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扎實做好農機購置補貼工作,農機裝備水平大幅度提升
20xx年,我市共爭取中央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550萬元,補貼農戶1808個,補貼購置各類農機具2952臺,其中,抗旱機械1405臺,玉米收獲機231臺,大中型拖拉機205臺,免耕播種機93臺,深松聯合整地機51臺,秸稈粉碎機120臺,馬鈴薯收獲機164臺。在具體工作過程中,嚴格程序,規范管理,陽光操作,結合滕州實際,按照省、市農機部門提出的重點機械“應補盡補”的要求,采取“一次申報、兩次確認”的辦法。根據報名情況,最終確定對購買純玉米機、單購玉米機割臺、單購背負式玉米收獲機、抗旱機具、薯類收獲機和小麥秸稈粉碎機的給予全部補貼。另外,綜合考慮各鎮街機械保有量、農作物種植面積、作業水平和報名所占資金比例等因素,按機具類型給每個鎮街分配補貼名額。為全面落實好農機補貼政策,相繼召開了2011年農機購置補貼動員會、農機購置補貼經銷商www.liuuxe86.com會及農機購置補貼對象確定會議。同時,充分利用各類新聞媒體,在農機化信息網站和各鎮街網站上進行廣泛宣傳,公開咨詢電話,搞好咨詢服務,認真答疑解惑,讓農民詳細了解補貼政策的內容、程序和要求。針對重點補貼機械報名指標額度超過補貼指標控制額度的現狀,各鎮街嚴格按照分配的補貼名額,堅持公開、公正、公平、透明的原則,通過公開搖號、抓鬮或按報名先后順序等農民易于接受的方式確定補貼對象。最后對貼對象進行了公示,嚴格辦理上報審批手續,嚴肅工作紀律,未出現任何違紀現象。
另外,針對今年春季面臨的抗旱嚴峻形勢,結合農機補貼,抓好抗旱保苗工作。市財政局、農機局共同制定實施了《滕州市20xx年抗旱機械購置補貼實施方案》,對我市旱情較重的羊莊、濱湖、東郭、東沙河、龍陽、柴胡店、大塢、界河、木石、官橋、南沙河11個鎮287個山區、半山區村的農戶購買補貼目錄內的離心泵、潛水泵、小型微灌噴灌機、小型打井設備,除享受中央補貼外,財政再給予中央補貼額的三分之二累加補貼。同時,市農機局成立了3個幫包小組,分組幫包11個旱情較重的鎮。充分發揮基層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的作用,成立專門的農機抗旱服務隊,根據旱情的輕重緩急,對各類抗旱機械統一編組、統一調度,依序澆灌,確保了農機抗旱保苗工作的順利完成。
二、精心組織重要農時機械化生產,實現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新突破
三夏期間,針對今年因干旱造成的小麥收獲期推遲及三夏期間可能出現的陰雨天氣等不利因素,科學制定三夏農機作業方案和應急預案,主動與石油部門的溝通聯系,開通農機作業用油“綠色通道”,及早落實引、派機數量,及早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加強機具合理調度,禁止未安裝秸稈切碎還田裝置的收獲機械進地作業。對市內現有收獲機械統一進行組織和協調,引導麥收機械有序流動。大力實施小麥低留茬收獲技術,麥茬高度控制在10厘米以下,積極普及推廣農機化新技術,積極引導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等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小麥收獲—秸稈還田—玉米直播“一條龍”作業和訂單作業、合同作業,減少作業環節,縮短作業時間,提高三夏農機作業規模化水平,擴大玉米直播面積。小麥機收不但進度快,而且質量高,實現了兩個100%,即小麥機收率100%,小麥機收秸稈粉碎還田率100%,玉米直播率90%以上。三秋期間,滕州市政府出臺了《20xx年全市玉米機收秸稈綜合利用及免耕播種工作實施方案》,借助棗莊市玉米機收秸稈綜合利用示范項目,明確了“鞏固西部,提升東部”的總體思路,狠抓了玉米機收秸稈還田工作,全力提升機械化水平。僅用16天時間,全部完成了既定目標任務,實現了三秋生產新突破。柴胡店、官橋、羊莊、南沙河等四個項目鎮玉米機收秸稈粉碎還田率達到89.6%。深松及免耕播種在沒有補貼的前提下,依然有新的發展創新,整體水平達到30%。
三、深化農機服務,農機監理、教育培訓等業務工作穩步推進
一是抓好農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成立兩個監理中隊,深入到鎮街村居、田間地頭、農戶家中開展農機安全檢查。在檢查過程中,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安全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積極向機手宣講法律、法規,剖析事故案例,主動幫助他們排憂解難,以熱情周到的服務,樹立了農機監理的良好形象。同時,繼續開展電話預約上門掛牌、辦證、補審等多項服務,深受機手歡迎。共糾正各種違章1200多起,各類非法生產經營活動800余起,現場辦理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掛牌585臺,補檢拖拉機、聯合收割機428臺,督促無證駕駛員辦證529人,實現連續22年安全無事故。二是抓好農機培訓。圍繞重要農時,通過舉辦講座、召開現場會等形式,積極開展農機化教育大培訓。同時,克服了取消農機培訓收費的困難,通過多方協調,把農機駕駛員培訓納入到“棗莊市加強就業培訓項目”5年規劃,有力地保障了農機培訓工作的開展。全年累計培訓各類農業機械化人才9692人次,其中,培訓新購機農民220人,陽光工程農機培訓302人,拖拉機駕駛員培訓500余人。一大批農機從業人員已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代表和發展現代農業的中堅力量。三是繼續開展省級文明維修網點創建活動和職業技能鑒定工作。上報省級星級文明維修網點14個,其中,三星級4個,一星級10個。辦理職業技能鑒定證書80人次。積極開展農機打假活動,進一步規范農機銷售市場。積極開展農機更新報廢制度調研,積極推進我市農機“兩保”服務的開展,計劃在我市建成農機“兩保”服務站兩處。四是積極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逐步加強。不斷引領農機合作社向固定式、規模化、全過程機械化轉變,努力培育出了一批特色鮮明、運營規范、發展后勁強符合“五化”標準的合作社。全市經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已達56個,其中國家級示范社1個,省級示范社2個,秉承“在建設中發展,在發展中規范”的原則,規模檔次較去年有很大提高。在棗莊農機專業合作社規范化建設觀摩會上參觀的我市三個農機專業合作社得到了與會人員的一致好評。
四、抓好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實現農村各業機械化全面發展
以實施農業部馬鈴薯機械化示范項目為契機,專門組織召開馬鈴薯生產機械化現場會,加大新型薯類收獲機的宣傳示范推廣力度,并充分發揮馬鈴薯專業合作社和馬鈴薯機收示范基地的作用,重點抓好示范方建設。同時,大力推廣自主研發的小型收獲機械,普及以田園管理機為主要機型的耕作機械和以太陽能滅蟲燈為主的植保機械,全面加快馬鈴薯機械化收獲的推廣步伐。今年,費縣華源機械廠生產的4UF-600型馬鈴薯收獲機深受農戶歡迎。我市共使用國家補貼資金100余萬元,補貼馬鈴薯收獲機164臺,配套手扶139臺,排灌機械800余套。目前,全市馬鈴薯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0%,擁有馬鈴薯種植機械7600 余臺,馬鈴薯植保機械2380余臺、馬鈴薯收獲機651臺,創建馬鈴薯機收示范村20個,擁有馬鈴薯專業合作社16個。