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

          時間:2023-11-28 09:55:03 志杰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那么大家知道規范的教學設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通用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通用10篇)

             《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 1

            教學重點

            1.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定義、方向、周期和地理意義。

            2.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

            3.五帶的劃分及特征。

            教學難點

            1.由于地球的自轉所產生的地方時差。

            2.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

            3.四季的形成。

            教學方法

            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媒體演示法、啟發式教學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地球儀若干、手電筒若干

            課時安排

            2課時。建議第一課時講地球的自轉及地理意義、公轉的方向和周期;第二課時講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寒來暑往的四季變化,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自然現象。那么大家知道這些現象的形成原因嗎?學習本節內容后,同學們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書]第二節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的自轉

            [展示]:地球的自轉

            [教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并思考:地球是繞什么在不停地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怎樣?(地軸。自西向東)(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加以歸納,并講述自轉的周期)

            [教師]這有一個地球儀,哪位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轉?(請2-3名學生上講臺演示)

            [提問]日出日落現象是怎樣產生的?日月星辰為什么不西升東落?(由于地轉的自轉;因為自轉是自西向東)

            [演示]教師用手電筒照射地球儀,演示晝夜的產生,并講解產生的原因;然后再轉動地球儀,演示晝夜更替,并講解產生的原因。

            [提問]地球自轉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個晝夜交替,其經歷的時間是多少?(大約是24小時)

            [活動]把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每組4-6人,每組一個地球儀,一個手電筒,完成:

            ①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注意晝夜是怎樣交替的。(培養學生的.動手、觀察能力)

           、谠趫D上找到中國北京、美國紐約、日本東京,并在地球儀上作好記號。

            [討論]

           、佼敱本┦前滋鞎r,紐約、東京哪個是黑夜,哪個是白天?(紐約是黑夜,東京是白天)

           、诒本┖蜄|京哪個地方先見到太陽?這說明哪個地方時間早?(東京。東京時間早)

           、蹡|邊的地方和西邊的地方哪個時間早?(東邊)

           、芙滩膱D1.18:在同一時刻,姨媽和暢暢互致問候時,為什么會有時間上的差異?如果暢暢中午12點打電話給姨媽是否合適?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轉導致東邊比西邊的時間早。不合適,因為這時紐約正是半夜)(學生討論后回答,教師略作講解)

            [教師]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不停地公轉。

            二、地球的公轉

            [展示]:地球的公轉<一>

            [教師]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并思考:

            地球繞什么在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是什么?(太陽。自西向東)(學生回答,教師略作歸納,并講述公轉的周期)

            [教師]請同學們再觀察思考:地球在公轉的過程中地軸是傾斜的還是豎直的?地軸指向是否發生了變化?(傾斜的。沒有)

            [展示]:地球的公轉<二>

           。ń處熡檬髽丝刂,當地球公轉到二分二至日點時,單擊鼠標,使地球“!毕聛,再單擊使該區域放大,指導學生觀察太陽直射的緯線)

             《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通過觀察、模擬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運動,概括地球自轉和公轉的一般特點,包括方向、周期、速度、軌跡等。

           、诮Y合“地球自轉角速度和線速度示意圖”,分析全球自轉角速度和線速度的分布規律。

           、壅f出黃赤交角的意義。

            ④掌握黃赤交角和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通過擬地球自轉、公轉運動,培養觀察力、想象力、動手演示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觀察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地理現象,養成從現象分析成因、探索事物發展變化內在原因的觀念。

            學情分析

            高一年級學生對地理空間能力分析較弱,仍然以形象思維為主,理性思維有所啟蒙,結合其認知思維特點,以圖像動畫演示為主。

            重點難點

            重點:地球自轉和公轉的一般特點。

            難點:黃赤交角對太陽直射點的影響。

            教學過程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

            【講授】地球運動

            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及意圖

            學生活動及意圖

            復習導入:

            【課堂活動】

            課堂模擬:

            學生自主閱讀課本

            自主學習黃赤交角的相關概念

            【課堂活動】

            師:初中我們學過地球運動,地球運動有幾種形式?

            生:自轉和公轉。

            一、地球自轉

            1.方向

            教師給出三幅圖,一幅側視圖,兩幅俯視圖。請兩位學生上臺合作,一位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一位觀察,然后把方向在三幅圖上繪制出來

            小結:

            方向:自西向東(北半球:逆時針;南半球:順時針)

            周期

            恒星日與太陽日

            講解恒星日的概念,教師繞著一個同學公轉,同時自轉,一周后不只360°!驗楣D多出了59′。

            小結:

            周期:恒星日——23時56分4秒

            太陽日——24小時

            速度

            線速度是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單位時間內轉過的弧長。

            角速度是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單位時間內轉過的角度。

            小結:速度:角速度——15°每時

            線速度——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

           。ㄗⅲ航撬俣群途速度在南北兩極點都為0)

            二、公轉

            布置任務:找出地球公轉的基本數據:方向、周期、軌道、速度,具體的值是多少?

            1.方向

            觀看公轉的視頻,自西向東。

            周期

            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時9分)

            速度

            播放ppt展示“地球公轉軌道示意圖”。

            小結: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慢

            自轉與公轉的關系——黃赤交角

            出示圖片,完成思考題:

           。、什么叫黃赤交角?是如何產生的?

           。病⒄堅趫D中注出:

            地軸、赤道平面、黃道平面、黃赤交角、南北極點。

            四、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觀察動畫或觀察圖片,找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這個時間太陽分別直射哪里?完成下列表格: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日期

            節氣

            直射點位置

            3月21日

            春分

            赤道

            6月22日

            夏至

            北回歸線

            9月23日

            秋分

            赤道

            12月22日

            冬至

            南回歸線

            【結合黃赤交角,思考問題】:

            1.回歸線(2326 ′)是怎樣得到的,回歸線的含義是什么?

            2.極圈(6634 ′)是怎樣得到的,極圈的含義是什么?

            完成活動題: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能不能用一個簡圖來表示呢?同學們試一試。

            思考:

            1.回歸線以北地區一年有幾次太陽直射?

            2.北回歸線上一年有幾次太陽直射?

            3.兩條回歸線之間的地區一年有幾次太陽直射?

            4.南回歸線以南地區一年有幾次太陽直射?

            運用教具、學具演示地球的自轉與公轉。

            畫圖演示

            出示材料,學生判斷

            問題引導,學生自學

            動手體驗理解自傳方向

            動身演示,體驗自轉周期的參照點不同

            自主學習公轉的特點

            閱讀教材

            觀看動畫

             《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火山和地震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的運動造成的;

            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引起地殼運動,從而形成山脈、高原、裂谷和海溝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變化有時是迅猛激烈的,有時是緩慢不易覺察的。

            過程與方法:

            閱讀資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樣改變地形地貌的;

            做板塊運動的模擬實驗,想象和理解地球內部的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地球內部是不斷運動的,地形地貌也是不斷變化的。

            教學重點

            地球內部的運動使地表形態發生不斷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是迅猛激烈的,有時是緩慢不易覺察的。

            教學難點

            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引起板塊運動,板塊運動影響和改變著地形地貌。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有關火山和地震的資料、橡皮泥等。

            教師演示:地球儀,火山和地震對地形地貌影響的課件、反映地殼板塊運動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ㄕn前在講臺前擺放一只地球儀)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各種各樣的。反映在這地球儀上,我們通常說藍色代表(海洋),黃色代表(高原),綠色代表(平原)。像這些高高隆起的地方往往就是一座一座的(高山)。那么,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大海永遠是大海,陸地永遠是陸地呢?

           。ǖ拇_如此地球并不是一個平靜的世界,內部外部都在不停的運動著,變化著。)揭題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火山改變地形

            地球內部的運動我們見過嗎?

            師,是的,我們誰都沒有看見過。那我們又如何知道地球的內部是運動著的呢?請看大屏幕:1963年一艘漁船漂泊在漫無邊際的大西洋中,忽然間有漁民看到遠處海水洶涌翻滾,轉眼間升騰起數十丈煙柱,彌漫了整個上空。結果一晝夜之間在海面升起了一座蘇爾特塞島。為冰島共和國增加了一塊新的土地。

            誰來說說大西洋海域里發生了什么?(火山)(板書:火山)從哪里看出來?(海水洶涌,有濃煙產生)火山爆發的結果是什么?(產生了小島)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次火山,你決定用哪個詞?(猛烈)(板書:猛烈)為什么?

            小結:如此可見,火山帶給地球表面的地形變化是多么猛烈!我們再通過一段視頻,讓同學們感受一下震撼的火山爆發。

            2、地震改變地形

            接下來讓我們看一組衛星拍攝的照片。這是同一個區域不同時期拍攝的兩張照片?赡懿皇呛芮宄蠋熥鲆恍┐蟾诺拿枋:這是蜿蜒曲折的河流,兩邊是高山,在高山的峽谷間是城鎮與村莊,F在請同學們比較兩張照片上地形地貌有什么不同。

            (河流堵塞;山體滑坡;村莊掩埋了,公路塌陷了。)小結:一句話,這里的地形地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這是哪兒呢?(屏幕出示:四川省青川縣)同學們應該明白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形變化如此猛烈吧?(板書:地震)(課件:細節)

            這次地震不但傷亡慘重,而且使當地的地形地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又如:(課件出示)2007年4月2日所羅門群島發生里氏8級地震,在引發海嘯造成人員傷亡的同時,將一座名為拉農加的島嶼突然“拔高”了3米,島嶼周圍的珊瑚礁受到影響露出水面。

            這次地震又使地球表面的地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老師再來介紹一次地震:1920年,在寧夏的一個地方也發生了劇烈地震,地面出現了許多長達幾米到幾十米的裂縫(課件出示:裂縫),從山上崩塌下來的泥土、石塊把長約2500米的河流堵塞,很快就形成了一個湖泊(課件出示:湖泊),這就是由于地震形成的堰塞湖。

            3、小結。

            由此可見,每次強震過后,都會改變地球的地形地貌。你們還知道哪些因為火山爆發或地震而形成的地形地貌嗎?(補充課件:富士山、唐家山堰塞湖、火山錐、斷層)

            三、地球內部運動與地形變化關系

            每年全球有震感的地震不少于上百次、火山不少于50次。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火山和地震的呢?

            教師解釋:科學家們對地震和火山都進行了跟蹤調查。慢慢的他們發現這與地球內部運動有關。地球內部分地殼、地幔、地核三層(課件出示)。地殼是有巖石組成。它包括巖層上面所有的陸地和海洋。我們人類及一切有生命的物體都生活在地殼上。往下是地幔。地幔主要有流動的物質巖漿組成,我們看到的火山爆發時的巖漿就是從地幔噴射而來。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溫度越高,壓力也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質就像一鍋煮熱的粥,在不斷的運動,促使地球的表層運動,造成地球表層的變化。

            許多科學家認為,組成地球外殼的巖石圈原來是一個整體,后來地球內部運動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幾塊,形成了現在的大陸板塊。(課件出示:有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及我們國家所在的亞歐板塊。)這些板塊就如同漂浮在湖泊上的樹葉也在運動著,唯一不同的是運動很慢,我們不易察覺。這一學說稱之為大陸漂移說。開始很多人質疑不相信?陕恼业搅撕芏嗪芏嗟淖C據證明這一學說。(板書:大陸漂移說)

            1、探究喜馬拉雅山的形成

            現在我們來仰望一座高山。它是(喜馬拉雅山)世界最高的山。瞧,科學家們在這作座高山上發現了什么?(出示:喜馬拉雅上上發現的各種海洋生物化石。)

            的確,許多證據表明喜馬拉雅山曾經是海洋,你們推測推測:喜馬拉雅山是如何產生的?

            科學家們認為它是怎樣產生的'呢?請讓我們關注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從圖上我們能清楚的看到他處在哪兒?(出示:地形圖)

            它正處在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師:注意這交界處。我們剛才知這兩個板塊是運動著,它們之間會發生(碰撞)碰撞會發生什么現象呢?我們來做一個模擬實驗。(用擠壓兩本書做實驗,發現兩本書中間隆起了。)聯系喜馬拉雅山是怎樣形成的。兩個板塊碰撞,交界處就會抬升,隆起。(板書:碰撞高山)其實這個抬升過程是很緩慢的。是經歷了幾百萬年的地殼運動才造就了今天如此偉岸的高山。同學們相對于地震、火山改變地形的猛烈,這樣的板塊碰撞改變地形要來得(緩慢)。(在碰撞前加上緩慢一詞)

            根據科學家測定偉岸的喜馬拉雅山現在每年還在以0.33——1.27厘米上升的速度上升。這說明什么?(印度洋板塊還在撞擊亞歐板塊。)

            2、預測非洲大陸的未來

            了解了高山的崛起。我們一起到非洲大陸隨同科學家預測這塊神奇大陸的未來。

            科學家們在衛星傳來的非洲大陸照片驚訝的發現了一條大裂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生:(讀圖及相關文字)在非洲大陸的衛星照片上,科學家驚訝的發現有一條大裂縫?v穿非洲東部。裂谷寬約幾十至200公里,深達1000至2000米,谷壁如刀削斧劈一般?傞L超過8000公里。張裂的平均速度為每年2厘米~4厘米。

            科學家們把它稱為地球的大傷疤。為什么會產生如此的裂谷呢?(原來大陸板塊除了相互的碰撞,自身也會在巖石圈脆弱的地方產生分離。東非大裂谷就是一個典型。)也讓我們來做一個模擬實驗吧。(用不同顏色的橡皮泥疊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層,學生從兩端往外拉,橡皮泥斷裂,模擬巖層斷裂和錯位。)那么預測一下,幾百萬年之后,非洲大陸會出怎樣的情境?

           。压葧。非洲大陸分成兩塊。)

            師;老師告訴你們,你們很很能干,你們的預測和科學家預測幾乎相同。一起來看看科學家的預測。(屏幕出示)

            小結:大陸板塊分離產生裂谷。那么在海洋深處板塊分離會產生?(海溝)

           。ò鍟悍蛛x裂谷、海溝)。這樣的地形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是很(緩慢)的。

            四、總結延伸

            1、地球上海陸的形成和分布、陸地上大規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內部運動引起地殼運動的結果。

            2、地殼內部的運動能使地表形態發生不斷的變化,有的猶如火山、地震一樣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馬拉雅山年復一年的隆起般緩慢而令人難以察覺。

            3、地球內部的運動能引起地形地貌發生改變,但還有另外一種緩慢的,在短期內難以察覺的力,也在影響著地形地貌的變化。那就是流水、風、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們是怎樣影響著地球表面的呢?我們將在以后的學習中進行探究。

             《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火山和地震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的運動造成的。

            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引起地殼的運動,從而形成山脈、高原、裂谷和海溝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變化有時是迅猛激烈的,有時是緩慢不易覺察的。

            過程與方法:

            閱讀資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樣改變地形地貌的。

            做板塊運動的模擬實驗,想象和理解地球內部的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地球內部是不斷運動著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斷變化著的。

            【教學重點】

            火山和地震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它們是由于地球內部的運動造成的。

            【教學難點】

            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引起板塊運動,板塊運動影響和改變著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有關火山和地震的資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塊、彩色筆等。

            教師演示:火山和地震對地形地貌影響的圖片或課件、反映地殼板塊運動的圖片或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會不會發生變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發生變化呢?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嗎?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嗎?

            2、師生共同交流收集來的關于火山和地震的資料。教師著重引導學生閱讀分析書本上的三個相關事例。

            3、通過剛才的交流和學習,大家都已經知道了火山和地震會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發生變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內部的運動

            1、教師介紹。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我們知道,地球內部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墒悄阒绬?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溫度就越來越高,壓力也越來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質就像一鍋煮熱的粥,在不斷的運動,驅動地球的表層運動,造成地球表層的變化。

            2、學生閱讀資料。

            許多科學家認為,組成地球外殼的巖石圈原來是一個整體,后來地球內部運動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幾塊,形成了現在的大陸板塊。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熱粥上的柚皮塊,這些大陸板塊相互碰撞、分離、平移,從而導致地表的巨大變化。如形成山脈、高原、裂谷和海溝等。還會引發火山爆發、地震、海嘯等。

            3、教師課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塊,以及六大板塊間的相互碰撞、分離、平移等運動方式。

            4、指導學生做板塊運動的模擬實驗。

            實驗一:幾塊不同顏色的毛巾折疊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層,用手從毛巾的兩端向中間擠壓。模擬板塊的擠壓會形成褶皺。

            實驗二:幾塊不同顏色的橡皮泥疊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層,用手從兩端往外拉,橡皮泥斷裂。模擬巖層斷裂和錯位。

            實驗三:一塊長方形泡沫塑料塊,側面染出不同的層次表示地層,在上面畫出一條河,然后從中間斜著切開。模擬兩塊巖層的上下錯動、水平錯動等不同的錯位方式。

            5、小結。

            四、總結延伸

            1、地球上海陸的形成和分布、陸地上大規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內部運動引起地殼運動的結果。

            2、地殼內部的運動能使地表形態發生不斷的變化,有的猶如火山、地震一樣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馬拉雅山年復一年的隆起般緩慢而令人難以察覺。

            3、地球內部的運動能引起地形地貌發生改變,但還有另外一種緩慢的,在短期內難以察覺的力,也在影響著地形地貌的變化。那就是流水、風、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們是怎樣影響著地球表面的呢?我們將在以后的學習中進行探究。

            五、課后活動

            注意繼續收集并和同學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關資料。

            板書設計:

             《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 5

            學習目標:

            1.利用地球儀演示和多媒體動畫,掌握地球自轉、公轉的基本特征。

            2.通過地球儀演示和講解,并聯系生活實際,分析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從而加強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聯系生活實際現象和讀圖分析,掌握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從而學會運用相關圖表來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速度的變化規律;黃赤交角的影響。

            教學方法:

            講授法、演示法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前邊兩節課我們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環境,這節課我們將立足地球本身,探討地球的運動。

            第三節地球的運動(板書)

            在初中時我們曾學過一些地球運動的知識,那么你知道地球的運動有哪兩種基本形式呢?

            學生回答:自轉和公轉運動。

            我們先一起回顧地球的自傳運動和公轉運動的基本特點。

            一、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

            由初中所學的知識我們了解到,地球的自轉是指地球繞其自轉軸的旋轉運動,自轉軸就是地軸.它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

            演示 教師轉動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運動。轉換地球儀的觀察角度,分別從北極和南極上方觀察轉動的地球儀。

            提問 描述從北極看和南極看到的地球自轉狀態。

            學生回答

            演示利用多媒體動畫再次演示地球自轉的運動方向,在圖一中畫出地球自轉的正確方向.

            圖一

            提問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樣知道地球自轉了一周?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是多少呢?

            學生回答

            剛才同學回答的很好,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隨觀測參照物的不同而不同。我們一般以太陽和天空中的恒星為參照物,相應的周期我們分別稱之為太陽日和恒星日。

            演示和講解

            運用“太陽日和恒星日”多媒體動畫分析“恒星日與太陽日圖”中恒星日與太陽日的關系。

            圖1圖2圖3

            如圖1:假設遙遠的恒星(小圓)和太陽(S)同時對著地球上的一點P,設地球只自轉而不公轉,那么地球在E1處自轉一周(電腦顯示P點繞圓運動一周)。

            如圖2先以恒星作參照,動畫顯示恒星日的長度。

            動畫的過程是:地球一邊自轉(即P點繞圓心運動),一邊由E1向E2運動(公轉),當地球到達E2點停止,此時P點剛好對著恒星。

            提問

            此時地球是否自轉了一周,自轉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參照?

            學生回答

            點擊鼠標,電腦畫出SE2的連線和E2與恒星的連線,標出“恒星日”)從E1到E2,地球自轉了360°。而因為以恒星作為參照,地球從E1到E2的時間間隔就是“恒星日”,時長23時56分4秒,是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

            投影恒星日與太陽日比較表格,填寫恒星日內容

            圖3以太陽作參照。在圖2中可看出,地球在E2處時,P點還未兩次對著太陽,即以太陽作參照時,地球自轉還不到一周360°。

            演示動畫:地球繼續自轉(即P點繼續繞圓運動),但地球同時繞太陽公轉到E3處時,動畫暫停,P點兩次對著太陽。

            提問

            從E1到E3,相對太陽來說,地球是否自轉了一周,自轉角度是多少?

            學生回答:自轉了一周多。

            點擊鼠標顯示連線和“太陽日”。太陽、地面上某地點、地心第一次“三點共線”到下一次“三點共線”(注:“三點共線”是指地面上某點位于地心與太陽的連線上)的時間間隔為一個太陽日。從E1到E3的時間間隔稱一個太陽日,長24小時,其自轉的角度是360°59′。

            完成表格內容,總結比較太陽日與恒星日的差異

            任何一種圓周運動,總離不開角速度和線速度。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和線速度。

            提問

            什么是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呢?

            地球在單位時間內自轉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轉的角速度。

            提問

            根據地球自轉的周期,可以計算出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大約為每小時多少度?

            學生回答:15°/小時。

            地球表面除南、北兩極點外,任何地點的自轉角速度都一樣。根據地球自轉周期360°/24小時推算,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大約是15°/小時,1°/4分鐘,1′/4秒。但南、北極點無角速度,即南、北極點的角速度為零。

            我們再看看地球自轉的線速度是怎樣的。

            地球自轉時,某點在單位時間內轉過的距離(弧長),叫做該點的自轉線速度。

            (投影)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和角速度圖

            提問

            讀圖說出地球自轉線速度有什么分布規律。

            學生回答

            地球自轉線速度的大小因緯度而異(離地軸的距離即圓周運動的半徑不同,半徑越大,線速度越大),赤道處最大(1670千米/小時),自赤道向兩極漸小,兩極的線速度為零。在南北緯60°處,自轉線速度為赤道處的一半。

            我們已經探討了地球自轉的規律。而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在繞日公轉。那么地球公轉又有什么樣的規律呢?

            地球繞太陽的運動,叫做地球的公轉。

            提問

            結合前面我們剛剛所學的地球自轉運動,說說應該從哪幾個方面來描述地球公轉的規律呢?

            學生回答:可從地球公轉的軌道、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來說明地球公轉的規律。

            演示

            多媒體動畫演示地球的公轉運動。在觀看動畫演示時,思考下面四個問題:

            地球公轉的方向是什么?

            地球公轉軌道與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一樣,是什么形狀?

            受公轉軌道形狀的影響,地球公轉的速度是一樣的嗎?

            地球公轉的周期是多長?

            (在演示的同時,講解回答上述四個問題)

            地球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

            地球公轉的軌道與其它行星一樣,是近似正圓的橢圓形,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每年的一月初,地球距離太陽最近,這個位置叫做近日點,每年的7月初,地球距離太遠最遠,這個位置叫做遠日點。

            隨著地球的公轉,日地距離不斷發生思維的變化,公轉速度也隨之發生變化。在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隨后速度不斷減慢,到遠日點公轉速度達到最慢,之后有逐漸加快,至近日點速度最快。

            地球公轉的周期是1個回歸年:365日5時48分46秒。

            讀圖思考

            閱讀教材14頁圖,思考北半球夏半年的日數是186天,冬半年的日數是179天,造成這種日數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北半球夏半年地球運行在遠日點一側的軌道位置上,因此公轉速度較慢,日數(公轉所需時間)較長;冬半年運行在靠近近日點一側的軌道位置上,所以公轉速度快,日數少。

            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板書)

            提問

            地球公轉時,地軸的北端指向哪顆恒星?

            學生回答:北極星

            對,地球在公轉時是斜著身子在轉動,地軸的北端永遠指向北極星方向,我們假設地球是正著身子公轉的,地球上會出現什么現象呢?

            地球儀演示

            學生仔細觀察,說出現象。

            太陽永遠直射赤道,赤道面和公轉軌道面重合

            閱讀教材圖1.18黃赤交角與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北半球)

            讀圖指導

            掌握“黃赤交角”的“一軸兩面三角度”

            (1)“一軸”指地軸。

            (2)“兩面”指黃道平面和赤道平面。

            (3)“三角度”指黃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夾角為23°26′;地軸與黃道平面的夾角為66°34′;地軸與赤道平面的夾角為90°。

            在地球的`公轉運動過程中,有“三個基本不變兩個變”,是指:

            (1)“三個基本不變”:地球在公轉運動過程中,地軸的空間指向基本不變,北極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黃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變,保持23°26′;地球運動的方向不變,總是自西向東。

            (2)“兩個變”: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交線、地軸與太陽光線的相對位置是變化的。

            鞏固練習

            (1)黃赤交角的度數決定了決定了太陽直射點移動范圍,決定了南北回歸線的緯度。

            (2)南北極圈的度數是90°- 23°26′= 66°34′,因此也決定了南北極圈的緯度。

            2.太陽直射點

            由于太陽的體積比地球大得多,因此可以認為太陽射來的是平行光。

            假設:假如地球表面是平面,太陽與地面的關系:均是直射。

            實際:地球是球體,表面是球形,因此在球形表面只有一處垂直。

            我們將太陽光線中與地球球面垂直的這條光線稱為太陽直射光線,其延長線穿過地心。

            我們將太陽直射光線與地球的交點稱為太陽直射點。

            在地球公轉運動過程中,由于地球所處的軌道位置不同,太陽直射點的位置也會發生移動。

            多媒體動畫演示

            觀看多媒體動畫演示地球的公轉運動,并思考以下問題

            (1)公轉的四個重要位置二分二至日的日期分別是在哪一天前后?

            (2)二分二至日時太陽直射地球的哪一條緯線?

            (3)說出太陽直射點的運動規律。

            邊演示,邊總結結論。

            (1)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

            (2)春分太陽直射赤道,夏至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秋分太陽直射赤道,冬至太陽直射南回歸線

            (3)太陽直射點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的(畫圖講解說明)

            鞏固練習

            (1)一年中,太陽直射點何時在北半球?提示:從春分到秋分,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

            (2)太陽直射點何時在南半球,方向卻是向北移動?

            提示:從冬至到次年春分,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但方向卻向北移動。

            (3)南、北回歸線上一年中有幾次直射現象?兩者之間的緯線呢?回歸線之外呢?

            提示:一次。兩次。沒有直射。

             《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 6

            【教材簡析】

            本節課是本單元的第三課,在本課中,學生將通過資料獲取地球運動的關鍵信息,從而認識地球晝夜交替現象的成因。

            活動一:閱讀“地心說”和“日心說”兩大學說的文獻資料得準確的地球與太陽運動信息。

            活動二:模擬實驗驗證晝夜交替現象

           。ㄒ唬└鶕厍蚺c太陽的運動狀態改進原有的地球模型。

            (二)通過模擬實驗,觀察晝夜交替現象。

            (三)用連續組圖的形式記錄實驗現象進行解釋。

            【學情分析】

            在前一課學習中,學生發現解釋晝夜交替現象成因的關鍵在于確定地球與太陽的運動關系,因此本課需要學生依據正確的地球運動再次模擬實驗,最終形成晝夜交替現象的正確解釋。這樣的設計,既體現科學的嚴謹性,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日心說”和“地心說”都是人類認識地球運動以及宇宙的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學說。

            2、地球會繞地軸自轉,地球的自轉產生了晝夜交替現象。

            3、地球還會繞著太陽公轉。

            科學探究目標

            1、學會在閱讀過程中使用文獻摘要,并能通過閱讀文獻獲取地球運動的相關信息。

            2、能通過一系列的研究,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自己最終的觀點。

            科學態度目標

            1、實事求是,勇于修正與完善自己的觀點。

            2、有證據意識,知道所有科學觀點都需要眾多證據的支持。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1、知道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與經濟的發展的動力。

            2、知道科學技術的進步來之不易。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通過閱讀資料獲得準確的地球與太陽運動的準確信息,并通過模擬實驗驗證晝夜交替現象。

            難點:解釋晝夜交替現象的產生原因。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材料一組

            小組:反光效果好的小圓貼片、較硬的鐵線、第1課中學生自己制作的地球模型、手電筒、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5分鐘)

            1、展示班級記錄表,幫助學生回顧上一節課中能解釋晝夜交替現象成因的幾種假設。

            2、引導學生說出每種假設的根本區別就是地球和太陽的運動狀態不同,從而聚焦到研究地球與太陽的運動狀態主題中來。

            3、揭示課題: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歷史(板書)

            二、探索:認識晝夜交替現象的成因(預設20分鐘)

            活動一:閱讀文獻資料獲得準確的地球與太陽運動信息

            1、閱讀托勒密的“地心說”和哥白尼的“日心說”比較他們的.觀點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記錄在活動記錄表中。

            2、比較兩種學說,誰的觀點更具說服力,你的依據是什么?

            活動二:模擬實驗驗證晝夜交替現象

            1、改進地球模型

            a、根據地球與太陽的運動狀態改進原有的地球模型,增加實現自轉的“地軸”(地球有自轉軸且地軸傾斜作為事實直接告知學生即可,不必過度延伸)。

            b、在地球模型相對的兩個面上分別貼上1個反光的小圓片,使兩個小圓片剛好分別處于白天和黑夜,為了方便觀察和交流給小圓片編號。

            2、學生進行模擬實驗,并從地面觀察的視角來觀察不同的小圓片在地球自轉過程中的晝夜交替過程。

            3、用連續組圖的形式記錄小圓片在地球自轉過程中的晝夜交替現象。

            三、研討:交流晝夜交替現象的成因(預設12分鐘)

            1、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說”和哥白尼的“日心說”的觀點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比較“地心說”和“日心說”,誰的觀點更具說服力,依據是什么?

            3、再次做晝夜模擬實驗與前一次做晝夜模擬實驗有什么不同?

            4、借助活動記錄解釋晝夜交替現象的產生原因。

            四、拓展:(預設3分鐘)

            1、你還知道哪些現像可以證明地球在自轉?

            2、課后收集更多可以證明地球在自轉的資料。

            【板書設計】

            3、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歷史

            日心說證據:

            1、有長期的觀測數據支持

            2、伽利略通過觀測也證明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

            3、傅科用傅科擺證明了地球的自轉

            地心說證據:

            地球上看

            日心說

            地心說

            產生晝夜交替現象的原因是:地球自轉

            【活動記錄表】

            活動記錄表一:比較異同點地心說和日心說的(填序號)

            1、地球是球形的。

            2、地球處在宇宙的中心,并且靜止不動。

            3、地球是運動的,繞軸自轉,并且24小時自轉一周。

            4、太陽處在宇宙的中心,并且靜止不動。

            5、日月星辰等所有的天體都圍繞著地球運動,并且每天做一次圓周運動。

            6、地球和其它星球都圍繞太陽做圓周運動。

            地心說

            日心說

            活動記錄表二:畫出小圓片的亮暗情況

            小圓片

            自轉前半周

            自轉后半周

            亮暗

            情況

            【作業設計】

            1、地球上產生晝夜交替現象的原因是(xx)。

            A、太陽繞地球轉

            B、地球繞太陽轉

            C、地球自轉

            D、太陽自轉

            2、改進地球模型時,穿金屬絲操作方法正確的是(xx)。

            A、從南極穿入,北極穿出

            B、從下面穿入,上面穿出

            C、從北極穿入,南極穿出

            D、隨意穿,沒要求

            3、下面(xx)圖,小圓片的亮暗情況與實際觀察結果是一致的。

            A、

            B、

            C、

            D、

            4、下列內容中不屬于日心說的觀點是(xx)。

            A、地球是球形的

            B、太陽在宇宙的中心

            C、地球圍繞太陽轉并且繞地軸自轉

            D、地球在宇宙的中心

             《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 7

            教學基本理念

            1、 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初一的學生對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缺乏理性認識。本節課教學力求體現素質教學的思想。通過活動、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

            2、 采用討論比較方法展開“活動”

            考慮到學生以前學過一些有關地球運動的知識。采用比較法進行討論,使學生在比較的基礎上了解自轉運動和公轉運動的異同點,有利于知識的掌握,以及比較分析能力的培養。

            3、 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教師通過閱讀專業書籍,搜集一些關于地球運動的資料,對教材中不容易理解的內容加以補充、說明。

            知識目標:

            1、 知道地球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周期、方向。

            2、 知道地球公轉引起的晝夜長短的變化和四季的變化

            3、 記住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的度數、五帶的名稱和范圍。

            能力目標:

            1、 初步學會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晝夜更替現象;初步學會繪制簡略的地球公轉示意圖,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2、 通過活動用地球儀演示地球公轉,使學生能夠初步理解: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以及四季的變化與地球公轉的內在聯系。

            情感目標:

            1、 通過介紹地球運動的形式和規律,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 通過講述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1、 地球自轉及帶來的影響。

            2、 地球公轉及產生的影響。

            教學難點:

            1、 地球自轉產生晝夜更替。

            2、 地球公轉且地軸是傾斜的、空間指向保持不變,產生

            ①一年中正午太陽的高低變化。

           、谝荒曛邪讜兊拈L短變化。

            地面得到太陽光熱的多少 四季的變化

            教學用具:

            地球儀、手電筒等。

            教學課時 擬用2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感受下列現象

            日出日落

            日出自東、日落自西

            日出日落產生的`現象

            【講授新課】

            地球的自轉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P9材料“是天轉還是地轉”

            學生閱讀后提問:

           、、生活中我們感到是天轉還是地轉?

           、啤⒏绨啄岬摹叭招恼f”其主要觀點是什么?

            學生回答問題。

            今天,我們就學習關于地球運動的一些知識,首先學習地球運動的一種形式——自轉。

            演示一: 教師展出地球儀,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并思考:地球是繞什么在不停地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怎樣?(地軸。自西向東)(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加以歸納,并講述自轉的周期)哪位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轉?(請2-3名學生上講臺演示)

            板書:

            1、自轉運動的規律

           、俑拍 繞地軸旋轉

            ②方向 自西向東

           、壑芷 一天(大約24小時)

            (承轉)日出日落現象是怎樣產生的?日月星辰為什么不西升東落?(由于地轉的自轉;因為自轉是自西向東)

            演示二:教師用手電筒照射地球儀,演示晝夜的產生,并講解產生的原因;然后再轉動地球儀,演示晝夜更替,并講解產生的原因。

            板書:

            2、晝夜產生的原因

            地球自轉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個晝夜交替,其經歷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地球的自轉,注意晝夜是怎樣交替的。(培養學生的動手、觀察能力)在圖上找到中國北京、美國紐約、日本東京,并在地球儀上作好記號。

            學生討論:

           、佼敱本┦前滋鞎r,紐約、東京哪個是黑夜,哪個是白天?(紐約是黑夜,東京是白天)②北京和東京哪個地方先見到太陽?這說明哪個地方時間早?(東京。東京時間早)

           、蹡|邊的地方和西邊的地方哪個時間早?(東邊)

            ④教材圖1.18:在同一時刻,姨媽和暢暢互致問候時,為什么會有時間上的差異?如果暢暢中午12點打電話給姨媽是否合適?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轉導致東邊比西邊的時間早。不合適,因為這時紐約正是半夜)(學生討論后回答,教師略作講解)

            教師小結:板書

            3、自轉的地理意義

           、佼a生晝夜交替

           、诋a生地方時差

             《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 8

            板書設計:

            為什么一年有四季

            地球公轉 地軸傾斜

            教學后記:

            8、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教學目標:

            1、知道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2、知道地軸傾斜的角度大小和極晝極夜發生的范圍大小有關。

            3、能用模擬實驗、模型、示意圖等方法來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4、在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能認真聽取其他同學的意見。

            教學重點:

            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教學難點:

            地軸傾斜的角度大小和極晝極夜發生的范圍大小有關。

            教學準備

            地球儀,光源,極晝極夜現象的'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學習:

            1、談話:地球的南極和北極,會出現很多令人奇怪的現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陽就會掛在天空幾個月而不落下,北極中心地帶的白天甚至可以長達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會連續幾個月不見太陽,北極中心地帶的黑夜甚至可以長達半年之久。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做極晝和極夜。

            2、問題:我們已經知道,晝夜交替是地球自轉形成的,晝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極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長達半年!我們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這一現象嗎?

            二、探究極晝和極夜現象:

            1、談話:晝夜現象是地球自轉形成的,極晝和極夜現象夜可能與地球的運動有關。還記得地球是怎樣運動的嗎?

            2、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1)思考:利用手電筒、地球儀、示意圖等材料,我們怎樣能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2)學生分組實驗。

           。3)全班交流。

           。4)小結。

            三、研討地軸傾斜的角度和極晝極夜范圍的關系:

            1、討論:我們知道地軸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傾斜角度加大,會出現什么現象?對地球有什么影響?

            2、交流。

            四、總結延伸:

            1、交流并記錄:

           。1)在本單元中,我們研究了地球的運動,地球的運動主要有哪兩種形式?

           。2)地球自轉的方向怎樣?周期多長?自轉有什么特點?地球公轉的方向怎樣?周期多長?公轉有什么特點?

           。3)有什么證據表面地球在自轉?有什么證據表面地球在公轉?

           。4)地球的運動出生了哪些自然現象?

            2、延伸拓展:

            我們還想知道地球運動的哪些問題?

            板書設計:

            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地球自轉 公轉 地軸傾斜

            2、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

            傅科擺——地球自轉

            三、認識相對運動:

            5、北極星“不動”的秘密

            6、地球在公轉嗎

            7、為什么一年有四季

             《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 9

            課程標準:

            1. 用事實分別說明地球自轉、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2. 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3.比較不同季節正午太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度。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地球自轉和公轉的主要特征。

            2 理解地球自轉與公轉引起的地理現象。

            3 利用圖表說明五帶的界線及特點。

            過程與方法:

            1.用地球儀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并解釋其基本的運動規律。通過游戲活動理解地球運動的特征和意義。

            2.用簡單的工具正確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更替。

            3.利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日時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說明四季的變化。

            情感 態度 價值觀

            1、 通過介紹地球運動的形式和規律,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結合生活實際學習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生發展有益的地理。

            教學重點

            1地球自轉和公轉的主要特征。

            2 地球自轉與公轉引起的地理現象。

            3 五帶的界線及特點。

            教學難點

            1理解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2分析晝夜長短變化的原因

            3五帶的形成

            教學方法

            根據文字圖片資料分析,運用直觀教具演示,參與教學游戲,合作學習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結合生活經驗,閱讀材料“是天轉還是地轉”?明確地球運動的特點。

            【地球的自轉】

            活動一:演示地球自轉

            教師:出示資料,提出問題:

            1.地球沿什么方向繞地軸自轉?自轉一周是多長時間?在北極上空俯視,地球呈順時針方向旋轉,還是呈逆時針方向旋轉?若在南極上空俯視呢?

            學生演示地球儀,觀察在下圖中標出地球自轉方向。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體,假定它是靜止的,地球表面向著太陽的一面和背著太陽的一面各有什么現象?而地球自轉又會產生什么地理現象呢?

            學生觀察、討論。

            1)利用光源和地球儀,學生演示:當前地球上晝夜的形成和分布。指出晝半球、夜半球的范圍。要求學生觀察此時除中國是白天,還有哪些國家是白天,有哪些國家是黑夜?

           。2)將地球儀轉動180°,再觀察:中國和美國分別處在白天,還是黑夜?

            (3)連續轉動地球儀,觀察各地(如中國和美國)晝夜更替的情況,思考并總結晝夜更替的原因。

           。4)結合生活體驗計算,每完成一次晝夜更替需要多長時間?(24小時)

            3 讓學生看圖片“暢暢和姨媽的問候”,思考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活動結果展示:

           。ㄟ呇菔荆

            (1)地球自西向東繞地軸自轉,自轉一周是一天。

           。2)在北極上空看,地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極上空看,地球呈順時針方向旋轉。

           。3)地球自轉時,地球表面轉到向著太陽的一面就是白晝,轉到背著太陽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產生了晝夜更替現象。

            (4)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轉,越往東的地區,時間越早。

            活動二 拓展延伸:猜想

           。1 )地球如果不自轉會有什么情況發生?

           。2 )地球是透明的會怎樣?

           。3) 地球自東向西轉情況會怎樣?

           。4)中國國土遼闊,當最東部灑滿陽光的時候,最西部還是繁星滿天,為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給與補充糾正。

            課堂小結:

            比較的項目地球的自轉

            方向

            圍繞的中心

            周期

            地理意義

            鞏固運用略

             《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地殼的物質組成,礦物與巖石的關系。

            2.了解三大類巖石的成因,相互轉化及地殼物質循環過程。

            3.通過運用三大類巖石的轉化及地殼物質循環圖,提高學生圖解分析能力。

            4.學會常見礦物和巖石的簡易識別方法并對常見巖石進行分類。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常見礦物(如石英、方解石)的簡易識別,了解礦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

            2.通過去野外收集各種不同的巖石,了解巖石的成因及類型,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對比能力。

            3.通過繪制簡單的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示意圖,說明地殼物質的循環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想象能力。

            4.在介紹巖石的形成和轉化時,聯系人類對巖石的開發和利用狀況。通過了解地殼的物質循環的漫長周期(有的要經過幾億年),從而知曉相對于人類歷史來說巖石和礦產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人類要大力提倡保護和合理利用地下礦藏。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探究關于地殼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2.通過“巖石相互轉化和地殼物質循環"的學習,培養學生關于物質是運動變化的,運動變化是有規律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3.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分析研究地理問題的科學方法和精神。

            4.通過野外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從熱愛自然美,上升到探究科學的`美。

            [教學重點]

            1.巖石根據其成因的分類: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

            2.三大類巖石的相互轉化及地殼物質循環。

            [教學難點]

            1.巖石成因及其相互轉化;

            2.地殼物質循環,包括“三大類巖石轉化示意圖”的理解及其在實踐中的運用。

            [教學媒體與教具]

            實物教學,如提供礦物、巖石標本等;多媒體教學法,演示三大類巖石的轉化;利用閱讀材料“礦物的分類和常見的礦物”及“化石”知識進行自主學習。

            [課時安排]

            1課時

            [講授過程]

            前面我們通過學習第一單元宇宙中的地球,初步了解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環境、地球的運動特征以及地球的圈層結構和物質組成。從第二單元開始我們要學習地球表面自然環境的物質組成及其循環運動,進一步熟悉我們人類生成和發展的地理環境。大家知道,地球內部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但是由于技術條件限制等原因,目前人類對地球資源的利用主要局限于地殼,而地殼是自然環境中眾多要素的基本載體。所以,了解地殼的物質組成與物質循環,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前提。

          【 《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06-07

          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 10篇06-07

          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范文(精選10篇)10-17

          高三地理《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06-20

          地球的形狀教學設計04-10

          地球信箱教學設計05-26

          《地球的公轉》教學設計05-03

          《地球的形狀》教學設計09-22

          《地球的表面》教學設計06-21

          《地球信箱》教學設計07-19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首页 | 亚洲欧美久久精品电影 |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观看进入 | 亚洲乱码中字幕综合 | 婷定香花五月天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