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蒸騰作用教學設計

          時間:2021-07-04 10:21:24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第四節蒸騰作用教學設計范文

            教學分析

          第四節蒸騰作用教學設計范文

            1.教材分析

            本內容是北師大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五章《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的第二節,本節主要任務如下,一是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理解蒸騰作用的概念,說出蒸騰作用的影響因素,以及蒸騰作用對植物體自身及生物圈中的意義。二是學生通過參與幾個探究實驗、交流教師提供的文字及視頻資料,揭示植物蒸騰作用與環境相適應的特點,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

            本節知識內容與其他章節的聯系主要體現如下:一是與“吸收作用”相聯系;二是與“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相聯系;三是與“葉的結構”相聯系;四是與“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相聯系。

            為完成本節的教學任務,教師應當適當補充一些教材當中沒有的資料。因本節內容量較大,探究活動須課前完成。

            2.學情分析

            在前知識方面,學生對與蒸騰作用有關的現象有了一定的了解與認識,比如生活當中的“大樹底下好乘涼”,在森林中感覺空氣濕度大等。在七年級上期的活動“測量不同植被環境的空氣溫度和濕度”中,同學們對植物給環境帶來的影響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但具體到植物給環境帶來上述影響的原因,蒸騰作用主要通過植物何種結構來完成,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以及植物形態結構特點與環境的適應性方面,學生需要進一步的學習,需要教師有效地引導和學生間的合作探究學習。

            在學習能力方面,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觀察能力。具備一定的分析、歸納等思維能力。具有一定合作學習和探究的經驗。相當部分學生擁有數碼相機和使用相機的能力,也具有制作簡單的PPT的能力。

            從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上來看,學生對直觀的視頻、圖片、探究實驗(尤其是自己有親身參與的)特別有興趣,容易調動。

            3.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蒸騰作用的概念和意義;

            (2)影響蒸騰作用的主要因素;

           。3)探究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布。

            難點

            (1)植物蒸騰作用概念;

           。2)植物的形態結構特點與環境相適應。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描述植物的蒸騰現象,解釋植物體內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

            (2)舉例說明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

            (3)舉例說出氣孔數目和分布與植物蒸騰作用的關系,說明蒸騰作用對植物生活的意義。

            2.能力目標

            (1)對植物蒸騰失水的實驗進行觀察,培養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嘗試完成和分析“植物的蒸騰失水”、“觀察莖對水和無機鹽的運輸”等探究實驗,培養科學探究、合作、科學表達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結合觀察植物蒸騰失水的實驗,及參與其他的探究實驗,讓學生體驗探究實驗的設計思路和方法;

           。2)通過探究實驗和教師所提供的文字資料,形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3)通過教師提供的視頻資料,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

            設計理念

            按新課程改革精神,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生活性、實踐性的知識吸引學生,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立足學生的前知識,激發學習興趣;通過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獲得感性認知,經過討論、交流建構概念;通過有針對性的學生課堂練習,在實際中運用概念;運用概念后,及時進行小結;通過典型案例分析,認同環境保護的思想,獲得情感的升華;通過構建概念圖,再重新認識概念。在教學過程中,按小步驟,快反饋的要求,循序漸進,幫助學生在活潑、趣味的課堂中,鍛煉思維能力,有效地掌握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

            教法與學法

            主要采用多種媒體演示、自主合作的探究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應用生活經驗、活動體驗,積極參與課堂討論,通過觀察、閱讀、資料分析、動手實踐、合作學習等達成學習目標。

            教學過程

            1.提前準備

            實驗1.上課前,同學按小組,根據教材P90頁演示“植物的蒸騰失水”的要求及P92頁“思考與練習2”的內容,對兩個實驗進行整合改進,完成相關實驗,并用照相機記錄活動過程及活動的結果,作好記錄。將實驗過程制作成PPT,在課堂展示時用。參考記錄表如下:

          組別



          水分



          的量



          時間



          A



          (葉未處理)



          B



          (葉下表面處理)



          C



          (葉上表面處理)



          D



          (無葉)



          環境溫度



          上午9:30時(實驗開始時)








          上午10時








          上午10:30時








          上午11時








          上午11:30時








            實驗2.上課前,同學按小組根據教材P94頁活動“觀察莖對水和無機鹽的運輸”的要求,對實驗裝置進行改進,設置光照條件為光照充足和部分遮光(遮蔭)的對照實驗,完成相關實驗,并用照相機記錄活動過程及活動的結果,作好記錄。將實驗過程制作成PPT,在課堂展示時用。參考記錄表如下:

            記錄表1

          條件



          水分



          減少量



          組別



          光照



          充足



          部分



          遮光(遮蔭)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記錄表2

          條件



          紅色莖



          高度



          組別



          光照



          充足



          部分



          遮光(遮蔭)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注:上述兩實驗,教師要先確定兩個小組,對其進行個別指導,確保實驗的科學、有效。在上課前,要先檢查班級同學的完成情況,教師要對班級完成得比較有代表性的小組要心中有數,作為課堂中的課程資源備用。另外,可將完成得較好的小組的活動材料,在教室的適當區域進行展示。

            2.課堂教學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導入新課



          1.復習植物的吸收作用與光合作用的知識,引導同學們思考:植物體通過吸收作用吸收的水除了用于光合作用外,還有何用途呢?



          2. PPT呈現以下內容:



          (1)一株玉米在完成生活史的歷程中,所吸收的水量以及在其體內所保有的水量。



          (2)夏天,人們在樹蔭下乘涼圖片。



          引導同學思考:這兩種現象之間,有什么聯系呢?



          3.展示課題:植物的蒸騰作用,并板書



          1.回憶植物的吸收作用與光合作用的知識,并初步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2.閱讀、觀察PPT所呈現的資料,并進行分析,明確思考問題的中心。



          聯系前面所學習過的知識和生活常識,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思考。



          2.觀察“植物的蒸騰現象”



          小組展示實驗1的實驗過程及實驗結果。



          1.思考:水面上滴植物油的目的;



          2.引導同學分析對比A組與D組的實驗結果,并思考該現象產生的原因;



          注:(1)提示觀察思考順序,①塑料袋壁的現象;②容器內的水量變化;③上述兩個現象之間的聯系;④控制水分散失的主要結構;⑤水分是通過何形式由植物體內到達塑料袋壁的;(2)可提示同學們回憶“葉的結構”;(3)此處若有同學對實驗過程有疑問,須說明,并引導同學們思考提高實驗科學性的措施。若無,則在課堂小結時說明。下同;(4)視學生探究活動情況,播放視頻“植物的蒸騰失水”。



          3.要求學生對比思考:展示實驗與自身實驗的成功與不足。



          學生觀察分析,在小組內交流后由小組派代表回答。



          1.防止水分直接從液面蒸發。



          2.得出:①A組塑料袋壁上出現明顯的液滴(水分);②A組容器內的水分明顯減少;③容器內水分通過植物體散失;④水分的散失主要通過葉片氣孔;⑤水蒸氣;



          3.反思自身實驗的成功與不足。



          1.以學生自身的案例,讓同學進行對比,發現成功與不足,進一步激發學習欲望,同時也激發同學的思考。適當提示,有利于學生切入。



          2.準確描述所觀察到的現象,提高觀察、分析、表達能力。



          3.對實例分析,進行小結①,形成蒸騰作用概念



          引導學生總結出蒸騰作用的關鍵詞,并板書。



          1.得出概念關鍵詞:



          水分運動方向:由植物體內到植物體外;



          水分形式:水蒸氣



          水分出口:氣孔



          本質:水分散失



          2.形成概念:在溫暖、有陽光照射的條件下,植物體內的水分以水蒸氣是形式散失到體外,這種生理過程叫蒸騰作用。



          1.對實例分析進行小結,提高思維的嚴密性和科學性。



          2.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對概念進行分解,有利學生把握。落實教學目標。



          4.閱讀教材,再識概念。



          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課本P91頁第一段的內容,并要求同學注意限制性的詞語。



          2.提問:植物體內的水分散失了,如何補充?



          注:可提示學生回憶“吸收作用”。



          3. PPT展示“水分吸收與散失的途徑”圖片



          1.閱讀教材并,圈出關鍵詞。



          2.學生思考后得出:



          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經由莖到達葉,以蒸氣的形式散失到空氣中。作好筆記。



          1.回歸、體會教材,提升學習成果,強化概念。



          2.拓展、延伸,完善概念,并以圖片加以強化。



          5.課堂練習



          1. PPT出示練習



          植物體內水分的散失由()調節



          A.植物體生命活動需要水分的量B.光合作用



          C.植物體葉的多少D.氣孔的張開與閉合



          2.引導學生回憶“實驗一”裝置所處的'條件,閱讀教材中二處“在溫暖、有陽光”,思考演示“植物的蒸騰失水”中討論的第2題。



          1.回答問題



          2.思考問題



          1.運用概念,加深理解。



          2.合理運用教材,讓學生重視教材,形成細心閱讀和體會教材的習慣,并轉入下一小節的學習。



          6.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



          1.小組展示實驗1的實驗過程及實驗結果。引導同學分析A、B、C、D四組實驗結果中水分減少量的差異,要求學生思考該現象產生的原因,解決“思考與練習2” 問題1-3。追問曲線I代表裝置C、D說明什么?



          2. PPT展示不同植物上、下表皮氣孔數的數據表。要求學生認真觀察,思考該現象產生的原因。學生得出結論后,PPT展示植物氣孔分布的一般規律,并板書。



          3.小組展示實驗1的實驗過程及實驗結果。引導同學分析9:30-10時、10-10:30時、10:30-11時、11-11:30時四組實驗結果隨溫度變化的差異,并思考該現象產生的原因。出示蒸騰作用與溫度的關系表,以引導同學們的思考。



          4.小組展示實驗2的實驗過程及實驗結果(記錄表1)。 引導同學分析的實驗結果,并思考該現象產生的原因,并解決“思考與練習2” 問題4。出示蒸騰作用與光照強度的關系表,以引導同學們的思考。



          注: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嚴謹的表達。對有延伸問題的同學,可提供一定的方法,在課后驗證。



          1.學生觀察分析,在小組內交流后由小組派代表回答。



          (1)曲線Ⅰ代表裝置C、D的質量變化,因為這兩裝置幾乎沒有發生蒸騰作用;驗證了蒸騰作用主要通過葉片的氣孔完成。



          (2)曲線Ⅱ代表裝置B,曲線Ⅲ代表裝置C;



          (3)葉的上下表面氣孔的數目是有差異的;



          得出:氣孔(葉片)的數目會影響蒸騰作用。



          2.學生觀察分析,在小組內交流后由小組派代表回答。



          得出:(1)陸生植物一般下表皮氣孔數多于上表皮氣孔數,水生植物一般上表皮氣孔數多于下表皮氣孔數;(2)生物體的結構功能與環境相適應。



          3.學生觀察分析,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由小組派代表回答。



          得出: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蒸騰作用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強。



          4.學生觀察分析,在小組內交流后由小組派代表回答。



          得出:在一定的光照強度范圍內,蒸騰作用隨著光照的強度增強而增強。



          1.課內外結合開展探究提高效率;大膽創新,改進實驗設計。組織綜合性探究,提高探究能力、讀表能力、數據處理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歸納表述能力,辯證思維能力。



          2.樹立生物的結構功能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3.因教材中的“建議活動”難度較大,且趣味性較差,所以采用探究活動與文字資料相結合的手段,來達到教學目標。



          7.課堂練習及小結②



          組織學生完成“思考與練習1”,并對蒸騰作用的影響因素進行小結,并板書。



          完成練習,做好筆記。



          影響蒸騰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光照強度、葉片(氣孔)數目、溫度等,并明確其影響關系。



          運用概念,及時小結,落實教學目標。



          8.理解蒸騰作用的意義



          1. PPT展示同學們在第一章第二節中的活動“測量不同植被環境的空氣溫度和濕度”中所得的數據。要求同學們思考出現該現象的原因?



          注:觀察學生反應,適當通過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夏天洗臉、游泳時的感覺涼爽)及出示干濕球溫度計讀數,引導并幫助學生理解蒸騰作用使葉面溫度降低。



          2.學生小組展示實驗2的實驗過程及實驗結果(記錄表1、2),并解釋現象出現的原因。



          1.學生觀察分析,在小組內交流后由小組派代表回答。



          得出:蒸騰作用能降低葉面的溫度



          2.學生觀察分析,在小組內交流后由小組派代表回答。



          得出:蒸騰作用能夠促進對水的吸收,同時促進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運輸。



          1.提高學生觀察、分析、表述能力



          2.通過學生生活中經歷的事實(或視頻),為概念的形成提供支撐,彌補教材的不足。



          9.課堂練習及小結③



          1. PPT出示練習



          (1)下列關于蒸騰作用對植物本身的意義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降低植物體的溫度B.促進根從土壤吸收水分



          C.提高空氣溫度,調節氣候D.促進水分、無機鹽在植物體內運輸



          (2)植物體能把根部吸收的水分不斷地運輸到頂端。其動力主要是來自()



          A.根的吸收作用B.莖的輸導作用



          C.葉的蒸騰作用D.葉的光合作用



          2.引導同學歸納蒸騰作用意義,閱讀教材P92頁內容,并板書。



          1.完成練習。



          2.閱讀教材,做好筆記,在教材中劃出關鍵字句。



          1.運用概念,及時反饋。



          2.回歸教材,讓學生重視和用好教材,落實教學目標。



          10.認識蒸騰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認同保護環境



          1.播放視頻“綠色植物促進生物圈的水循環”及夏天人類在樹蔭下活動場景的圖片,要求同學們思考,若是沒有了綠色植物,上述的場景將會變成怎樣?



          2.播放“沙塵暴”視頻,引導同學們認同保護環境,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觀看視頻及圖片,思考,并發表感想。



          對比播放,給同學們以強烈沖擊,讓學生認同保護環境的理念,并付諸于實際的行動。



          11.課堂小結④



          引導學生構建本節知識的概念圖



          畫出本節知識的概念圖



          理清知識體系,形成概念,鞏固學習效果



          12.作業



          同步訓練中的部分練習



          鞏固和檢測學習效果








            教學預設

            新課程倡導探究性學習,提倡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展開學習,讓學生在探究問題、交流討論的活動中獲取知識,促進學生由被動學習者變為主動參與的學習者。教學結束后,應重點反思以下問題:

            1.時間的安排是否合理,關注多媒體展示的環節,尤其是學生展示環節的控制、引導?

            2.對學生探究活動過程中所出現的代表性問題,以及因探究活動而衍生出的新問題,該如何合理利用以及引導?需特別注意學生探究活動中數據處理的方法,控制誤差的措施。

            3.教學過程中所選用的資源是否有利于學生引導學生的思考方向,是否有利于幫助學生的理解?

            4.習題選擇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檢測及反饋效

          【第四節蒸騰作用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葉的蒸騰作用教學設計03-29

          水分的散失蒸騰作用的教學設計08-26

          關于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教學設計12-18

          蒸騰作用教學反思05-14

          蒸騰作用的教學反思01-18

          《第四節堿的通性》的教學設計08-23

          葉子的蒸騰作用教案設計04-06

          蒸騰作用的教學反思范文02-11

          第四節澳大利亞教學設計02-08

          国产精品好爽好紧好大_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_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www_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无码

                  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视频不卡 | 亚洲第一r级在线视频 | 一区二区精品在线视频看看 | 一本国产在线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亚洲区 |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