臺優雅地演奏鋼琴,享受著音樂帶來的榮耀與快樂,到戰爭爆發后瞬間淪為被納粹迫害的對象。他失去了家園,失去了親人,只能在城市的廢墟里茍延殘喘。他的眼神從最初的明亮與自信逐漸變得黯淡而充滿恐懼,但在這無盡的.黑暗中,始終有一絲微弱的光,那就是他對鋼琴藝術的癡迷。
在那漫長的逃亡日子里,他為了生存不得不放棄許多,但鋼琴卻始終是他心中無法割舍的牽掛。當他最終在一個廢棄的房子里發現一架鋼琴時,他的眼神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那一刻,他忘記了周圍的危險,沉浸在鋼琴的世界里。他的手指在琴鍵上飛舞,仿佛時間都停止了,戰爭的喧囂也離他遠去。這種對藝術的純粹熱愛,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了藝術的魅力與力量。它可以在最絕望的時刻給予人們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念。
此外,電影對戰爭場景的刻畫細致入微,從納粹的種族清洗政策到猶太人的悲慘遭遇,都讓我對戰爭的殘酷性有了更直觀的感受。它讓我反思戰爭的根源,以及人類為何會陷入如此殘忍的自相殘殺之中。我們應該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倡導和平,反對戰爭,讓這樣的悲劇不再重演。
《鋼琴師》是一部具有深刻內涵和強烈感染力的電影,它將永遠留在我的記憶深處,時刻提醒我珍惜和平,堅守心中的美好。
《鋼琴師》觀后感 8
《鋼琴師》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我的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瀾,引發了我對戰爭、人性與藝術的深度思考。
電影以一種極其真實而殘酷的方式展現了二戰時期波蘭猶太人的苦難生活。鋼琴師斯皮爾曼原本生活在一個充滿文化與藝術氛圍的世界里,然而戰爭無情地打破了這一切。他被迫與家人分離,開始了孤獨的逃亡之旅。在那充滿危險與不確定性的日子里,他目睹了無數的暴行與死亡。納粹的殘忍讓每一個畫面都充滿了壓抑與悲痛。
但正是在這樣的絕境中,斯皮爾曼對鋼琴的熱愛愈發凸顯。鋼琴成為了他與外界苦難暫時隔離的避風港。當他的手指觸碰琴鍵的瞬間,仿佛整個世界都安靜了下來,只有那悠揚的音樂在訴說著他內心的情感與對自由的向往。他的演奏不僅僅是一種藝術的表達,更是一種對生命的抗爭。即使在饑餓、寒冷與恐懼的`籠罩下,他依然能在鋼琴中找到力量,這種力量足以支撐他在戰爭的陰影下頑強地生存下去。
影片中人性的展現也令人深思。既有納粹的滅絕人性,也有一些普通人在戰爭中展現出的善良與同情。例如那位幫助斯皮爾曼的波蘭友人,以及最后被斯皮爾曼的音樂所打動的納粹軍官。這些人性的閃光點在黑暗的戰爭背景下顯得尤為珍貴,它們讓我們看到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人性的光輝也依然能夠穿透陰霾。
《鋼琴師》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慘痛的悲劇,它摧毀了無數的生命與家庭,也扭曲了人性。而藝術則是人類靈魂的救贖,它能夠在黑暗中點亮希望的燈塔。我們應該珍視和平,用藝術去傳遞愛與希望,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鋼琴師》觀后感 9
觀看《鋼琴師》后,我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于那個戰火紛飛、生靈涂炭的二戰時期,與主角一同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考驗。
斯皮爾曼的故事從平靜的生活被戰爭瞬間打破開始。他和他的猶太同胞們遭受了納粹非人的迫害。他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家人被強行帶走,自己則在槍林彈雨中拼命逃亡。他的每一步都充滿了艱辛與危險,他躲在狹小的空間里,忍受著饑餓和孤獨,不知道下一刻等待自己的將會是什么。然而,在這無盡的苦難中,鋼琴始終是他心中的`一抹亮色。
每當他回憶起自己在鋼琴前的時光,那靈動的音符仿佛在他耳邊回響,給予他繼續活下去的動力。即使在廢墟之中,當他偶然發現一架鋼琴時,他的眼中依然閃爍著光芒。他坐在鋼琴前,忘卻了周圍的一切危險,盡情地彈奏著。那一刻,音樂成為了他與命運抗爭的武器,他用鋼琴訴說著自己的痛苦、希望和對和平的渴望。這種對藝術的執著追求,讓我深深敬佩。
電影中的戰爭場景讓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戰爭的恐怖與殘酷。納粹的暴行令人發指,猶太人的遭遇讓人心痛不已。它讓我反思人類為什么會發動戰爭,戰爭又給人類帶來了什么。我們應該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珍惜和平,避免戰爭的再次發生。
《鋼琴師》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一部對戰爭的深刻剖析和對人性、藝術的高度贊美。它讓我更加堅定了維護和平、追求美好的信念,也讓我對藝術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鋼琴師》觀后感 10
《鋼琴師》這部電影如同一幅沉重而深刻的歷史畫卷,在觀影結束后,依然在我心中久久回蕩。
影片中,鋼琴師斯皮爾曼在戰火紛飛的華沙,用他的音樂與命運頑強抗爭。他原本處于優渥的生活環境,然而戰爭瞬間將一切摧毀。他被迫開始了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涯,從豪華的音樂廳到殘垣斷壁的廢墟,從錦衣玉食到食不果腹。在那黑暗的歲月里,音樂成了他唯一的慰藉與寄托。他在廢墟中彈奏的鋼琴聲,宛如黑暗中的'一絲曙光,穿透戰爭的陰霾,讓人們感受到人性的光輝與堅韌。盡管他時刻面臨著死亡的威脅,卻始終沒有放棄對音樂的熱愛。
這部電影讓我深刻體會到戰爭的殘酷與無情。它摧毀的不僅僅是城市的建筑,更是無數人的生命、夢想和希望。同時,也讓我看到了人性的多面性。有納粹的殘暴與丑惡,也有像那些幫助斯皮爾曼的波蘭人一樣的善良與勇敢。而鋼琴師在絕境中堅守音樂的執著,更是讓我敬佩不已。他用音樂證明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人類的精神也能綻放出璀璨的光芒。它提醒著我們要珍惜和平,因為和平的背后是無數人用生命和苦難換來的。
《鋼琴師》觀后感 11
看完《鋼琴師》,內心被深深震撼,仿佛經歷了一場靈魂的洗禮。
主角斯皮爾曼在戰爭期間的遭遇,是對人性極限的考驗。他目睹了親人朋友被納粹無情地殺害,自己也在死亡邊緣苦苦掙扎。在那充斥著恐懼與絕望的環境里,他與鋼琴的羈絆卻從未斷絕。每一次觸摸琴鍵,都是他對生命的渴望,對自由的.向往。那黑白相間的琴鍵,仿佛是他與外界溝通的唯一橋梁,通過音樂,他訴說著戰爭的罪惡,也表達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電影中對戰爭場景的刻畫細致入微,血腥的屠殺、破敗的城市,無不令人觸目驚心。這使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它讓世界陷入混亂,讓人們失去了尊嚴和基本的生存權利。但在這黑暗之中,鋼琴師的堅持又給人以希望。他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環境多么惡劣,都不能放棄心中的信念。他的音樂,就像黑暗中的燈塔,給那些在戰爭中迷失的人們帶來一絲溫暖與力量,也讓我們明白,藝術具有超越戰爭與苦難的強大力量。
《鋼琴師》觀后感 12
《鋼琴師》這部影片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內涵,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影片以二戰時期的波蘭為背景,展現了鋼琴師斯皮爾曼在戰爭漩渦中的掙扎與奮斗。他從一位備受尊敬的音樂家逐漸淪為四處逃亡的難民,身份的巨大轉變并沒有擊垮他的意志。他在廢墟中尋找著生存的機會,而鋼琴始終是他心中的一片凈土。即使在生命隨時可能消逝的情況下,他依然會在腦海中彈奏著那些優美的旋律。這種對音樂的癡迷與執著,令人動容。
電影深刻地揭示了戰爭的本質,那就是對人性的踐踏和對文明的.破壞。納粹的暴行令人發指,他們將無數無辜的生命視為草芥。然而,在這無盡的黑暗中,也有微弱的人性之光在閃爍。那些幫助斯皮爾曼的人,用他們的善良和勇氣,給這個冰冷的世界帶來了一絲溫暖。鋼琴師的經歷讓我思考,在極端的困境下,是什么支撐著人們活下去?是對未來的信念,是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就像斯皮爾曼對鋼琴的熱愛一樣。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一個關于戰爭與音樂的故事,更是對人類精神力量的贊歌。
《鋼琴師》觀后感 13
《鋼琴師》是一部具有強大感染力的電影,它將戰爭的殘酷與音樂的美好完美融合,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經歷了一場情感的過山車。
斯皮爾曼的命運在戰爭中被徹底改寫,他的生活從平靜優雅變得動蕩不安。他在華沙的大街小巷中躲藏,時刻警惕著納粹的搜捕。但只要有機會,他就會靠近鋼琴,哪怕只是輕輕觸摸一下琴鍵,也能讓他暫時忘卻戰爭的恐懼。他在廢棄建筑里為德國軍官彈奏鋼琴的'場景尤為震撼,那一刻,音樂跨越了敵我界限,讓軍官也為之動容。這表明音樂具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它可以在瞬間觸動人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即使是在戰爭的硝煙彌漫中。
這部電影讓我對戰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戰爭不僅僅是國家之間的沖突,更是無數個人的悲劇。它撕裂了社會的和諧,破壞了家庭的幸福,讓人們失去了信仰和希望。而鋼琴師在戰爭中的堅守,讓我看到了人類對藝術和精神追求的不屈不撓。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戰爭多么可怕,人類的靈魂都有其高貴之處,而音樂就是這種高貴靈魂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激勵著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也要像鋼琴師一樣,堅守自己的內心,不放棄對美好的追求。
《鋼琴師》觀后感 14
觀看《鋼琴師》后,我仿佛置身于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與主角一同感受著戰爭的恐怖與音樂的救贖。
電影中的斯皮爾曼在戰爭的狂風暴雨中孤獨前行,他失去了太多,家園、親人、朋友,但他始終緊緊握著音樂這根救命稻草。他的鋼琴聲在寂靜的廢墟中響起,像是對戰爭的無聲抗議,又像是對生命的深情呼喚。在那無盡的逃亡日子里,他憑借著對音樂的熱愛和精湛的技藝,一次次化險為夷。例如,他在猶太區的艱難求生,以及后來在波蘭友人幫助下的隱匿生活,音樂都在背后默默支撐著他。
影片通過對戰爭場景的'真實再現,如納粹的大屠殺、城市的毀滅等,讓我深刻認識到和平的珍貴。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很難想象戰爭時期人們的痛苦與絕望。而鋼琴師的故事則讓我明白,即使在最黑暗的深淵,人類也能憑借內心的力量和對藝術的執著找到一絲曙光。他的音樂在戰爭的黑暗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照亮了他自己,也給觀眾帶來了希望與感動。它讓我懂得,在任何困境中,都不應放棄對精神世界的構建和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因為這是人類靈魂得以永生的關鍵所在。
【《鋼琴師》觀后感】相關文章:
鋼琴師觀后感03-13
戰地鋼琴師觀后感匯總04-26
海上鋼琴師的觀后感04-26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06-20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07-01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集錦12-12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通用12-22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集合12-23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范文03-28
[推薦]海上鋼琴師觀后感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